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發家史,支持劉備稱帝最大的一股政治力量

史地客棧 發佈 2020-01-14T13:23:40+00:00

如西漢末年綠林農民起義軍領袖王匡、王鳳、東漢王朝的創始者劉秀、最早撰著楚辭完整注本《楚辭章句》的東漢文學家王逸、歷任三公事六帝的東漢大臣胡廣,等等。

漢代,荊州名人也出過不少。如西漢末年綠林農民起義軍領袖王匡、王鳳(均為京山人)、東漢王朝的創始者劉秀(今棗陽西南)、最早撰著楚辭完整注本《楚辭章句》的東漢文學家王逸(宜城人)、歷任三公事六帝的東漢大臣胡廣(華容人,今監利),等等。一些在南郡任職的郡守,通過辦學為荊州培養了不少人才。如著名的東漢大儒馬融任南郡太守時,常坐高堂之上講學,男、女弟子兼收,用一幅絳帳相隔,被後世稱為我國最早的男女同堂學校,其講學處稱作"絳帳台",今遺址尚在。馬融在當時的名聲很大,著名大學者盧植、鄭玄都是他的學生。他在荊州講學,聽講者十分踴躍。

漢末,赤壁之戰前最後一任荊州刺史劉表,也是個喜好辦學的人。當時,北方戰亂不息,荊州相對安定,數以千計的北方文人學士前來荊州避亂,使荊州代替都城洛陽一時成為全國學術中心,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宋忠、司馬徽等著名古文經學家為代表的荊州學派,與黃河流域鄭玄學派的今文經學相抗衡,在當時產生過很大的影響。今文經是漢代學者所傳述的儒學經典,古文經則是先秦寫成由漢代學者訓釋的儒家經典。劉表辦學,著重就是傳播古文經學。他組織群儒集體編寫了五經教本,並廣泛搜集動亂中大量流失的各類圖書,使荊州藏書成為全國之冠。當時的荊州,文人云集,群星璀璨,所謂"士之避難荊州者,皆海內之俊傑也",並非誇張之詞。

由北方前來避亂的著名人士中,有"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被推為七儒宗之一的邯鄲淳、"博學多通"潁容、"少有才辯"的禰衡以及第一流書法家梁鵠、音樂家杜夔等等。早先客籍荊州的除司馬徽、諸葛亮外,還有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元直(又名徐庶)、孟公威、石廣元等。荊州本籍名門望族則有龐德公、黃承彥(諸葛亮岳父)、馬良、楊儀、習禎、蒯越等。

戰爭的勝負,立國的成敗,決定的因素在人。廣攬人才,是曹、劉、孫擴展自己競相爭雄的一個共同特點。荊州作為人才薈萃之地,更加為他們所看重。當時集合在他們周圍的人才中,都有來自荊州的文臣武將,而又以劉備集團中來自荊州的本籍與客籍人士最多。劉備除三顧茅廬在荊州請出諸葛亮外,還先後得到了一大批荊州人成為蜀漢的骨幹力量,如協助劉入川的軍師中郎將龐統、與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的董和、敢於向後主進諫過失抑制宦官黃皓的董和之子輔國將軍董允、與董允齊名深為諸葛亮器重的大將軍費一、曾與諸葛亮結為兄弟的侍中馬良、因失掉街亭被處斬的馬良之弟馬謖、諸葛亮身歿後統領大軍回成都的中軍師楊儀,還有夷陵之戰中唯其營壘獨存的蜀將向寵以及安遠將軍鄧方、巴西太守向朗、廣漢太守輔匡、蜀太守董恢、劉備主簿殷觀、關羽主簿廖化等,都是荊州人。

曾勸諸葛亮不必親自校改公文、每事必問的主簿楊顒,也是荊州人。《三國志.蜀書》入傳人物中,屬於當時荊州及由荊州跟隨劉備的人士,這些當時的荊州名人計有20餘人。而這些人的力量集合起來,無疑就是支持劉備稱帝最大的靠山,更是一股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