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安防的又一次「地震」,華為第四大 BG 成立

雷鋒網 發佈 2020-01-14T15:35:39+00:00

文件顯示,侯金龍擔任Cloud&AIBG總裁,彭中陽任企業BG總裁,原企業BG總裁閻力大調任B類國家管理部總裁。

「這是一次影響未來十年產業格局的戰略部署。」

對於近日華為新一輪的組織架構調整,某業內專家如此評價。

據第一財經消息,華為上周對內發布了新的人事任命文件。文件顯示,侯金龍擔任Cloud&AI BG總裁,彭中陽任企業BG總裁,原企業BG總裁閻力大調任B類國家管理部總裁。

此次調整也意味著Cloud&AI成為繼運營商BG、企業BG、消費者BG外,華為的第四大BG。

1

2017年3月,華為成立Cloud BU部門,並對外宣布將投入2000人,隸屬於該公司的產品與解決方案部。

五個月之後,Cloud BU部門得到了一次快速「升遷」。2017年8月28日下午,華為發文,宣布內部組織架構新一輪調整,Cloud BU升為一級部門,成為Cloud BG業務集團。

Cloud BG作為一級部門,與它此前的「上司」——產品和解決方案部門平級,但仍低於華為企業業務BG、運營商BG和消費者BG(這三大業務BG在華為內部層級實際超過一級部門)。

兩年後的今天,Cloud&AI部門又跳一級,直接與運營商BG、企業BG、消費者BG平起平坐。

這種火箭式的提升和調整意味著華為雲業務的重要性在內部大幅提升,也意味著華為雲部門將會獲得更大的自主權,並且能夠專注於雲業務的發展和決策。

如果說Cloud&AI部門在其集團內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那麼此次調整與AI安防又有何關聯?

雲及AI,目前最大且可落地的市場無疑就是智慧城市。

某業內人士向雷鋒網透露,過去兩年,一向低調的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還密集拜訪多個省份,幫著推銷華為雲計算、智慧城市等業務。

而在智慧城市當中,目前能夠看得到且吃得了的最大現金牛無疑就是兩大塊:

智慧交通和智能安防。

2

過去兩年,雷鋒網AI掘金志一直提到一個觀點:

傳統安防企業的地位短時間內不會動搖,但最後面對的最大競爭對手將會是華為安防。

今天,隨著Cloud&AI BG的「轉正」,後者的反撲時間將會更短,反撲力度將會更大。

從市場規模來看:

安防再也不是那個小打小鬧的雞肋行業了。

這幾年,受益於平安城市等項目的落地以及AI等技術的融合應用,安防不再僅僅代表著視頻監控;可以預見的是,以它為點,可以撬動萬億級別的大IoT市場。

IoT技術的不斷突破,讓視頻監控系統不僅僅提供監控功能,它可以接入各行各業的業務數據,通過信息傳輸、大數據技術對接入的海量數據進行智能分析和存儲,並搭配對應的平台,實現各式各樣的功能。

可以說,IoT技術掀起了第三次信息產業革命浪潮,它給安防行業帶來了無限可能性。

在此節點上,包括海康、大華等廠商高管都明確表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不再將自己定義為安防廠商,而更願意將安防定義為一個物聯網系統」。

如今各地在建的安防項目功能、結構已經突破了傳統的安全範疇。用戶除了要解決視頻監控問題之外,更多地還想將這些視頻數據服務於各行各業,讓安全、可視化管理、便民服務成為系統的關鍵詞。

從戰略層面來看:

未來僅僅提供硬體設備價值有限,提供雲服務,建立與用戶的持續連接意義重大。

這一點,華為應該比任何人都清楚。

從它的業務、技術結構來看,除了通訊設備,交換機,路由器,存儲等過硬技術外,還有一心想要做大的華為雲。

目前,雲計算產業的整體滲透率已經超過30%,未來的2-3年內整個雲計算市場都會進入快速增長的階段,華為如果想要搶占地盤,窗口期也就這三年時間。

如果這三年抓不住機會,可能就要等下一波技術浪潮,而那又不知道要多少個三年。

華為雲等不起。

所以可以看到,在華為內部成立公有雲業務部門之後的一個月,在華為第14屆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高管直接放言:

「華為公有雲必須三年超過阿里雲。」

兩年過去了,從目前的市場表現看,阿里雲的市場份額還是遠遠高於華為雲。從客觀的數據出發,華為雲要在三年時間走完阿里雲10年走過的路,挑戰肯定不是一般的大。

華為雲的機會在哪兒?

一方面,這是一個已經看得見的超大金礦;另一方面,這個金礦周邊已有層層防守。華為雲想要翻身追趕,在正面戰場迎敵會稍顯唐突;而看清自身定位及優勢之後,選擇一個細分市場作為突破口,再橫向擴張可謂上策。

而這個絕佳的細分市場便是:安防雲。

安防行業歷經兩次跨越,從最開始的通用級產品到解決方案,再到內容分析前置,接下來則是平台運營。在此背景下,安防行業背後是兆億級別且呈幾何式增長的巨大流量入口。

華為雲眼中的星辰大海是整個智慧城市甚至是智慧地球,而智慧安防只是它到達終點前的必經一站。

也就是說,華為看中的並非安防行業這一畝三分地,而是基於其自身在視頻壓縮編解碼、存儲、傳輸領域的技術實力,選擇的一個細分突破口,以期能夠在雲時代的競爭中存活下去,並與其他主流雲廠商會師正面戰場。

IoT時代,數據處理並非孤島式,雲服務才是競爭的制高點。

華為在雲服務方面入局稍晚,失去很多良機,安防可以說是他們可以看到的、自身有優勢的且對手實力目前沒有那麼強的絕佳垂直領域。

3

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在去年年末的一次華為智慧城市交流會上,華為智慧城市部門史無前例地將「5G+AI+IoT智能監控技術」作為一個獨立章節印刷在其發布會說明頁中。

注意,是「史無前例。」

對於這次「跨部門」協作,雷鋒網AI掘金志問道,為何會有這個動作?智能監控對於華為智慧城市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智能監控,未來會是整個智慧城市的連接器,也是整個城市數據得以健康循環的基礎。

對此,華為EBG中國區智慧城市業務總裁胡芳解釋說。

她提到,數據、能力、場景,這是孿生城市的幾個關鍵要素,數據對應的是新連接,以5G為引領,但不僅只有5G,指的是泛載網絡。

智能監控則對應到孿生城市無處不在的連接。她舉例,深圳等一些發達地區的城市智能運營中心已經發展到了2.0階段,這個階段需要依靠攝像頭等泛物聯網設備建立無處不在的連接。

智慧城市將城市空間中的每一個節點都以網絡為介質連接起來,從而做最大了解及最優調度,為人們提供更加高效、完善的服務。

通過連接,可以做到很多此前難以想像的事情,譬如識別人臉、識別車牌、通過整合海量信息進行邊緣反饋,實現邊緣計算。

「這是智慧城市中最為典型的應用場景,未來的體驗將會變得截然不同,新連接帶來的是更豐富的數據和更快捷的處理能力,並創造更多的價值。」

通過胡芳的解讀,大致可以得出一些結論:

未來的安防可以與「新連接」划上等於號;而智慧安防的落地,能讓智慧城市的發展進入到更高級階段。

的確,一直以來,智慧城市建設都遭人詬病:理論多落地少、談得多做得少,隨著智慧安防等產業的逐漸成熟,全新的技術解決方案進一步落地,此前的技術誤解與產業認識興許會得到一定的扭轉和改觀。

4

一來,Cloud&AI已經升至華為第四大BG,而雲及AI最大的市場就是智慧城市;


二來,智慧安防的落地將會成為智慧城市升階的最重要砝碼。

就此,可以合理預測:未來的華為安防在華為的內部地位將會得到進一步提升;人力、資金等資源投入也將得到進一步保障。

畢竟,安防對於華為的重要性已經不止於華為安防,這塊戰場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被拿下、被打掃。

AI安防亂世紛爭,等著每一個人去重整山河。

未來,華為安防發展究竟如何,唯有時間知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隨著Cloud&AI第四大BG的成立運轉,華為安防又多了不少的彈藥。雷鋒網雷鋒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