復興公園裡,居然藏著亦正亦邪的黃藥師?

魔都私家地理 發佈 2020-01-14T06:23:06+00:00

這條小路總共只有278米長,一頭在復興公園後門,另一頭在瑞金二路。有些人會把皋蘭路,和普陀區的嵐皋路混起來。

文/晏秋秋

對皋蘭路,我真是很熟悉了。

這條小路總共只有278米長,一頭在復興公園後門,另一頭在瑞金二路。有些人會把皋蘭路,和普陀區的嵐皋路混起來。其實,這兩條馬路的差別可不小。

皋蘭路上,有一個思南路幼兒園。八、九年前,工作還不是那麼忙的時候,我常送孩子上幼兒園。車子沿著瑞金二路開,開到一個賣藤椅的店門口,這就是皋蘭路了。右轉彎,在車流和人流中,耐心尋找路邊停車的機會。實在沒有車位,就開到思南路、香山路、瑞金二路,幾個右轉,回到原路,再找一遍。

賣藤椅的店,早就不見了。現在原地是一塊標語牌。

我的兩個孩子,十年間先後到思南路幼兒園念書。前後郭園長,後有胡園長,每天等在門口,迎接孩子們入園。她們看孩子的眼神,滿是笑意,充滿陽光。對孩子們來說,那真的是最好的禮物。

1

皋蘭路這條路雖短,卻已經有超過100年的歷史了。道路建造之初,法租界公董局以法國詩人高乃依命名。高乃依是和莫里哀、雨果齊名的文豪,是法國古典主義的創始者,人稱「雄偉的天才」。

高乃依最有名的詩句,是年過半百時追求一位美人不得,而寫出的《致伯爵夫人》,其中有「日月這始終如一的運行,安排著我們的晝夜」之語。後來,這條路又叫文安路。1946年起,稱皋蘭路。

皋蘭,是甘肅省的一個縣,卻也是「高乃依」的諧音。也是昨天,我發現原本的皋蘭路16號聖尼古拉教堂,現在成了一個詩歌書店。興之所至,就走進去逛了逛。書店的布置很棒,確實有詩歌一般的境界。倉促之間,我沒有找到高乃依的詩集。如果有的話,我想,買上一本,倒也是一件風雅之事。

皋蘭路上的詩歌書店,應該買得到高乃依的詩集。就像高乃依寫的,「請相信,這樣死去會永世長存」。

皋蘭路很短,也很窄。根據官方地名志,最窄處是12.3米。這個標準,是法租界公董局規定的「最窄標準」。所以,皋蘭路不但是老盧灣這一帶最短的路之一,也是最窄的路。皋蘭路幾十年來,沒有太大的變化。建築還是那些建築,也不存在動遷。附近出現了科學會堂、思南公館,皋蘭路還是那麼的安靜。

這種安靜,是有力量的。

2

任何一條馬路,門牌號碼總有1號。

皋蘭路1號門口的牌子上寫著「張學良故居」。

張學良到底在這裡住過多久,沒有太多記載。如果他來住過,那也應該是在1934年。此時的張學良,剛從歐洲考察回國,有據可查的是住在香山路(莫里哀路)的洋房。當時的報紙,記載張學良在莫里哀路的活動頗多。我卻從未找到過他在皋蘭路1號的記載。

據說,皋蘭路1號,是張學良的副官出面借的房子,應該是讓趙四小姐住的。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相聚,就在這裡,他應該短暫住過幾次。

這個說法對不對?還請方家指教。

皋蘭路1號已經閒置蠻久了。去年上半年,一個朋友要擴大業務,想租一棟別墅辦公。我聯繫了皋蘭路1號的業主,並隨朋友去看房。

花園不大,入口拐角的設計有些侷促,最多停三輛車。不過還是看得出,綠化經過精心設計,有大家之風。像這類花園洋房,最忌諱的是樹小牆新畫不古。我看別墅牆體,是修舊如舊的。花園一棵大樹。樓內房間整氣,露台大氣,不是暴發戶的模樣。租金?我只能說,對上市公司而言,不算貴。

最終,因為某些政策原因,朋友還是轉租了他處。我每次經過這裡,總是會想,後來趙四小姐陪著張學良,一起度過幽居歲月時,不知道會不會想起皋蘭路1號那片如洗的草皮。

3

皋蘭路2號,是復興公園的後門。

說到復興公園,上海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最早的「錢櫃」,那個曾經最潮的夜場聖地。多少荷爾蒙旺盛的年輕人,在這裡等位排隊,最終經歷心驚肉跳的買單,看到復興公園的日出和老年人的早鍛鍊。隨後坐上計程車,對的哥說:「一定要把我送到天上去!」

復興公園裡的這個「錢櫃」是什麼?是亦正亦邪的黃藥師。當年,標準荷爾蒙過剩的通宵流程是,先到陝西南路的季風書店,喝個飲料看看書,然後去吃小龍蝦。到復興公園和陌生美女搭訕,隨後去「錢櫃」唱歌。分手時掏出諾基亞手機,留下彼此的MSN號碼。

如今,季風書店搬走了,「錢櫃」關門了,諾基亞倒閉了,MSN不用了。陌生美女成了大媽,體內的荷爾蒙,也早已支撐不了通宵。

一切都已經過去了,只留下滿滿的回憶。

哦,對了。支撐起「夜場聖地」名號的,除了「錢櫃」,還有Richy、官邸、Park97三家夜店。這裡,從來都是人頭攢動。吳大維、李亞鵬,都曾是這裡的業主。在隔壁的卡座,也許是陸毅,也許是薛之謙,也許是王菲,也許是劉嘉玲……

也許已沒有也許。

在復興公園的另一邊,馬克思恩格斯雕像,默默地看著這一切。厚重的歷史內涵,這裡有。同時,這裡也曾有熱鬧的夜生活。在這裡浪夠了,就在復興公園裡散散步,走到西門,走到皋蘭路。從熱鬧走到安靜。

如今的年輕人,已轉戰別處。附近的思南公館,稍遠處的田子坊和更遠一點的新天地,是他們熱衷的場所。新的場所,有白蘿蔔一般的大長腿,有嫩得出水的肌膚,有鮮亮如蘋果的容顏,卻唯獨沒有愛情。

4

1936年,上海寧波同鄉會向工部局建議,將一條路命名為「虞洽卿路」,以紀念虞洽卿七十大壽。工部局欣然同意,並決定將西藏中路,命名為「虞洽卿路」。

這是虞洽卿一生的巔峰時刻。

這個上海灘人人皆知的「阿德哥」,幼時到上海當學徒。因為捨不得新鞋,赤腳走進店門,剛進門就跌了一跤。老闆驚呼:赤腳財神來了。此後,虞洽卿一點點展示商業天才,甚至當上了上海總商會會長。

「虞洽卿路」的命名儀式,在1936年10月1日舉行,據說圍觀者達三十萬眾。

寧波同鄉會,在虞洽卿路480號。如今,這裡是申花足球總會所在地。虞洽卿並沒有住在虞洽卿路。他住在皋蘭路18號、19號。就是上文所說,聖尼古拉教堂邊上。

我記得幾年前,皋蘭路18號,是寶馬的一個中心。但前幾天去看,早已是人去樓空。寶馬不知何處去,此地空留看門人。看門人說,這裡已是私宅。

皋蘭路25弄5號,是原國民黨將領王耀武的故居。王耀武此人,驍勇善戰,時人有「寧碰閻王,莫碰老王」之說。王耀武抗戰打滿了8年,立下赫赫戰功。解放戰爭時,他被共產黨擒獲,進入功德林接受改造。毛澤東托羅瑞卿帶話給王耀武:「你功是功,過是過,人民是清楚的。你在抗戰時期的功勳,我們也是不會忘的……」

皋蘭路29號,是另一名原國民黨將領衛立煌的故居。衛立煌一生的輝煌頂點,是率部遠征緬甸。消滅了盤踞緬甸的日軍,打通了滇緬公路。國民黨兵敗大陸後,衛立煌到了香港,並於1955年回到大陸。毛澤東給他的歡迎電話,開頭八個字是「先生返國,甚表歡迎」。

5

早先,皋蘭路近瑞金二路處,就是我上文說的藤椅店的對面,是「盧灣區二中心」。

如今,這裡依舊是校園,依舊是紅磚房,只不過變成了「上海市第四聾校」。

在皋蘭路上,類似的變化一直出現。說變化,可能大了一些,應該說是「微調」。教堂變成了書店,故居變成了中心,風流變成了殘留,英武變成了往事……

皋蘭路一直在量變,卻從未積累到質變。它只是一曲孤獨的探戈。

過去一百多年,皋蘭路始終處於歷史的角落。它的短小,它的狹窄,在某種程度上,卻成了一種保護。身旁再熱鬧,它卻只包容書聲琅琅。身旁再黑暗,它卻似乎始終擁有一米陽光。不要去想望眼欲穿的等待,也不要去想醉生夢死的體驗。生命永遠是一個過程,你我永遠是一個過客。選擇被等待,選擇的是一種主動。而往往,很多人選擇等待,滿臉星光。

再微小的變化,總要找到自己的方向。

是為皋蘭路。

圖片來源:晏秋秋攝 上海老洋房日記 上海老底子 市政廳 東方網

責任編輯:張勤愚


關於商務合作

大家好,我是晏秋秋。

自從這個號出了幾篇熱文後,後台尋求商務合作的,越來越多。

提出意向的,大都說這個號「鐵粉」多,做廣告或軟文的話,效果會不錯。當然,一些商務合作,也顯示出了誠意。

怎麼說呢?我還是覺得,開這個號,本來就是自己空閒時,寫一點個性化的東西。粉絲抬愛,我是很開心的。但要把這些抬愛,變成收入,感覺就有點不對了。一來,個人也沒有到很缺錢的地方。二來,感覺自己總有點知識分子的清高(顯然是想多了),為五斗米折腰,自己會焦慮,會失去寫作的快樂。

所以呢,也就有一個小決定。「晏秋秋」這個號,就不接商務合作了。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不會為朋友寫點文字。興之所至,為朋友能兩肋插刀,何況文字!前提是,不收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