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攝影:在戰火中崛起的新聞攝影黃金時代

新京報 發佈 2020-01-14T14:55:05+00:00

作者米歇爾·波什,曾經是新聞攝影師,後任多家新聞攝影社主編和前社長,也是新型信息技術的先驅,30年來一直緊跟攝影傳播方式的演變步伐,後來成為法國中央新聞記者培訓和進修中心以及新聞實踐學院的授課記者。

作者丨米歇爾·波什

過去幾十年來,湧現了無數優秀的新聞攝影師。與此同時,從20世紀30年代巴黎成為新聞攝影之都開始,二戰後新聞圖片社經歷了輝煌的三十年,迎來20世紀80—90年代新聞攝影的鼎盛時期,除了三大主要圖片社的鼎足之勢,也湧現了許多小型的圖片社。

繼《四十年新聞攝影:希帕時代》和《四十年新聞攝影:西格瑪時代》之後,《四十年新聞攝影:圖片社時代》作為收官之作,結束「四十年新聞攝影」系列三部曲,將主要涉及法國及國際上各大圖片社:黑星圖片社、聯繫圖片社、孔特拉斯托圖片社、網絡攝影師圖片社、朦朧社、VII圖片社、VU'圖片社等。在這本《四十年新聞攝影:圖片社時代》中,75位著名攝影記者挑選了各自職業生涯中具有象徵意義的照片並附上了評論。

在《四十年新聞攝影:圖片社時代》中,同樣選擇了數量有限的攝影師的作品與讀者分享。震撼心靈的75張照片,見證當代歷史的關鍵時刻:越南戰爭、兩伊戰爭、柏林圍牆的倒塌、愛滋病、海灣戰爭、盧安達大屠殺、俄羅斯出兵車臣、中國三峽大壩動工、 「9·11」事件、巴以衝突、伊拉克戰爭、蘭佩杜薩島非法移民、敘利亞衝突、烏克蘭獨立廣場抗議活動……世界歷史的每一個重要時刻,都有這些攝影師的存在。

比如第一批獲准進入智利的記者之一戴維·伯內特講述了自己如何在被官方限制的情況下意外獲得智利政變政治囚徒的照片。第一個拍攝愛滋病人的攝影師阿隆·賴寧格,他的照片在歐洲一些報刊和美國《生活》雜誌上發表,引起了全世界對愛滋病狀況的注意。2012年度荷賽獎獲得者、英年早逝的攝影師雷米·奧什勒克拍攝了許多戰爭局勢的照片,他獲得的讚譽是他本人就是反駁「新聞攝影已死」最好的例子。這些攝影師或者前往戰場、或者關注某一類型的社會話題,有些照片是常年守候的結果,有些純屬意外。通過《四十年新聞攝影:圖片社時代》,我們得以了解照片和照片背後的故事。

這些照片或感人肺腑,或極富戲劇張力和震撼力,偶爾還有些滑稽,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它們跨越了幾十年的時光,見證了一個新聞攝影如日中天的時代,而今天,網際網路和日新月異的傳播方式顛覆了新聞攝影的地位。《西格瑪時代》對全世界新聞領域和圖片社知名人士的採訪,為我們展現了這段屬於法國新聞攝影的歷史,同時也讓我們思考圖片在當今社會中的地位。

下文選自《四十年新聞攝影:西格瑪時代》,為我們講述了一個世紀以來的圖片社時代。作者米歇爾·波什,曾經是新聞攝影師,後任多家新聞攝影社主編和前社長,也是新型信息技術的先驅,30年來一直緊跟攝影傳播方式的演變步伐,後來成為法國中央新聞記者培訓和進修中心以及新聞實踐學院的授課記者。由出版方後浪授權刊發。

《四十年新聞攝影:圖片社時代》,[法]米歇爾·賽邦、瑪麗·庫贊編著,何婕遠譯,後浪丨四川美術出版社2019年12月版

1937年,羅貝爾·皮埃爾

(Robert Pierre)

時任薩弗拉圖片社

(SAFRA)

社長,當時有許多國外新聞圖片社進駐巴黎 , 比如凱斯通圖片社

(Keystone)

、美聯社以及大世界圖片社(Wide World Photo),對此他表示:「法國人仍舊忠於他們的惡劣習慣,他們犯的錯誤在於錯誤地估計了這類企業帶來的風險。與其否認顯而易見的事實,他們更應該做的其實是通過這些圖片社來尋找有益於取得進步的經驗教訓。」

這些圖片社擁有全新的商業手段,以及對於新聞的另類視野,他們將給法國圖片社帶來兩種後果,消失或聯合。到20世紀末,似乎歷史又重演了。考比斯圖片社和蓋蒂圖片社的建立也造成了類似的影響。

銀鹽攝影的黃金時代將持續不超過一個世紀的時間。對圖片社而言,這是一個充滿危機、紛爭、新生和重生的黃金時代,而圖片社的主要活動就是為報紙雜誌提供圖片,這得益於為數眾多、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攝影師。

20世紀30年代,巴黎成為攝影之都

直到20世紀30年代,攝影師們大多還是使用木質相機進行工作,比如高蒙 9×13。這種情況下他們每進行一次報導只能拍兩到三張照片。儘管奧斯卡·巴納克

(Oscar Barnack)

從1913年就開始使用24×36的膠片,但是直到1930年第一批萊卡相機

(Leica)

才真正投入市場。「不是所有人都使用萊卡相機,要達到這個目標還需要做得更多。除了祿來福來相機

(Rolleiflex)

的無條件支持者,還有一些人只用埃爾曼諾克斯相機

(Ermanox)

,這款相機體積小,質量輕,可以不開閃光燈拍攝室內照片。德國攝影師埃里克·薩洛蒙

(Erich Salomon)

就是箇中高手。」

在20世紀30年代,新聞攝影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報社、雜誌社的老闆們認為新聞攝影是賣出報刊的絕佳手段。此外,1932年至1936年,紙張價格下降使得增加分頁成為可能。

西班牙內戰或者神話的誕生

「攝影曾經兩次被創造出來。首先是一個世紀以前尼埃普斯

(Niépce)

和達蓋爾

(Daguerre)

創造了攝影,然後是我們。」 1930年,卡洛·里姆(Carlo Rim)如此宣稱。他當時擔任《見聞,一周新聞》

(Vu, journal de la semaine)

插圖雜誌的主編,這本雜誌是呂西安·沃熱爾

(Lucien Vogel)

在1928年3月21日創辦的。而法國共產黨的周刊《見聞》

(Vu,1928—1940)

和《目光》

(Regards,1932—1939)

,後來也成了新式新聞報導方法的展示櫥窗,這種新的風格更具現實批判和人文關懷。

1936年,埃萊娜·羅歇—維奧萊

(Hélène Roger—Viollet)

到庇里牛斯地區進行新聞報導。她很快意識到,應該去往西班牙。「那時候真的不缺志願者,他們自願去戰鬥或者以符合西方新聞界要求的優秀新聞報導來做見證——直到最近,人們還在墨西哥發現了一隻手提箱,裡面是由羅伯特·卡帕

(Robert Capa)

、大衛·西蒙

(David Seymour)

和姬達·塔羅

(Gerda Taro)

拍攝的4500張照片。」

1937年7月26日,姬達·塔羅

(羅伯特·卡帕的愛人)

在前線身亡。她的葬禮在拉雪茲神甫公墓

(Père-Lachaise)

舉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這是第一次一名攝影記者的逝世得到媒體這樣的大力關注,而她還是一名年輕女性。

羅伯特·卡帕和他的伴侶,成了戰地攝影師的模範,他是一代又一代職業攝影師的楷模。

巴黎,1985年。萬歲圖片社宣布破產的一次全體會議,萬歲即記者公司(Compagnie des Reporters)

第二次世界大戰:潛入軍隊的攝影師們

20世紀30年代末,國際形勢緊張促進了新聞攝影的交易。

除了薩弗拉、特蘭普斯

(Trampus)

及亞歷山大·加拉伊

(Alexandre Garaï)

所率領的凱斯通等著名圖片社,許多其他的圖片社不過是出於某種商業目的聚集了幾個攝影師朋友的圖片社。

在法國被占領時期,許多攝影師和圖片社都受到了納粹軍隊的嚴重影響。反猶太人的法律已經導致許多猶太攝影師從德國出逃,而在這個時期,他們不得不再次逃亡。

阿吉普

(AGIP)

圖片社成立於20世紀30年代,在1940年6月,圖片社社長羅伯特·科恩

(Robert Cohen)

不得不停止活動,1941年7月3日,圖片社被註銷了商業登記證。1942年7月20日,占領時期的政府頒布了一項法令任命凱斯通、拉佛、大世界圖片社以及法新社的社長。

([法]弗朗索瓦絲·德努瓦耶勒:《維希政權下的新聞攝影和宣傳》,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出版社2003年版。)

從諾曼第登陸到解放法國

「1944年6月6日,那是一個周二,我很早就被吵醒了。拉開遮光窗簾,我發現這仍舊是陰沉的一天,令人不快,甚至比英國的春天還要冷。」 約翰·戈弗雷·莫里斯

(John G. Morris)

這樣寫道。1944年6月6日,在倫敦,他等著來自弗蘭克·謝爾謝勒

(Frank Scherschel)

、戴維·謝爾曼

(David Scherman)

、喬治·羅傑

(George Rodger)

、拉爾夫·莫爾斯

(Ralph Morse)

、鮑勃·蘭德里

(Bob Landry)

和羅伯特·卡帕的照片,《生活》雜誌預定了這些關於歐洲反法西斯鬥爭的報導。「我們的任務在於為下一期本該被停刊的《生活》雜誌提供關於戰鬥的照片。」約翰·戈弗雷·莫里斯補充道。1944年8月25日,戰時通訊員們都在巴黎,而約翰·戈弗雷·莫里斯收到了1300張關於解放巴黎的照片。

「然而,因為缺錢而且缺人,在1945年12月創立一家圖片社完全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雷蒙·格羅塞

(Raymond Grosset)

這樣寫道,當時他在為自由法國奮戰之後重新回到了首都。 「唯一待在巴黎的匈牙利女攝影師艾爾吉·蘭道

(Ergy Landau)

是個猶太人,她拒絕戴上黃星,而她奇蹟般地活了下來,並沒有被揭發。她與《自由射手報》

(Franc-Tireur)

的社長非常要好,正是她在1945年向我建議重開拉佛圖片社,夏爾·拉多

(Charles Rado)

於1933年在巴黎創立了這個圖片社。」

「夏爾·拉多,與他的同行瑪利亞·埃斯內

(Maria Eisner)

創立了這種形式的圖片社,這種圖片社是以委託的方式運作的,而不再雇用拿工資的攝影師。這種圖片社與攝影師之間的新型關係,保證了攝影師的獨立性,這類似於畫家與畫廊,也就是他和代理之間的關係,這種變化與許多著名圖片雜誌的迅速發展並行不悖,首先是德國,然後是法國《競賽》

(Match)

、美國《時代》和《生活》、英國《圖畫郵報》

(Picture Post)

以及義大利《時代》

(Epoca)

雜誌。」羅貝爾·杜瓦諾

(Robert Doisneau)

、維利·羅尼

(Willy Ronis)

、吉賽爾·弗羅因德

(Gisère Freund)

很快與雷蒙·格羅塞齊聚一堂,地點在阿爾及爾街,他阿姨的公寓。

「1947年5月22日,羅伯特·卡帕邀請我到比爾

(Bill

)和麗塔·范迪弗特

(Rita Vandivert)

家喝一杯,他們家在格林威治村莊

(Greenwich Village)

,這次聚會是為了慶祝一個國際攝影師合作社的創立。」 約翰·戈弗雷·莫里斯寫道。羅伯特·卡帕、大衛·西蒙、范迪弗特一家、瑪利亞·埃斯內,瑪利亞是這一群人當中唯一一個有做圖片社經驗的:她曾經於1934年創立了聯盟圖片社

(Alliance Photo

)。「在范迪弗特家的雞尾酒會上,羅伯特·卡帕、大衛·西蒙和瑪利亞·埃斯內一起暢飲香檳,慶祝馬格南圖片社的誕生。」

巴黎,1984年,萬歲圖片社攝影師工作會議

輝煌的三十年

在戰後這段時期,有三家法國圖片社競爭新聞報導:阿比斯

(APIS)

,達爾馬斯,記者聯合會。「通過一篇又一篇的稿子,我終於加入了一家小新聞通訊社——記者聯合會。當時它的領導者是一個很有魅力的男人,他讓我們叫他喬治·德·韋斯

(Georges de Vaysse)

,但實際上他的本名是弗拉基米爾·里奇科夫

(Vladimir Richkoff)

。他會說很流利的德語,聯邦德國最大的雜誌社都是他的客戶,比如《施特恩》(Stern)、《邦特畫刊》

(Bunte Illustrierte)

或者《快報》

(Quick)

。」熱拉爾·德·維利耶

(Gérard de Villiers)

講述道。

在記者聯合會,這個簡易股份公司的創立者匯集了眾多攝影師,這些攝影師都是我們在法國新聞攝影發展過程中耳熟能詳的:尤其是讓·蒙特

(Jean Monteux)

,他首先在新聞圖片銷售領域嶄露頭角,後來成了伽瑪圖片社的老闆。還有一個小秘書,莫妮克·庫茲內特佐夫

(Monique Kouznetzoff)

,她後來成了人物攝影女王,先後進入伽瑪圖片社、西格瑪圖片社,最後進入H&K。

與之相對的還有俄國王子:梅爾希奧·路易·馬里·達爾馬斯

(Melchior Louis Marie Dalmas)

,波利尼亞克

(Polignac)

侯爵,他出生於1920年6月1日,是一個老托洛茨基分子,摩納哥親王蘭尼埃

(Rainier)

的表親,自稱路易·達爾馬斯

(Louis Dalmas)

。1956年7月14日,他創立了以自己姓氏命名的圖片社,所用場地是《法國之夜》

(France-Soir)

的皮埃爾·拉扎雷夫

(Pierre Lazareff)

提供的。

達爾馬斯圖片社雇用了75位職員,在巴黎塞巴斯托波爾

(Sébastopol)

大街55號擁有600平方米的工作場所。

當時年輕的戈爾申·希帕尤格魯

(Gökşin Sipahioğlu)

也曾在達爾馬斯圖片社工作過:「1961年,我剛剛成功拿到一個獨家新聞:拍攝了恩維爾·霍查

(Enver Hodja)

治下的阿爾巴尼亞,一個完全與世隔絕的國家。」

「我給《巴黎競賽畫報》打了電話。他們出2000法郎買下我的照片,並且建議我去達爾馬斯圖片社看看,達爾馬斯圖片社問我這個報導主題要價多少。我說1000美元。他們把錢給我了,然後我回到了土耳其。」

「我們就像鯊魚,做過很多未經許可的事情,」雷蒙·德帕東回憶道,「我跑到世界各地,費用全部報銷不需要我承擔,我擴大了雜誌的報導範圍。我買了許多衣服,西裝革履,經常拜訪名人明星。對我來說,18歲時的夢想就是給芭鐸

(Bardot)

拍照。」

「1962年的時候,圖片社銷售員這個職業還不存在,」 阿蘭·迪皮

(Alain Dupuis)

說, 「當我從軍隊回來——我參加了阿爾及利亞戰爭——我先發了一個小廣告。結果我收到了四十二份推薦!時代確實是變了.……我的繼父讓我去那裡,那裡指的是阿比斯圖片社,它是由弗朗索瓦·格勒尼耶

(François Grenier

),前《法國之夜》職員剛剛創立的,位於特雷維茲

(Trévise)

街,就在巴黎大道附近。我去了那兒,毛遂自薦,然後第二天我就開始工作了。」

「弗朗索瓦·格勒尼耶是個真正的記者,但卻不是個生意人。他對電影非常感興趣。那時候攝影師們都偷拍碧姬·芭鐸

(Brigitte Bardot)

、麗茲·泰勒

(Liz Taylor)

和理察·伯頓

(Richard Burton)

、卡拉斯

(La Callas

)……關於這些人的報導總是能大賣。市場已經形成了。但是,伽瑪圖片社的創立,就如同當頭一棒!」

巴黎,2010年3月。申請破產之後「眼界」(伽瑪圖片社、凱斯通圖片社、拉佛圖片社……)的全體會議。

伽瑪圖片社顛覆了世界市場

1966 年 11 月 14 日,有四個人共同簽署了關於新建立的伽瑪圖片社的條例:雷蒙·德帕東、萊昂納爾·德·雷米

(Léonard de Raemy

)、于貝爾·昂羅特

(Hubert Henrotte)

和于格·瓦薩爾

(Hugues Vassal

)。資本平均分,管理者是于貝爾·昂羅特,這是「為了公司的持續性」。 然而,第六條指出:「所有的信貸借入或開放……如果沒有得到全體成員的同意以及簽名,就不能執行。」這是一個紛亂的時期。戈爾申·希帕尤格魯當時定居巴黎,他與伽瑪圖片社曾合作過,但最終離開了:「我當時想去布拉迪斯拉發

(Bratislava)

,那裡在舉行蘇維埃國家的一次重要會議……不要忘了1968年8月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我想要前往那裡, 而于貝爾·昂羅特則對這次報導工作存有疑慮。我到底還是去了,並且做得很好,因為我拿下了紐約《時代》雜誌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的封面。我告訴自己,昂羅特並不是一個好記者,是時候建立一家我自己的圖片社了。」

要完全地重現1973年4月的那場分裂危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它就發生在奧古斯特—瓦克里

(Auguste-Vacquerie)

街,巴黎那片美麗的街區:當事人的記憶都已經隨著時間而變得模糊不清,而這次分裂也令人難過地終結了許多人的友誼。直到今天,在吉勒·卡龍

(Gilles Caron)

消失的陰影之下,人們仍舊感到痛苦。

伽瑪、希帕、西格瑪:「3A」的戰爭

1973年的秋天,三駕馬車——伽瑪、希帕、西格瑪——將開始統領新聞攝影界將近三十年的時間。

這是激烈競爭的開始。「人們說:我在紅燈的時候追上了他。」阿蘭·迪皮回憶。他騎著小型低座摩托車,用眼角餘光監視著伽瑪圖片社的銷售員讓·蒙特

(Jean Monteux)

:目標是第一個趕到《巴黎競賽畫報》!

由伽瑪、希帕、西格瑪打響的這一場巨大的戰爭給許多獨立攝影師以及小型圖片社帶來了嚴重的後果。1972年,布若姆·孔索爾

(Boojum Consort)

團隊——匯聚了約六名自由職業者,其中包括賀拉斯

(Horace)

、熱拉爾—艾梅

(Gérard-Aimé)

、米歇爾·波什

(Michel Puech)

、現在就職於《解放報》

(Libération)

的馬克·塞莫

(Marc Semo)

以及北極星圖片社的創始人讓—皮埃爾·帕皮

(Jean-Pierre Pappis)

——他們每一張被巴黎的周刊存檔的照片,都能拿到20法郎的回報,直到有一天,這些周刊的圖片部負責人向他們展示了成堆的照片,這些照片是「3A」的銷售員們丟在他們辦公室的——免費!

照片,曾經是稀有物,卻從此開始變成了大量供應而且廉價的商品......

圖片萬歲

在這個時代,要參與新聞攝影還是很艱苦的。1972年11月,阿蘭·達格貝爾

(Alain Dagbert)

、馬蒂娜·弗蘭克

(Martine Franck)

、埃爾韋·格洛阿岡

(Hervé Gloaguen)

、 弗朗索瓦·埃爾

(François Hers)

、理察·卡瓦爾

(Richard Kalvar)

、讓·拉岱

(Jean Lattès)

、居伊·勒·凱雷克

(Guy Le Querrec)

以及克洛德·雷蒙—迪特伊馮

(Claude Raymond-Dityvon)

共同創立了萬歲

(Viva)

圖片社。

伽瑪、希帕、西格瑪圖片社精力充沛地報導全世界發生的所有事情。這些圖片社徹底地投身於對娛樂圈和人物的報導。而萬歲這支團隊感興趣的卻是法國人的日常生活!

它在歐洲攝影界知識分子當中小獲成功,吸引了許多優秀的攝影師,比如伊夫·讓穆然

(Yves Jeanmougin)

、弗朗索瓦·勒·迪亞斯克爾

(François Le Diascorn)

、格扎維埃·朗布爾

(Xavier Lambours)

、讓—皮埃爾·法夫

(Jean-Pierre Favreau)

和讓—路易·庫爾蒂納

(Jean-Louis Courtinat)

,他們將取代去了馬格南圖片社的馬蒂娜·弗蘭克、理察·卡瓦爾和居伊·勒·凱雷克,以及去了拉佛圖片社的埃爾韋·格洛阿岡。

1973年,也就是《解放報》誕生的那一年,塞爾日·朱利

(Serge July)

作為一個新聞圖片的業餘愛好者,想要出版大量的圖片。在這種情形下,布若姆·孔索爾

(Boojum Consort)

團隊、解放報新聞通訊社的攝影師以及自由攝影師們齊聚到一家勞動合作公司,這就是自由圖片社

(Fotolib,1973—1978)

,「意思是攝影和自由」!

1973 年對於新聞攝影業界來說是轉折的一年,這一年由於石油價格暴漲引發了第一次經濟危機。1974年,紙的價格上漲了82%。從1967到1974年日報的價格翻了四番,導致發行量降低了11%。

儘管經濟形勢不景氣,新的出版社卻像以往的任何時代一樣層出不窮,年輕的攝影師們有的是激情來發揮他們的天分。例如,1977年建立的阿特利耶圖片社

(Agence Atelier)

,位於巴黎聖—索弗爾

(Saint-Sauveur)

街,創立人有奧利維耶·托馬

(Olivier Thomas)

、弗朗索瓦·格內

(François Guenet)

、讓—呂克·馬諾

(Jean-Luc Manaud)

、克里斯·凱羅斯

(Chris Queiroz)

、貝爾納·比松

(Bernard Bisson)

以及克里斯蒂安·波韋達

(Christian Poveda, 1955—2009)

1977年,斯坦·布瓦芬—維維耶

(Stan Boiffin-Vivier)

、索菲·巴蘇爾

(Sophie Bassoul)

、約翰·科普斯·萬·哈塞爾特

(Johan Copes Van Hasselt)

、呂克·佩爾農

(Luc Perenom)

、讓—厄德·舒爾

(Jean-Eudes Schurr)

、派屈克·扎克曼

(Patrick Zachmann)

、瑪麗—波勒·內格爾

(Marie-Paule Nègre)

、熱拉爾德·比托

(Gérald Buthaud)

以及米歇爾·巴雷

(Michel Baret)

齊聚在拉什圖片社

(Agence Rush)

。這家圖片社後來在新聞界確實獲得了成功,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都在報導法國政治。

弗農·維克,海軍陸戰隊戰地護士,前線,越南,1967年。

20世紀80年代:財源滾滾的銀鹽攝影

20世紀80年代是新聞攝影的第二個興盛時代:因為有大量的廣告帶來的效益,財源如流水滾滾而來。

1979年3月1日,《地理》

(Geo)

雜誌在法國發行。它由阿克塞爾·甘茲

(Axel Ganz)

領導的普利斯瑪出版社

(Prisma Press)

發行。羅貝爾·菲斯

(Robert Fiess)

當時是出版社主編,而西爾維·勒博

(Sylvie Rebbot)

負責圖片部。《地理》雜誌是這個時期最能代表新聞攝影趨勢的出版物。

一個新的概念,「雜誌」,在編輯部開始興盛起來。這一概念涉及的是利用漂亮的彩色圖片,來講述人類的冒險、旅行、醫學或科學上的探索。

伽瑪、希帕和西格瑪圖片社都忙於追尋「新聞熱點」和「人物」,它們都沒有準備好應對市場需求的改變。這似乎讓小型圖片社有了些許立足空間。

1978年,安妮·布拉

(Annie Boulat)

建立了宇宙圖片社

(Cosmos Photo)

,並在接下來的十年里成為羅伯特·普雷基

(Robert Pledge)

和大衛·伯內特

(David Burnett)

兩年前在美國創立的聯繫圖片社的代理。1989年,聯繫圖片社在巴黎開設了自己的辦事處,由多米尼克·德沙瓦納

(Dominique Dechavanne)

管理。

1980年3月,西格瑪圖片社主編格扎維埃·佩里塞

(Xavier Périssé)

以及米歇爾·波什提出倡議,與攝影師菲利普·沙利亞

(Philippe Charliat)

、皮埃爾·佩蘭

(Pierre Perrin)

、克里斯蒂安·勞施

(Christian Rausch)

共同建立了記者公司。馬克·格羅塞

(Mark Grosset)

,也就是隸屬拉佛圖片社的芭芭拉和雷蒙·格羅塞

(Barbara et Raymond Grossset)

的兒子,加入了記者公司,而在此不久之後,記者公司象徵性地花了點錢,得到了萬歲圖片社的名字。記者公司於1985年10月宣告破產,被拉什圖片社收購,後者後來也被收購了。在一年之內,三家圖片社都倒閉了,後來攝影基金會開始遍地開花。

在同一個時代,幾乎是在同一個市場領域,讓—呂克·馬諾

(Jean-Luc Manaud)

、伊夫·熱利、帕斯卡·梅特爾、埃萊娜·邦貝熱

(Héléne Bamberger)

和阿蘭·克勒

(Alain Keler)

建立了奧德賽的美麗故事圖片社

(Odyssey La belle histoire)

,其營業額的連續快速增長(營業額80萬法郎、200萬法郎、300萬法郎)僅僅持續了三年:「銀行沒有再跟進我們的狀況,不過一切都很順利。我們那時的合作對象有《地理》、《快報》、《觀點報》......」

1981年4月,集體新聞圖片社誕生了,創始人有布魯諾·海爾根

(Bruno Helgen)

、菲利普·雅羅

(Philippe Jarreau)

、迪迪埃·拉沃

(Didier Lavault)

、樊尚·勒盧、喬治·梅里永、雅克·托雷加諾

(Jacques Torregano)

以及曼努埃爾·維默內

(Manuel Vimenet)

。他們的專長是法國新聞,尤其是政治領域。1981年,他們對總統競選做的圖片報導使得他們有了名氣。後來,這家圖片社的主要創始人的身影還出現在費德圖片社以及稍晚一些的發散圖片社中。

戈爾申·希帕尤格魯和黑星圖片社的霍華德·莎普尼克

(Howard Chapnick)

之間出現了齟齬,後者原本負責希帕圖片社在美國的傳播事宜。此後,馬克·格羅塞於1984年初離開了記者公司,想要組建一支新的有抱負的攝影記者團隊,以法國黑星

(Black Star France)

為名。他得到了拉佛圖片社和美國黑星圖片社的支持,這家新的圖片社誕生於1984年11月, 位於巴黎第二街區,卡皮西納大街

(Boulevard des Capucines)

39號。圖片社極負盛名的成員們都來自希帕圖片社:蒂埃里·博孔—吉博

(Thierry Boccon-Gibod)

、揚·沃伊泰克·拉斯基

(Jan Wojtek Laski)

、馬努謝·德加提

(Manoocher Deghati)

、瑞薩

(Reza)

和米歇爾·賽邦。還有兩位黑星圖片社駐巴黎的美國攝影師——詹姆斯·納赫特韋

(James Nachtwey)

和安東尼·蘇奧。馬克·格羅塞負責管理圖片社,西爾維·蘭金

(Sylvie Languin)

則是他的助手,以前在記者公司的時候他就很看好她。「圖片社的規劃非常現代化,黑星在費用上並不吝嗇

(豪華的工作場所,給攝影師們的每月經濟補貼)

,但是一方面,法郎相較於美元並不占優勢,另一方面,所有的攝影師,除了博孔—吉博,都去了阿富汗,想要拿下一個大新聞,這使得我們售賣的報導數量減少了。本·莎普尼克

(Ben Chapnick)

,霍華德的堂兄弟,突然決定停止提供費用支持,這讓大家都大為震驚。」事實上,法國黑星圖片社於1985年12月29日關門了。

1985年12月24日,克里斯蒂安·科若勒在《解放報》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VU』的攝影師們」

(Des photographes en VU)

,副標題是「新的圖片社誕生了」。作為《解放報》的分支機構,VU』不僅匯聚了那些經常與《解放報》合作的攝影師,而且還有新的成員參與其中。目標是拒絕專門化。加入 VU』圖片社的有羅蘭·阿拉爾

(Rolland Allard)

、讓·貝爾

(Jean Ber)

、阿蘭·比佐、阿涅絲·博諾

(Agnès Bonnot)

、魯·修克、帕斯卡·多萊米厄

(Pascal Dolémieux)

、弗朗索瓦絲·于吉耶

(Françoise Huguier)

、皮埃爾—奧利維耶·德尚

(Pierre-Olivier Deschamps)

、貝爾納·德康

(Bernard Descamps)

、格扎維埃·朗布爾、約翰·溫克

(John Vink)

、米歇爾·范登·埃克豪德

(Michel Vanden Eeckhoudt)

、于格·德·維斯滕貝格爾

(Hugues de Wurstemberger)

、熱拉爾·尤菲拉、貝爾納·福孔

(Bernard Faucon)

、皮埃爾

(Pierre)

和吉勒

(Gilles

)、艾麗斯·斯普林斯

(Alice Springs)

、赫爾穆特·牛頓

(Helmut Newton)

、威廉·克萊因

(William Klein)

新聞攝影黃金時代三部曲:《西格瑪時代》《希帕時代》《圖片社時代》。

克里斯蒂安·科若勒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就與讓—呂克·蒙泰羅索(Jean-Luc Monterosso)和昂里·沙皮耶(Henry Chapier)在巴黎攝影(Paris Photo)共同奮鬥,這是一個將攝影師當成創造者來鼓勵的協會。此後,從1981年起,克里斯蒂安在《解放報》 帶動了攝影的巨大變革。在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去世的這一天,塞爾日·朱利讓克里斯蒂安找到關於這位哲學家、暨報社前主編畢生經歷的所有照片。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的轉折時期,巴黎出現了為數眾多的小型圖片社。比如由納塔莉·列茲尼科夫(Nathalie Reznikoff)領導的傑瑞肯圖片社(Agence Jerrican),她之前在《探索》(Explorer)工作,1984年她向圖片社投入了10萬法郎,圖片社「在兩年期間無工資運作」。還有貝特朗·費里奧(Bertrand Ferriot)領導的梅迪思圖片社(建立於1989年)。攝影師有:呂克·肖凱、帕斯卡·多萊米厄、格扎維埃·朗布爾、瑪麗—波勒·內格爾、馬蒂娜·瓦耶(Martine Voyeux)。「為什麼叫梅迪思呢?因為圖片社創立的目的是融合:廣告、時尚、報導、表演創作,這樣一來,記者能夠涉足時尚界,而肖像攝影師也能夠涉足新聞報導,也就可以通過一項委託來實現某種個人化的表達。」

阿蘭·明格姆

(Alain Mingam)

儘管在伽瑪圖片社取得了成功,但是由於他跟領導讓·蒙特、弗朗索瓦·洛雄

(François Lochon)

和讓—克洛德·弗朗科隆

(Jean-Claude Francolon)

意見不合而憤然離開,1988年于貝爾·昂羅特聘請他來策劃西格瑪,一家小型的「雜誌」社。

從1985年開始,法新社的圖片部跟隨了路透社和美聯社的步伐,顯著地實現了現代化。信息技術被用來進行檔案管理,隨著第一次海灣戰爭的進行,這項技術也開始被用來進行圖片傳播,到21世紀初它就完全征服了攝影界。

如同1937年的巴黎,人們並沒有防備比爾·蓋茨1989年在西雅圖建立的小公司:考比斯圖片社。十年之後,它收購了西格瑪圖片社,這是第一聲驚雷,昭示著降臨到「法式」新聞攝影頭上的狂風暴雨。這是衰落的歷史,在《四十年新聞攝影:西格瑪時代》中有描述。

但是,再一次—第二次—數字化革命之後,又誕生了許多「小型圖片社」,人們更願意用「團隊」這個詞來形容它們:公眾之眼、麥歐普……

在雙子塔倒塌前夕,亞歷山德拉·布拉

(Alexandra Boulat)

、若恩·漢威

(Ron Haviv)

、加里·奈特

(Gary Knight)

、安東寧·克拉托奇維爾、克里斯多福·莫里斯、詹姆斯·納赫特韋以及約翰·斯坦梅耶

(John Stanmeyer)

在紐約共同建立了VII圖片社。幾年之後,也就是2007年,與VII理念相近的努爾圖片社誕生了,其攝影師有斯坦利·格林

(Stanley Greene)

和尤里·科濟列夫

(Yuri Kozyrev)

就像越南戰爭、南斯拉夫戰爭、車臣戰爭期間一樣,從2011年開始的「阿拉伯之春」將為新一代新聞攝影師以及圖片社的誕生提供機會。我們還記得IP3新聞圖片社和它的創始人之一雷米·奧什勒克

(1983—2012)

,他在敘利亞被殺害了。但即將來臨的又是另一段歷史,數字化新聞攝影的歷史。

作者丨米歇爾·波什

摘編丨吳鑫

編輯丨余雅琴

校對丨翟永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