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機技術都懂,國產車研究了30年,為什麼還是不如日本車?

汽車扒一扒 發佈 2020-01-14T13:03:49+00:00

前兩天看到一篇文章,大概意思如標題所示:中國研究了30年日本發動機,為什麼還造不出匹敵日本的發動機,不去點評前人文章是否合理,我們聊聊自己的觀點。

前兩天看到一篇文章,大概意思如標題所示:中國研究了30年日本發動機,為什麼還造不出匹敵日本的發動機,不去點評前人文章是否合理,我們聊聊自己的觀點。

中國汽車文化正是興起於90年代,事實上50-90年代汽車文化停滯不前,疊代速度較慢沒有屬於自己的核心產品技術,真正飛速發展是長城、吉利、奇瑞(早期)這些民營車企的迅速切入市場並且奪回一定市場話語權。

民營企業沒有「用市場換技術」的資本,所以在產品研發方面都有屬於自己的優勢,譬如說吉利的低端車,長城的皮卡都讓他們為後來發展鋪平一定道路。

在動力引擎發展方面,日系車的確給自主品牌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尤其是鈴木、豐田、三菱三大品牌,國內超八成企業都獲得過這些日系品牌的技術援助。

譬如說長安背靠鈴木,長城、吉利等品牌則藉助豐田產品逆向研發,而三菱截止到今天仍然有一部分二線自主品牌直接採購,無可厚非的說,日系車快速推動了自主品牌動力引擎的快速向前走。

我們站在日系車基礎上發展,自然也對日系車引擎圖紙了如指掌,而且作為整車技術較為透明且設計難度不大的發動機,事實上生產出一台發動機難度並不大。20年前能夠自己生產兩衝程、四衝程的企業並不少。

但造的出來,跟造的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2010年,國產發動機的確與日本發動機還有很長一段距離,這距離不僅限於裝備技術表現,更在於看不見的技術儲備,譬如說吉利依然在豐田8A引擎基礎上逆向1.5L自然吸氣發動機,長城還在使用三菱2.4L引擎,在那一個節點,自主品牌的確沒有要日系車抗衡的實力。

但是老思想該拋棄就得拋棄,我不認為2020年,還有國產車不如日系車的說法。

今天的國產車動力引擎事實上還與日系車有一定差距,但這個距離已經被快速縮小,日系車仍然在快速發展,但事實上內燃機領域日系車已經接近瓶頸達到最優狀態,而距離天花板還有一定空間的自主品牌正在快速成長中。

目前日系車正在針對氫能源、強混系統做出巨大的技術貢獻,自主品牌則在內燃機領域做出不可否認的成績,單單從內燃機本體上來說,我不認為國產車與日系車還有肉眼可見的差距,尤其是在10萬級入門級產品上,在日系車新技術尚未投放,自主品牌快速成長的環境下,自主品牌引擎與日系引擎的差距,其實已經縮小明顯。

單單從使用過程中來說,差距已經並不明顯。

生產一台好的發動機需要兩個核心因素,一個是人,一個是基礎工業高度,人決定發動機的技術高低,可以用錢僱傭,基礎工業高度同樣可以用錢來解決,可以採購設備。用頂尖發動機專家研發全新發動機,用買來的設備生產他們,通過時間來驗證是否穩定可靠。

過去10年,自主品牌用的就是這種決策,譬如說長城,過去幾年挖來嚴思、亨寧等行業頂尖設計師對長城做出技術貢獻,在長周期磨合下生產出來的這台1.5T缸內直噴發動機,有人說它很差嗎?或者說7DCT450變速箱,有人說它不夠主流嗎?

自主品牌在創新動力引擎方面的確不如日系車,譬如說我們的強混動力系統的確與豐田、本田差距非常明顯,但基本的內燃機方面,說國產車還很差,恕我不敢苟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