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神吳起與他的魏武卒,差點吞併強秦,最後卻遭遇白起致命一擊

文儒風 發佈 2020-01-14T12:04:12+00:00

戰國時代群雄紛爭,幾乎每一個諸侯國都在拚命擴軍,在求得自保的同時對外攻城略地,而吳起提出的練兵之策卻恰恰相反,吳起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治」,尤其在冷兵器時代,一支可以以一當十的軍隊在戰場上的作用遠勝於一群烏合之眾。很快,吳起就將自己的設想報告給魏文侯,君臣二人一拍即合,就這樣,在

文:夜蕭子

提起戰國時代,我們總能想到始皇帝嬴政掃六合所倚仗的秦軍,秦劍所指,大秦銳士所向披靡,卻甚少有人提及在同為戰國七雄中的魏國也曾擁有一支在陰晉大敗秦軍,讓諸侯列國談之色變的軍隊——魏武卒。

誕生與壯大

公元前376年,趙敬侯、魏武侯與韓哀侯廢掉晉靜公,之後將晉國公室的剩餘領土全部瓜分各自建國,史稱「三家分晉」,由此,中國的歷史正式進入戰國時代。

三家分晉之後,魏國國力雖說比起韓趙來說要強,但比起同時期的楚國和齊國來說還差得很遠,而在地理位置上,魏國處在四戰之地的中原地區且與秦、齊、楚三大國接壤,稍有不慎就有亡國的危險,外部巨大的威脅促使魏文侯成為了戰國時期最早試圖通過推行變法來富國強兵的君主。

在政治上,魏文侯用翟璜為相同時重用李俚來推行變法,在軍事上則更加的求賢若渴,向列國廣發邀請以求良將,在魏文侯的不懈努力下,魏武卒的創始人——戰神吳起帶著他獨特的練兵之法來到魏國。

戰國時代群雄紛爭,幾乎每一個諸侯國都在拚命擴軍,在求得自保的同時對外攻城略地,而吳起提出的練兵之策卻恰恰相反,吳起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治」,尤其在冷兵器時代,一支可以以一當十的軍隊在戰場上的作用遠勝於一群烏合之眾。

很快,吳起就將自己的設想報告給魏文侯,君臣二人一拍即合,就這樣,在那個大部分諸侯國依舊以戰車為軍隊主力的時代,吳起開始訓練這支全部由重裝步兵組成的新式軍隊。

為了實現魏武卒「以一當十」的構想,吳起從魏武卒的選拔開始就定下了嚴格的規定,要求士兵必須在身穿三層重甲,手持長戟,腰掛鐵劍,背負五十支弩矢和強弩,攜帶三日軍糧的情況下,半天內連續急行軍一百里,只有滿足這些條件的人才能成為魏武卒。——活脫脫一支可橫掃當下奧運鐵人三項的「特種部隊」。「魏武卒特種部隊」「魏武卒特種部隊」

而為了在戰場上便於指揮,吳起將魏武卒的編製做的很是細微,五人為伍,設伍長一名,二伍為什,設什長一名,五什為屯,設屯長一名,二屯為百,設百將一名,以此類推直到千人設二五百主一名,也就是以一千人為一個基本的作戰單位,這樣的編制使得魏武卒在戰場上可以靈活的進攻與撤退。

嚴苛的選拔之後,被選中的士兵還要接受嚴苛的軍事技能訓練,包括單兵作戰訓練、陣法訓練,編隊以及軍隊之間的通訊訓練,力求讓每一個士兵都可以在任何時刻承擔任何一項任務和工作,而吳起要求的「一人學成教十人,十人學成教百人」的做法,更是讓魏武卒的整體戰力迅速的提升起來。

因為選拔的嚴苛,魏武卒的人數一直不是很多,通常情況下只有5萬到7萬,最為鼎盛時期也只有十二萬之多,實屬精兵中的精兵。

而為了獎勵安撫這些接受嚴苛訓練的士兵,魏國給魏武卒的待遇遠超普通士兵。

一個士兵,只要他能當上魏武卒,就可以馬上得到百畝土地,同時還可以免除掉家裡所有人的徭役賦稅,而如果他能在戰場上殺敵建功,還可以得到國家的重賞。

地位的提高加上吳起的愛兵如子,使得魏武卒人人善戰且敢戰。

一戰成名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在得知魏武卒基本整訓完畢後決定放虎出籠,任命吳起為主將,攻打宿敵秦國。

經過嚴苛訓練的魏武卒,在吳起的統率下,一舉攻克秦國河西地區的的臨晉和元里兩座城池;次年再次起兵一直打到鄭縣,攻克洛陰與郃陽之後築城,將秦國河西五百里的肥沃土地全部歸於魏國的統治之下。

魏國在河西設立西河郡,吳起擔任首任太守。

但吳起對秦國的攻伐並沒有結束,為了斷絕秦國東出的念想,魏武卒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休整之後,再次由吳起率領攻伐秦國,一舉攻破秦國天險函谷關,將秦人壓縮在華山以西的狹長地段,幾近亡國。

當時的秦國國君秦獻公不甘心失敗,傾舉國之力集結50萬能戰之士發兵陰晉,與魏國決戰。

魏武卒迎來了自創建以來最大的挑戰。

不得不說,嚴苛的訓練賦予了魏武卒嚴格的紀律性和強大的內心。面對十倍於己的秦軍,魏武卒沒有人臨陣脫逃,甚至在吳起的率領下繞到秦軍後面主動發起進攻。

秦軍雖然人數眾多,但因為是臨時徵召,缺乏必要的武裝和訓練,面對悍不畏死的魏武卒很快就暴露了外強中乾的弱點。偌大的秦軍軍陣在魏武卒的反覆衝殺下崩潰,士兵四散奔逃,即便是秦軍主力所仰仗的數千乘戰車也無法阻止秦軍的潰敗。

經此一役,秦國收復河西的計劃破產,甚至引發了「諸侯卑秦」,而吳起的魏武卒則在那之後,以「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戰記,成為了魏國稱霸中原的資本和威懾諸國的利器。

戰敗與衰落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魏武卒之所以戰力強大,一來靠吳起的訓練,二來則是要有足夠強大的國力來支撐,所以當魏國進入魏惠王時期後,德才不足卻又好大喜功的魏惠王在內政外交的大策略上頻頻失誤,致使三晉聯盟破裂,同時招致齊楚兩國的敵視,直接導致了魏武卒的毀滅。

公元前354年,魏國大將龐涓率魏武卒攻打趙國都城邯鄲,次年趙國向齊國求救,齊王命大將田忌與孫臏率軍營救。孫臏認為,此時的魏國精銳都在邯鄲前線,後方必然空虛,於是讓田忌率軍攻打魏國東都大梁,逼龐涓撤圍回救,孫臏則率齊軍主力於桂陵設伏,一舉擊敗魏軍,並擒獲魏軍主將龐涓。

這是魏武卒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戰敗,但損失並不大,次年就聯合韓軍擊敗了包圍襄陵的齊宋衛三國聯軍,齊國被迫請楚國大將景捨出面調停。各國休戰,並於公元前351年釋放龐涓,使其回到魏國再度為將。

公元前343年,經過一段時間休整後的魏國,為了彌補之前在桂陵之戰中的損失,發兵攻打韓國。韓國向齊楚兩國求救,齊威王答應援助韓國卻遲遲不發救兵,直到韓魏兩國兩敗俱傷之時,才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援韓。

這一次,孫臏故技重施,依舊主攻魏國逼龐涓回師,等到龐涓回撤併氣勢洶洶的向齊軍殺來時,又以「增兵減灶」之計讓龐涓以為齊軍因為畏懼魏軍,而出現了大量逃兵,最後在馬陵布下伏兵,一舉重創魏軍主力,龐涓也在此戰中身亡。

馬陵之戰後,損失大批精銳老兵的魏武卒元氣大傷。更為糟糕的是,同樣元氣大傷的魏國,已經沒有足夠的財力和物力重建魏武卒,即便有這個實力,沒有數年也無法成型,而周圍那些曾飽受魏國威脅的諸侯國,為了自身安全,是不會允許魏武卒再次出現的。

所以,魏武卒的稱號雖然一直都在,但戰力每況愈下,到魏昭王時代,魏武卒的戰力已經不能與吳起龐涓時代相提並論,而最後給魏武卒致命一擊的,乃是秦國戰神——白起。

公元前293年,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的通道,由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迎戰韓魏兩國與東周的聯軍。原本在軍力上占據優勢的聯軍,面對秦軍卻都不願意率先出戰,於是白起先以少量兵力牽制聯軍的主力韓軍,之後以秦軍主力猛攻魏軍將其擊潰,最後從韓軍側翼發起強攻。

韓軍在兩面夾擊下落敗,白起乘勝追擊,全殲魏韓聯軍24萬人,最後的魏武卒死傷殆盡。

縱觀魏武卒的興起於衰落,我們可以發現,再強大的軍隊,都必須依靠強大的國家和優秀的統帥,倘若君昏臣庸,統帥無能,累死三軍不說,還有可能招致滅國之禍,魏武卒以戰神吳起伐秦而名震天下,最後由戰神白起一戰終結,這或許也是命運使然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