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西飲食文化的歷史差異

少俠說歷史 發佈 2020-01-14T14:33:57+00:00

導讀:淺談中西飲食文化的歷史差異飲食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人類的各種活動提供物資基礎和保障。

導讀:淺談中西飲食文化的歷史差異

飲食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人類的各種活動提供物資基礎和保障。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與變遷,飲食也變得更加豐富和多樣,並逐漸形成了特定的飲食文化,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而中國的飲食文化和西方的飲食文化也在很多方面存在著差異。

一、飲食觀念上的不同

中國人更加注重食物色、香、味的有機融合和統一。食物在顏色上鮮亮,尤其是綠色蔬菜,這樣才會讓人看起來有食慾。除了顏色之外,食物還要有自身獨特的香味,能充分刺激人的嗅覺和味覺,引起人進食的衝動和行為。味則是人在品嘗完美食之後所給予的評價和結論,也是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中國人會為了追求美味不斷地變換食物。

而西方人則更加注重飲食營養的科學和合理搭配,幾乎不考慮食物的色、香、味,他們考慮更多的是食物所含熱量、維生素、蛋白質和維他命等營養物質的多少,以及每天這些營養物質攝入量的多少,所以西方人可能會長期地吃同一種或幾種食物。

二、飲食結構和素材選用上的不同

在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中,以各種植物果實、根莖和枝葉為主的「素食」占據了更大的比例,同時還配以各種肉食,可以說是葷素搭配,營養豐富而均衡。中國人的主食基本上以米飯和麵食為主,主食也俗稱為飯,吃飯的時候還要準備各種菜餚下飯。中國人在菜品素材選用上最大的創新之處應該就是把不同種類的素材混合在一起,使之在視覺上更美觀,在味覺上更加豐富和多樣。除此之外,中國還有很多把肉類和各種蔬菜混在一起的葷素搭配的燉菜。

相比較而言,在西方人的飲食結構中,肉食占據了更高的比例,主要以牛肉、豬肉、羊肉和各種魚類為主,以各種蔬菜為主的素食只占很少的部分。此外,西方人也把各種素材分的很清楚,認為不同種類的素材是不能放在一起加以烹飪的,因而在他們的飲食中,很少看到像各種燉菜這樣的混搭菜品。

三、烹飪方法和用具上的不同

中國飲食的製作方法和手段極為多樣和講究,這可能與中國飲食的多元化有很大關係,常見的方法有煎、炒、炸、燒、蒸、燴、溜、燜、烤、氽、拌、爆、燉等,此外,還要根據不同的烹飪方法對食料進行外形上的改造和加工,就拿最常見的土豆為例,燉的時候要切成塊,炒的時候要切成片或絲,拌的時候只能切成絲,蒸的時候則不需要改變其外觀形狀。烹飪方法的多樣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烹飪用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中國的廚具從製作材料上可以分為鐵鍋、鋁鍋和砂鍋等,從形狀上有方形、圓形和菱形等的炊具。

西方飲食在烹飪方法和手段上則相對單一和固定,主要表現為煎、烤、炸、煮等有限的幾種方法,最常用的廚具是電烤箱、平底煎鍋和微波爐等。

四、用餐方式和禮儀上的不同

中國人在用餐的時候,大都會圍坐在一起,而且喜歡用圓形的餐桌,因為圓形的餐桌便於更多的人就餐和交流,還象徵著「團團圓圓」之意。把各種各樣的菜品都擺放在桌上,大家都從相同的盤子裡夾菜,這些在西方人看來是不衛生的,容易傳染疾病。中國人在用餐的時候還特別講究禮儀,年長者通常會坐在顯要的位置上,例如,在生日宴會上,過生日的長輩都會坐在離生日標識最近的桌子中間,宴會過程中,晚輩和親朋好友都會輪流走到長輩身邊,說一些祝福之類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敬意,同時,長輩的兒女們還要以敬酒的方式來感謝親朋好友的光臨和捧場。

而西方人在用餐的時候,大都採用自助餐的形式,大家根據自己的口味和需要選取適量的食物放在自己的餐盤裡,用餐過程中獨自享受自己的美食,不會和別人分享自己的食物,他們也會和其他人進行交流,但聲音通常比較小,而且一般不會和離自己太遠的人進行長距離的交流。

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斷加強,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會逐漸減少,並出現漸趨融合的趨勢。

歡迎您的關注和點讚

每日更新,不見不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