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造反後,此人口出狂言:幾天內砍下他首級,結果自己被誅殺

顏威說歷史 發佈 2020-01-14T14:18:14+00:00

大唐著名邊塞詩人岑參有一首很出名的邊塞詩——《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全文如下:「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

大唐著名邊塞詩人岑參有一首很出名的邊塞詩——《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全文如下: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這首詩是岑參寫給封常清將軍出征的,詩中的「輪台」在今天的新疆米泉境內,這是封常清將軍的駐地。

這首詩雖然沒有直接描述戰鬥的場景,但通過邊地特徵的景物來狀寫環境的艱險,從側面也襯托出了戰士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本詩還有個兄弟篇叫《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是同時之作,也是送給封常清將軍的。全文如下:

「輪台城頭夜吹角,輪台城北旄頭落。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戍樓西望煙塵黑,漢軍屯在輪台北。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虜塞兵氣連雲屯,戰場白骨纏草根。劍河風急雲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這首與上面一首明顯不同。上面一首重在刻畫和描寫環境,而這一首則是直接寫的戰鬥場景。反正兩首詩是相互呼應,寫出了邊塞、邊軍的實際情況。而且寫的是大氣蓬勃、鏗鏘有力、扣人心弦,就算你沒到過現場,也能感受到現場的氣勢。

同時,通過這兩首詩,我們也能明顯感受到大唐鐵軍在邊疆的雄風,這就是盛唐在邊疆的直接體現。盛唐輝煌的時候囊括了整個西域地區,在西域設置了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任命了河西節度使,以此來防範包括南部吐蕃、北部突厥以及大大小小部落的來犯,確保了大唐對西域的控制權以及絲綢之路的暢通。

唯有如此,那條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沿著戈壁,穿越唐朝西北邊疆,最後一直抵達撒馬爾罕、波斯和敘利亞等地的財富之路才能暢行無阻。

統領大唐西域一切事務的就是高仙芝和封常清。高仙芝是高麗人,此人出身將門,容貌俊美,是大唐不敗戰神,輝煌戰績有擊敗吐蕃、取小勃律、征服撒馬爾罕和塔什干,滅石國等等。而封常清就是他一手提拔起來最得意的門生。

封常清原本是個無業青年,與高仙芝顯赫背景差距明顯。首先,他出生悽慘,自小父母雙亡,他是隨外祖父流放到安西的。其次,他長得很醜。所以,他多次求高仙芝收留都被拒絕了。最終在他堅韌不拔的毅力下,高仙芝答應收留他,從此開啟了自己戎馬的一生。

封常清的第一次才華展示是在開元末年的一次平亂中。達奚部落沿黑山向北攻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瑪克附近)。高仙芝奉命率兩千騎兵,晝夜兼程,追剿達奚部落,最終迅速平定叛亂。

平亂結束後,封常清私下寫了一封戰報,記述敵我雙方如何安營紮寨、謀略運用、布陣交戰,以至全勝叛軍的細微末節,交給高仙芝過目。

高仙芝看完後,大吃一驚,凡是高仙芝想說的話,這份捷報裡面都詳細言明,之後對封常清刮目相看,青睞有加,大力提攜。每次高仙芝出兵征討的時候,封常清就坐鎮後方盡心竭力籌劃。

封常清處事果決使高仙芝再無後顧之憂,於是封常清也開始平步青雲,從一介傔人做到了安西副大都護,攝御史中丞,持節充安西四鎮節度、經略、支度、營田副大使,知節度事。

與此同時,我們的大詩人岑參也來了安西,他用他的才華記錄了大唐將士們在這裡的點點滴滴。

公元754年,也就是安史之亂的前一年,封常清的人生達到了高峰。這一年,他入了長安,從一個充軍的人到入京面聖,這期間的種種,這些刻骨銘心的經歷,或許是他一輩子也無法忘記的,而他也是小人物逆襲的典型。

或許,也只有盛世大唐才能有這樣的機會。作為世界帝國,大唐瀰漫著英雄主義的氛圍,充滿了開拓進取的精神和建功立業的機會。

封常清入朝覲見後,唐玄宗加封他為御史大夫,賜予宅邸,任命他的一個兒子為五品官,還追封了他的父母。不久,又讓他掌管北庭都護,持節充伊西節度使。此時,封常清身兼兩鎮,奔波跋涉於安西、北庭的千里漠野,集艱辛與苦難於一身,也集權力與榮耀於一身。

次年,也就是公元755年,大詩人岑參寫下了他的千古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裡面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寫的如此豪邁和瑰麗。

無論是封常清還是岑參,似乎都到了人生高峰。但很快的是,這一切的榮耀隨之煙消雲散,因為安祿山造反了。

公元755年十一月九日,天寶十四載,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反唐,率領十五萬大軍,號稱二十萬,長驅南下,直取兩京洛陽、長安。

安祿山叛亂的時候,唐玄宗和他的美人還在驪山鴛鴦戲水,聽到叛亂傳來的消息,也沒有吃驚的反應。結果安祿山叛亂七天之後,唐玄宗才相信這一事實。當時,安祿山大軍已經勢如破竹,攻陷了黃河以北大片土地和城池。

這時的唐玄宗慌了,詢問手下如何是好?此時封常清剛好入朝,十一月十六日在華清宮謁見玄宗。唐玄宗為安祿山的忘恩負義痛心疾首,問封常清該如何誅討這「凶胡」。

也許是為了安慰唐玄宗,也許是久居西域,不了解安祿山的實力,也不了解內地軍隊的實力,封常清直接口出狂言說:「祿山領兇徒十萬,徑犯中原,太平斯久,人不知戰。然事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走馬赴東京,開府庫,募驍勇,挑馬箠渡河,計日取逆胡之首懸於闕下。」(《舊唐書·封常清傳》)

用現在話來說就是,安祿山算什麼?聖上不必擔心,不出幾日,我便拿下安祿山,取了他的首級。

這個回答讓唐玄宗十分滿意,而封常清當時能說出這話也在情理之中,因為他在西域的赫赫戰功。西域也是大唐邊疆地區,也是長期跟遊牧騎兵打仗,戰鬥力可想而知。

所以,作為一個從士卒一路上來又戰功赫赫的人,封常清說出這句話很正常。看到封常清打了包票,唐玄宗很滿意,即任命封常清為范陽節度使,令他招募新兵討伐叛軍。

可惜很快封常清就被打臉了,因為他臨時招募來的六萬士兵,皆是市井無賴子弟,沒有經過軍事訓練,根本擋不住久經沙場訓練有素的安祿山大軍。結果浴血奮戰的封常清五戰五敗,力不能支,東都洛陽淪陷。

接連戰敗的封常清只好西奔陝郡,在此遇到了高仙芝。他建議高仙芝退守潼關,保長安。高仙芝採納了封常清退守潼關的建議。實際上,這是當時最好的選擇,因為潼關是關隘,可以據險抗擊。如果死守,安祿山不一定能打到長安,唐玄宗也不一定要出逃蜀地。況且高仙芝和封常清率軍退往潼關後,軍隊士氣的確有所振作。

不過這個好計策被一個小人被破壞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也丟了性命。

小人就是邊令誠,他是宦官,是唐玄宗派到軍中的監軍。此人眼裡只有錢,沒有什麼國家大義。他見高仙芝他們不賄賂自己,十分不滿。於是打小報告向唐玄宗匯報說高仙芝和封常動搖軍心、臨陣脫逃、扣減軍糧。

唐玄宗可能是對封常清期望太高,因為封常清曾經誇下海口,但與實際相差太大,在加上焦急的局面,被小人讒言和盛怒沖昏了判斷力,他居然下令邊令誠赴軍中斬殺高仙芝與封常清。

封常清也可能早就知道有今天,所以,面對死亡,他很坦然。臨刑前,他交出了早就寫好的遺表呈給玄宗,文中希望皇帝不要輕敵,盼望朝廷早日平叛。拳拳報國之心,可謂躍然紙上。

當封常清被殺的消息傳到北庭的時候,大唐詩人岑參哀鳴道:「將軍初得罪,門客復何依」(《送四鎮薛侍御東歸》)。

封常清被殺後,高仙芝也慷慨赴死。大唐帝國的西域雙星就這樣雙雙隕落,死在了小人手中。

高仙芝和封常清死後不久,潼關就失守了,唐玄宗不得不狼狽的出逃到蜀地。安祿山叛亂,高仙芝、封常清被殺,唐玄宗出逃,這一切的事實無比標誌著那個開元、天寶的全盛之日已經過去,那個盛世大唐不復存在。

從此,豪雄之極的「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變成了「人間歲月如流水,客舍秋風今又起」。英雄豪邁沒了,只剩下了淺斟低唱。

朋友,歡迎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