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兵戎相見到和平共處,從北宋邊關關係變化,談互利共贏是王道

江南淺夏 發佈 2020-01-14T14:23:07+00:00

談到北宋,不得不說北宋的邊關關係。北宋的最大統治區域包括東、南到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與遼相交;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與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與青藏高原、大理國交界,以廣西與越南交界。

談到北宋,不得不說北宋的邊關關係。北宋的最大統治區域包括到海,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與遼相交;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與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與青藏高原、大理國交界,以廣西與越南交界。

在其以後的發展歷史中,邊關關係的處理在王朝中占有十分重要的角色。從剛開始的兵戎相見到後來的和平共處,北宋逐漸認識到邊關關係的重要性,只有互利共贏才是王朝生存的王道。

一、北宋兵戎相見的邊關關係。

北宋與遼、西夏並立,遼和西夏始終威脅北宋的安全。西北吐蕃人數眾多,軍事力量強大,其居住之地又在北宋的國防線上,澶淵之盟後北宋邊防重心西移,西北吐蕃地區的戰略地位顯得尤為重要。向來有「河西者,中國之心腹」。這裡不但地理位置重要,居民也勇悍善斗。他們「材氣勇悍」,不懼戰鬥,出於保家衛國的主觀願望,一遇侵犯,戰鬥力則更強,正如范仲淹所言:「孰戶戀土地,護老弱、牛羊,遇賊力斗,可以藩蔽漢戶。」

吐蕃人種族觀念很強,他們勤勞、勇敢、智慧,其居住地較偏遠,便據險恃遠,為保存自己的民族獨立及經濟利益而不斷地鬥爭,很難用軍事力量討伐征服,納入統一的中央政權管理之下為宋所用。開邊之後,北宋逐漸將全部西北吐蕃地區納入到中央政府管理之下,在該地設州建軍,駐紮軍隊,但始終未能實現對其直接、有效的控制。

嗢末人本身就是一支吐蕃化了的漢人,有著中原文化的根底,因此才歷經變遷仍要求回歸中原。至宋,因吐蕃人在唐朝建立了強大的王朝,他們對中原的認同應該說是減少了更多的是排斥中原王朝,對自己的歷史充滿一種驕傲和自豪,懷念他們的故國和力圖重建自己的國家。

北宋立國之初,就開始了拓地運動,想一舉統一吐蕃諸部,遭到了吐蕃部民頑強的抵抗,武力拓邊活動一時受挫。宋太祖建隆三年,秦州知州高防在渭北設采造務,築堡據要害,派卒防守,強取秦州夕陽鎮直達臨洮抹邦山吐蕃部族的木材,以在京建造宮殿。「歲獲大木百萬,以給京師。」惹起戎人反抗,於是西戎酋長尚波于帥眾來爭,頗殺傷卒。

二、北宋和平共處的邊關關係。

北宋多次出兵發現武力不能解決問題,宋廷也曾採用過政治上的封官授爵和經濟上的賜予。但蕃部貪得無厭,賞賜,不但加重了北宋的財政危機,也沒有使蕃部徹底臣服。之後,更加重視與其貿易,給其好處,變夷為漢,以商養戰、以商養國。

北宋時期,北宋與遼和西夏對立,契丹和党項人善於騎射,要在戰爭中取勝,就必須有足夠強健的馬匹,建立強大的騎兵隊伍。且宋朝隨著大規模的開邊活動,馬的需求日益增多。「夫兵家制勝莫如馬,步兵雖多,十不當馬軍之一」。馬如此重要。我國良馬產於西北高寒草原地區。「熙河出馬最多。」。但北方良馬產地又先後為遼金所居,西北良馬產地被党項、吐蕃等部所占,養馬地盡失,主要依賴與市馬。西北吐蕃居住地糧草豐盛,市場廣闊,此地又適於野草生長。此地宜農宜牧。因此,就地購買,為宋上上策。

北宋中央財政的六分之五用於軍費,還常是捉襟見肘,為了增加收入,政府大力發展貿易,西北吐蕃地區有著廣闊的市場,可以開拓。正如宋人所說:「招徠遠人,可以牢籠遺利,以助邊際。」

開邊之前,政府每年的收入就有很多。開邊之後,交易量更大,收入更多。宋神宗熙寧三年,同管勾秦鳳一路與西經略機宜文字王韶言:

「沿邊州郡惟秦鳳一路與西蕃諸國連接,蕃中貨物四流,而歸與我者,歲不知幾百千萬,而商旅之利盡歸民間。欲與本路置市易司,借官錢為本,稍蘢商旅之利,即一歲之入亦不下一、二千萬貫。」

宋哲宗元符至宋徽宗崇寧年間,宋在熙河市易司每年得茶課三百萬緡,收得軍糧足夠三十萬軍馬吃三百日。「又況蜀茶歲約三千萬斤,除和買五百萬斤入熙河外」。宋徽宗時童貫用兵熙、岷,程之邵從茶馬司發錢二十萬緡佐用度。這些商品輸出與巨額收入,皆依賴於與西北吐蕃的交易。

三、從兵戎相見到和平相處的過程。

吐蕃要在強敵林立中生存下去,也不能閉關自守,必須要和宋保持密切的聯繫,爭取在軍事上雙方配合,在政治上化解爭端,在經貿領域內加強合作以滿足雙方需要。此外,貿易還可以把眾多的處於粒子狀態的蕃部納入宋的商品經濟之中,從他們手中購買到戰馬和糧草,促使它們向宋靠攏

西夏政權建立以後,控制了以河西走廊為通道的傳統的中國商路,並對過境商人徵收重稅,羈留、勒索或劫掠過境商賈,於是商人該走四、五世紀曾經繁榮一時的「土谷渾路。」吐蕃部落所在的許多城鎮是這條商路得必經之地,迅速成為具有國際性的城鎮市場,如青唐、秦州等。宋代出口的主要是鹽、茶、絹,這些商品,除了一部分用於消費外,大部分轉銷到西域諸國,從中獲取厚利。西域各國到青唐城貿易,定居在此城的就有「數百家」,青唐富庶的程度令人驚嘆。

四、互利共贏才是真正的王道。

我國古代中原王朝與西北周邊少數民族之間的貿易,一般記載都是「進貢」與「賞賜」的關係,這種進貢與賞賜滿足了雙方的需求,進貢者謀求政治上的依託和援助,並獲得了物質利益。賞賜者將這種貿易看成是一種政治需求大於經濟利益的手段,作為安撫邊境、結好各政權及各民族的基本國策。如早在漢代西域進「奉獻者皆行賈賤人,欲通貨市買,以獻為名」,也正如宋高宗所說,「彼雲進奉,實利賈販。」

貿易的發展,達到了羈縻各少數民族的政治目的,當時,貿易之所以能達到此目的,是因為四川輸出去的大宗商品是茶葉,這些茶葉廣為各民族所需。

宋政府對於吐蕃的朝貢持歡迎和鼓勵的方針,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吐蕃諸戎以馬來獻,上召其酋長對於崇政殿,厚加欣慰,賜以束帛。除過此慣例,回賜的物品遠遠大於進貢的物品外,北宋政府的賞賜、俸賜、詔賜也較為豐厚、頻繁。對朝中的假冒偽劣品不但不予以沒收、懲處,卻照樣給予賞賜。

官府經營貿易,基本實現了北宋的戰略目標,如使番部生活安逸,避免了大規模的蕃部反抗及入境進犯,部分時候成功地實現了聯蕃制夏;購買到了大量的戰馬和糧草,及時地補充了軍需,壟斷所取得的高額利潤,彌補了些軍費的不足,使得北宋能夠重整騎兵隊伍,有效抵制了遼、夏的進攻,保證了北宋的國防安全

五、總結。

我國自古「重農抑商」,但是在個別朝代,商業也很是發達。北宋的歷史背景以及現實需要,使得商業有所發展,並且與西域實現了商業互通,並成功使邊關關係由兵戎相見轉變成和平相處,儘管這其中有很多艱難,但是雙方最終都在通商中受益

商業的發展互通不僅使得北宋邊關關係變化,並且在各個層面上都受益頗多。北宋商業發展對於邊關關係的啟示對今天我國的「絲綢之路」的建設也提供了借鑑。今天我國的「絲綢之路」有著更為廣闊的前景,更為深遠的意義。商業的發展讓我們看到了融合、互通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