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一代奧斯卡導演如何被技術狂熱症拖進泥潭的

每日文藝一點通 發佈 2020-01-14T16:14:20+00:00

2019年底,李安新片《雙子殺手》上映。這個片子以120幀+4k HDR+3D的高規格代表了當下最前沿的電影技術。這個片子上映後,北美大本營票房收3632萬美元,海外進帳8220萬美元,上映兩周全球票房破1.18億美元。這個成績對李安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2019年底,李安新片《雙子殺手》上映。這個片子以120幀+4k HDR+3D的高規格代表了當下最前沿的電影技術。這個片子上映後,北美大本營票房收3632萬美元,海外進帳8220萬美元,上映兩周全球票房破1.18億美元。這個成績對李安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李安,第一位獲得奧斯卡獎的華裔導演。1999年李安就因為指導《臥虎藏龍》首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2006年以《斷背山》獲得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2013年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得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2018年被授予美國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

回看李安的電影,李安所有的獲獎電影都是充溢著濃濃的人文情懷和深厚的文藝的情調的,中間也不乏哲理上的思考和倫理上的探究。早期的李安,是一棵樹,長在中國傳統文化土壤的一棵樹。因為深深地植根於中國的傳統文化,於是,李安的鏡頭比別的導演的鏡頭都讓我們感到熟悉,親切,他所表達的也是我們能感受到的,所以,早期的李安,他的作品總是言之有物,深入人心。李安曾經是我偏愛的一位導演,覺得他在那代導演中是最核心的。與同時代導演相比,我覺得李安的鏡頭比許鞍華的鏡頭要來得親切,李安對美的把握比許鞍華要精準得多。許鞍華拍電影,她有點拍不到點上。她對真實世界的解讀是隔靴搔癢式的。而王家衛有點故弄玄虛,王家衛的電影屬於看完了感慨完了也就忘了。張藝謀的電影我一直覺得他在拍一個他頭腦中的中國,而不是真實的中國。張藝謀的電影缺乏中國傳統的審美情調。而李安是不同的,他能真實地拍出中國人。李安的鏡頭不但真實,且頗具平實的美,總是有著濃濃的情誼,李安的電影總有娓娓道來的風格,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接受了。

李安談及他自己,就說,他在好萊塢的成功是因為他是個中國人。的確,李安的傳統文化底蘊是他的電影得勝的關鍵。中國人自古以來是信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中國人沒有超高的宗教信仰。這使得中國人很擅長對情感的探究,對平凡生活的經營,對美的追求。這些細膩的感覺西方人基本上就拍不出來。這使得李安在用電影闡述一個倫理問題特別有說服力。

李安是一個很全面的導演。他拍的片子中,有聚集中國人的如《推手》《喜宴》《色·戒》,也有直接用外國演員把外國文學名著搬上熒幕的如《理智與情感》。李安也嘗試探討西方社會極端的一些問題,如《斷背山》他也成功了。在我看來,李安走下坡路是從《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開始的。而《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開始用電影挑戰美國主流價值觀了,這很危險。李安在這個片子裡用了120幀的拍攝技術,其實技術層面的大躍進對這個影片的主題闡述是不必要的。李安在這個片子暴露了他對國際政治的認識的不足,他想突出的主題對於他所在的時代是無力的,這是他遭遇滑鐵盧的真實原因。沒有快一步,沒有慢一步,剛剛好,這才是搞電影的功力。而這部影片,李安顯然推出得沒把握好時機。他的闡述角度是很難得到大多數人的共鳴的。

自此之後,李安的電影總是進入一個灰色時期。李安依舊把主要精力放在技術的提升上,他忽視的是劇情。

雖然沒有攝影技術的發展就沒有電影。但電影終歸是藝術而不是技術。藝術才是電影核心的價值。

李安做為一名華裔,在美國生活是很艱辛的。李安做為一名華裔男性,更是有著很多難言的憋屈。李安是溫厚的,他在電影中不斷拓展他的疆域,以為中國人尋一份獨立的天地。

我只能說李安走錯了方向,他不如以前那麽敏銳了。他執著於技術的提升,而技術的提升對電影來說,不是那麼重要的。能從一個全球性的角度看待問題,做一個小小的退步,以得到更大的進步,這才是李安做為一個藝術家的正確發展之路。

廉頗老矣 尚能飯否,抑或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希望是後者,希望李安快點走出技術泥潭,依舊給我們帶來最符合中國人審美的電影!藝術是要需要撕心裂肺的,這是每一個藝術家的宿命。走過去,才有另一番廣闊天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