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百姓的痛苦視而不見的東漢王朝,覆滅是其最好的結局

馴鹿歷史 發佈 2020-01-15T10:35:23+00:00

"而之所以東漢時期會發生如此頻繁的農民起義,主要還是當時成為流民的農民們生活十分悲慘,在流亡的途中,他們往往衣不蔽體,只能吃草根啃樹皮。他們與統治階級以及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自然變得更加尖銳,走上農民起義的道路可能也是他們最好的選擇了。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前期的農民起義沒有徹底打倒東

引言

在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大一統王朝就是兩漢了,雖然在中間經歷了王莽篡漢,導致西漢覆滅。但是在劉秀的努力之下,漢朝還是很快復國並延續了其統治。但是到了東漢末年的時候,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富有宗教色彩的農民起義,黃巾軍起義卻徹底地摧毀了漢朝的統治根基。在經歷了諸侯割據的混亂局面之後,漢獻帝終於禪位於魏文帝曹丕,東漢的東芝也終於走向滅亡。

而之所以黃巾軍起義的規模如此浩大,與東漢末年時百姓糟糕的生活環境是分不開的。當時由於土地兼并的盛行,導致大量農民失去自己的土地成為流民,而且政府在宦官專政的局面下也無動於衷。對於政府極端失望的人民便極易被張角等人的宗教理論所鼓動,加入起義軍也就不難理解了。而且在黃巾起義之前,東漢年間的中國大地上已經發生了多次農民起義,人民對於這樣的反抗形式也逐漸接受,這也是黃巾能夠迅速席捲中國大地的原因之一。


東漢時期對於商業的管制以及土地兼并的盛行

東漢時期的中國尚處於中華文明的早期,當時國家的主要生產方式就是小農經濟,而且當時的手工業技術還十分不發達,因此土地基本上就是唯一的生產資料,如何保證農民們有足夠的土地用於耕作也就成了漢朝政府最需要解決的事情。

但是從秦漢之前的戰國時期開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有了交易的需求,商業也就自然而然地發展了起來。在這個歷史時期,商人們尤其是富商大賈已經陸續登上了歷史舞台,對於歷史的進程造成了極大的影響。這些人擁有著巨大的財富,勢必會對小農經濟的生產秩序造成破壞,而在西漢早期的時候,土地已經可以買賣,這加速了小農經濟穩定性的消失,而且催生出了高利貸現象,對於西漢政府的穩定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當時的西漢政府也想對商人的發展進行一定的遏制,但是當時的社會已經進入了"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的狀態,簡單的價值倡導已經不能扭轉農民低下的地位了。當時由於鐵器的興起,最富有的商人就是鹽、鐵商人了。在漢武帝時期,為了滿足國家財政的需求,西漢政府壟斷了國家的鹽、鐵經營權,讓商人們失去了獲得暴利的途徑。但是如此一來,商人們就開始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高利貸的發放上去,這無疑加速了農民的破產。

到了東漢時期,漢朝政府對於鹽鐵的禁令雖然偶有鬆弛,但是商人們因為巨大的風險自然不敢在上面投資,他們延續了西漢時期的策略,繼續向農民們發放高利貸。而農民們自然無力償還高額的利息,只得向商人們出手自己的土地,中國歷史上的新階級,地主階級便逐漸走到了歷史舞台之上。當時這些地主階級的生活情況在《昌言》一書中有如下描述:

"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於四方,廢居積貯,滿於都城,琦珞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而且除了這些地主之外,東漢的權臣們也都依靠著自己的勢力以及雄厚的財力在做著土地兼并的事業,以至於到了東漢末年的時候,國家的大量土地都掌握在這些人的手中。

而當時的農民生活則十分困苦。在當時的中國,手工業還與農業緊密聯合在一起,以家庭為基本的生產單位,這些失去土地的農民並沒有好的去處。

而且漢朝時期的土地兼并還是新出現的問題,雖然這些權貴和新興地主階級的土地也需要僱傭農民來種植打理,但是當時這種新的僱傭關係發展還不成熟,這些人也沒有辦法吸收如此多的破產農民。那麼剩下的大量農民就只能成為流民。當時流民數量極多的現象在王符的《潛夫論》中有如下記載:

"今察洛陽,浮末者,什於農夫,虛偽游手,什於浮末……天下百郡千縣,市邑萬數,類皆如此。"

而我們知道東漢時期國家政府的稅收以及兵役的具體承擔者都是農民,而流民數量的增加就會讓沉重的賦稅全部壓在尚未破產的農民頭上,這樣一來,這些人也要走上前人的老路,依靠高利貸繳納賦稅,之後再出賣自己的土地。到了東漢末年,真正還處於中央政府統治之下的農民數量已經十分稀少,而東漢的中央統治體系也因為失去了其統治基礎而逐漸走向崩潰。

外戚專權與宦官亂政,土地問題日益嚴峻

兩漢時期與後期的王朝相比,外戚干政的問題似乎一直是籠罩在其頭上的不散的陰雲。從西漢初年的呂后干政,再到王莽在其姑母的幫助下篡奪皇位,外戚干政的現象在西漢時期屢見不鮮。

到了東漢這樣的事情卻沒有出現好轉,按理說在王莽篡漢發生之後,東漢政權應該更加重視對於外戚的管理和防範,但事實恰恰相反,在東漢時期的外戚干政現象反而出現地更加頻繁。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東漢的皇帝在選擇自己的皇后的時候十分看重其出身,因此這些人大多是東漢復國功臣的後人。像竇氏是竇融的後人,鄧氏是鄧禹的後人,而耿氏是耿況的後人等等。這樣高貴的出身讓他們在朝中天然有著較高的威望。

但是東漢一朝的外戚無論權力多大,他們的勢力終究還是要隨著皇帝的死亡而轉移的。舊的外戚與新的外戚之間要進行權力的交接,但是舊外戚往往不願意放棄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權力,便會與新的外戚甚至皇帝對抗。由於皇帝自幼長在深宮,與外廷群臣沒有聯繫,因此想要對付外戚的勢力,就必須依靠宦官的幫助。

在東漢一朝中,宦官幫助皇帝奪權的戲碼屢次上演,像東漢和帝利用宦官鄭眾殺竇憲,順帝利用孫程殺閻顯等等。到漢桓帝時,他在宦官單超等人的幫助下殺死了外戚梁冀,自此朝廷中宦官與外戚之間的平衡被打破,朝中權力逐漸落入宦官的手中。

而無論是外戚還是宦官,他們都是剝削人民土地的好手。外戚梁冀秉政十九年,他甚至將洛陽城西數十里的土地作為了自己的園苑,還將數千名農民變成自己的女婢,其死後政府從他家裡沒收的財產,甚至達到了當時財政年收入的四分之一。

而宦官的貪婪與外戚們相比也不遑多讓,像宦官侯覽,他前後共奪取他人房屋三百八十一所,田地四百一十八頃,其搜刮的財富與那些外戚比起來絲毫不落下風。而在漢靈帝時期為禍的十常侍,也大肆兼并京城附近的土地,對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極壞的影響。此事在《三國志》中有如下記載:

"臣伏惟天下所以有逆不止者,各由黃門常侍張讓等侮慢天常,操擅王命,父子兄弟並據州郡,一書出門,便獲千金,京畿諸郡數百萬膏腴美田皆屬讓等,至使怨氣上蒸,妖賊蜂起。"


在這些外戚與宦官的搜刮剝削之下,東漢末年百姓的生活變得更加惡劣,他們幾乎保不住自己的土地,而且這樣的政府也絲毫不顧及他們的死活。走投無路的人民在喪失了對東漢政府的信心之後,只能走上起義的道路。

東漢時期愈演愈烈的農民起義

我們都知道由張角等人發動的黃巾起義是壓垮東漢中央統治的最後一根稻草,在黃巾起義之後,東漢的中央政府便名存實亡,國家走向了地方割據的混亂局面。但其實在整個東漢年間,農民起義一直是困擾東漢政府的大問題,而且還有這愈演愈烈的趨勢,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東漢的人民對於農民起義的認可度才會如此之高,黃巾起義才能擁有如此巨大的號召力。

東漢時期的農民起義最早出現於東漢安帝在位時期,在漢安帝在位期間,一共發生了四次農民起義,而在後面漢順帝在位的時候,起義的數量就達到了十三次。而東漢末年桓靈二帝在位期間,農民起義的爆發也就更多了。

在漢安帝時期,農民起義規模還都相對較小,但是在桓帝在位時發生的公孫舉起義,人數就已經達到了三萬人,在延熹五年爆發的卜陽,潘鴻,李研領導的農民起義,其規模就達到了十餘萬人了。此事在《後漢書》中有如下記載:

"延熹五年,長沙、零陵賊合七八千人,自稱"將軍,入桂陽、蒼梧、南海、交阯,交阯刺史及蒼梧太守望風逃奔,二郡皆沒。遣御史中丞盛修募兵討之,不能克。豫章艾縣人六百餘人,應募而不得賞直,怨恚,遂反,焚燒長沙郡縣,寇益陽,殺縣令,眾漸盛。"

而之所以東漢時期會發生如此頻繁的農民起義,主要還是當時成為流民的農民們生活十分悲慘,在流亡的途中,他們往往衣不蔽體,只能吃草根啃樹皮。他們與統治階級以及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自然變得更加尖銳,走上農民起義的道路可能也是他們最好的選擇了。

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前期的農民起義沒有徹底打倒東漢王朝,但是有效地削弱了其力量,並且在農民中培養了反抗精神,這也為之後的黃巾起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結語

漢朝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時代,與後面的唐朝所並稱。誠然,在漢朝時期中華民族正處在上升期,我們的文化有了飛速的進步,我們的國家體制也逐漸走向成熟,在於外族作戰的戰績層面,漢朝在中國封建王朝中也是首屈一指。但是我們還需要看到在漢朝的盛世背後有許多農民的生活十分貧苦,而他們才是盛世的真正創造者,也是親手埋漢王朝的掘墓人。

漢王朝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對於貴族階級沒有進行良好的管控,對於商人發放高利貸的行為也沒有及時制止。終於導致在東漢末年中國的土地兼并問題發展到了難以收拾的局面。大量的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成為了流民。而掌權的外戚與宦官們也不管這些人民的死活,繼續著自己的剝削行徑,人民對於政府自然失去了信心,那麼他們自然會走向政府的對立面,成為起義軍的一員。雖然黃巾起義是公認的導致東漢衰敗的直接原因,但是在東漢大地上第一次出現"裸行草食"的農民的時候,東漢的覆滅就已經註定了。


參考文獻

1《後漢書》

2《漢書》

3《潛夫論》

4《三國志》

5《昌言》

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