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 孤島 博物館 成幼兒園課堂

廣州日報 發佈 2020-01-15T11:12:03+00:00

在這個過程中,小朋友們學習的場所不再集中於傳統的幼兒園班室,而是在博物館、圖書館、科學中心,在農場、孤島、動物園,在機場、碼頭、BRT車站,在牛奶廠、老字號酒樓、農貿超市…

近年來,廣州不少幼兒園開展了體驗式學習。

在場景化教學中,孩子們邊玩邊學。

場景化教學實現了幼兒園教育與社區教育的優勢互補。

小鳥和小老鼠誰的心跳更快呢?

龍舟這麼長,是怎麼運到博物館裡的?

孤島上的燈塔守護者,有人幫他慶祝生日嗎?

粵劇演員臉上為什麼要化這樣的妝?

……

這些兒童視角的問題,都是在廣州正推行的「文溪雅荷」幼兒園場景化教學課程中,由參與的幼兒園小朋友們自發提出並尋找答案的。

在這個過程中,小朋友們學習的場所不再集中於傳統的幼兒園班室,而是在博物館、圖書館、科學中心,在農場、孤島、動物園,在機場、碼頭、BRT車站,在牛奶廠、老字號酒樓、農貿超市……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伍仞 通訊員李淵浩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伍仞 通訊員蘇曉丹

自2018年廣州市幼兒園實驗課程的研發工作啟動以來,廣州不少幼兒園在具有廣州本土特色的真實場景中開展了體驗式學習。1月8日,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和廣東省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文溪雅荷」幼兒園社區場景化課程展示交流暨頒獎活動在廣東省博物館多功能廳舉行。活動上還發布了廣州市「文溪雅荷」幼兒園社區場景化課程地圖,包含80個社區場景,遍及廣州市11個區,包括人文場景、場館場景、自然場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

共104個幼兒園獲獎

場景化教學是指在一定場地、設備、材料等支持下創設綜合性學習環境,潛移默化地實施教育的一種方法。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在對全市11個轄區共1626所幼兒園課程質量調研的基礎上,圍繞本土文化傳承和課程場景化,於2018年啟動了「文溪雅荷」廣州市幼兒園實驗課程的研發工作。

活動對「文溪雅荷杯」社區場景化課程設計評選中的104個獲獎幼兒園進行了頒獎。11名代表分別介紹了黃埔古港古村、舢板洲燈塔、石頭記礦物園、洛溪大橋、粵劇藝術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舊碼頭倉、城郊農場、廣東科學中心「兒童天地」、協和中學、廣州市少年兒童圖書館11個社區場景化課程實施案例。

在這些案例中,老師和家長帶著孩子去採訪守護舢板洲燈塔的老黨員黃爺爺,看到孩子們在各種石頭前聚精會神地觀察,看到城市娃娃挽起褲腳在稻田裡體驗插秧……社區場景化課程里,幼兒園、家庭、社區、各類機構聯動協同育人,幼兒園教師、家長、各類場館中的文化專家、技術人員、社區中的老人、村莊的農民等,都齊齊參與到幼兒教育中。

珠江新城獵德幼兒園陳蓓蓓園長介紹,廣東省博物館就在幼兒園附近,在市教研院的指導下,幼兒園與廣東省博物館共同合作開發了以龍舟探秘為線索的體驗課程,線下孩子們在老師和家長的帶領下多次去到省博進行體驗式的項目學習,線上通過資源平台,孩子可以與家長了解更多關於省博的資訊和龍舟的故事,還可以通過AR增強現實技術,進行划龍舟、繪花龍等體感遊戲。

當天的活動除了對幼兒園社區場景化優秀課程進行頒獎,還發布了廣州市「文溪雅荷」幼兒園社區場景化課程地圖,首輪發布包含80個社區場景,包括人文場景、場館場景、自然場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

如越秀區,以廣東粵劇院、廣九火車站紀念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等本土人文場景為主。天河區作為廣州城市的新中心,場景以體育中心、省博物館、BRT等現代場館為主。而作為廣州「後花園」的從化區,以自然生態場景為主,如從化溪頭村。

場景化教學

讓孩子主動尋找答案

在優秀課程展示後,華南師範大學的蔡黎曼副教授點評道,「文溪雅荷」幼兒園場景化教學課程不是在幼兒園的傳統教育場域進行的活動,而是教育從幼兒園走出來,和社區、家庭結合。她認為,21世紀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必定會顛覆傳統教育範式,傳統教育是記憶答案,而文溪雅荷項目是一種兒童自身思考的與情感強烈參與的有效的學習,是孩子們在尋找答案,而不是老師單純傳遞,是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落地的具體體現。

華南師範大學的李思嫻副教授則表示,「文溪雅荷」幼兒園場景化教學中,老師們非常尊重小朋友們的主體性和需要,和小朋友的互動過程中,有意識地把廣州歷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程,過程中實現了「立德樹人」。

場景化課程展示:

探訪孤島上的燈塔守護者

廣州實驗教育集團南沙區實驗幼兒園的場景化課程《守望絲路的舢板洲燈塔》是活動中獲得特等獎的課程設計之一。

該園園長劉穎麗介紹,課程的起源是在一次家長課堂上,在廣船工作的家長提到龍穴島附近的一個小島,孩子們很感興趣:「島上有什麼?燈塔是船的紅綠燈嗎?」老師通過網上關於舢板洲的新聞視頻報導,鋪墊了小朋友的前期興趣,梳理了孩子們關於舢板洲燈塔守護者黃爺爺(黃燦明)的疑問。

到了課程當天,當孩子們登島看見黃爺爺,各種各樣的問題不斷冒出來:「黃爺爺,你(皮膚)為什麼這麼黑?」「黃爺爺你一個人在島上,有人陪你過生日嗎?你生氣了怎麼辦?」

得知運送物資的運輸船半年才來一次時,孩子們提出:「黃爺爺你多久回家一次啊?」「你那裡有那麼多水,為什麼要給你送水啊?」黃爺爺回答說因為送來的是淡水。「淡水?是煮蛋的水嗎?」這個時候,老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淡鹽水讓小朋友們嘗試,小朋友們喝得直皺眉:「黃爺爺,鹽水不好喝,你以後不要喝了。」

當小朋友們知道,黃爺爺每天雷打不動地早上7時升國旗、晚上6時降國旗,又問道:「你幾點睡覺幾點起床呢」「你每天升國旗不累嗎?你升國旗的時候都在想什麼?」

臨走前,孩子們畫下舢板洲的樣子,兩個小朋友拉著黃爺爺聽他講舢板洲的故事,說回到幼兒園還要講給小朋友聽,還有一個小朋友說,島上沒有漢堡包,要把最喜歡的漢堡包留給黃爺爺。

回到幼兒園,孩子們又通過校園廣播講舢板洲故事、看舢板洲相關視頻、聽祖輩講過去的事、社區慰問關愛身邊勞動者的方式,在延伸場景繼續學習。第二次登島前,天氣已經變冷,孩子們開始挂念「黃爺爺有沒有衣服穿」「菜吃完了嗎」,並列出願望清單,要給黃爺爺買南瓜、土豆、大白菜等補充物資,要請醫生給黃爺爺檢查身體,還要買蛋糕給黃爺爺過生日。

「通過孩子兩次上島前的清單對比,我們發現,經歷了場景體驗,孩子們已經和場景、黃爺爺建立起情感連結,不但會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對黃爺爺的關愛和敬佩,還嘗試用自己的經驗去介入場景,對場景發生影響。」

聽聽戲 看看戲 說說戲

廣州市第一商業職工幼兒園的場景化課程設計,在活動中同樣獲頒特等獎。該園利用地域資源,把學習活動場景遷移到了臨近的粵劇藝術博物館,讓小朋友們領略粵劇藝術和嶺南文化。

該園老師沈斐斐在展示中介紹,粵劇藝術博物館包括嶺南建築的自然景觀資源,還包括粵劇文化的人文資源。在參觀過程中,滿洲窗、木雕、粵劇行當、造型等都讓小朋友們十分感興趣。過程中,小朋友還能利用化妝品裝扮臉部,感知臉譜角色意義,加深對粵劇的了解、對美的嚮往。

不久前,記者曾經對該課程進行採訪。在博物館裡,小朋友們睜大眼睛,好奇地看著展品,閃亮亮的粵劇頭飾最吸引他們的目光。有小朋友興奮地說:「是皇后的皇冠!」

當粵劇演員來到小朋友面前和他們近距離互動,小朋友們的「十萬個為什麼」馬上上線。黃沛堯小朋友更關注粵劇演員的服飾:「為什麼你要化妝?」「為什麼要穿成這樣的呢?」陳雋煜小朋友十分關注粵劇演員的「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表演的時候是不是很辛苦的?」粵劇演員、老師們和在廣東粵劇院工作的家長義工鍾國珍逐一回答,讓小朋友們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

小朋友們不僅觀看到了粵劇表演,大班的歐欣錡還和媽媽鍾國珍一起,即興表演了一段著名粵劇《紅豆相思》。

「我沒有聽過粵劇,我奶奶聽粵劇,我只知道粵劇好高音。」在參觀之前,黃沛堯小朋友這樣告訴記者。到了參觀的尾聲,他對行當展品流連忘返,還把老師拉到了角落的花叢旁,悄悄地告訴老師:「這裡有粵劇的聲音」,原來是花叢里隱藏的喇叭在播放粵曲,顯然對粵劇產生了興趣。

沈斐斐介紹,場景化教學還向幼兒園、家庭延伸,如在幼兒園課室布置了滿洲窗、粵劇服飾裝飾,又組織家長和孩子共同做了粵劇臉譜親子作品,設計並開展親子社區活動,將教育成效推廣延伸,「通過課程孩子們初步感受到戲曲中的人生百態,粵劇演員們的匠人精神給予孩子真的啟迪、善德薰陶和美的享受。場景化教程也實現了幼兒園教育與社區教育的優勢互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