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大敗腓特烈大帝的奧地利名將——道恩元帥

啟蒙時代的餘孽 發佈 2020-01-14T16:17:52+00:00

不論是討論世界政治史還是軍事史,都逃不開一位普魯士君主——腓特烈二世。腓特烈二世於1740年繼承了普魯士王位,在其任上,腓特烈帶領普魯士走上了歐陸列強之路。腓特烈二世進行了一系列國內改革,包括建立常備軍制度、普及教育、建立國家科學院、鼓勵工商業發展等政策。

不論是討論世界政治史還是軍事史,都逃不開一位普魯士君主——腓特烈二世。腓特烈二世於1740年繼承了普魯士王位,在其任上,腓特烈帶領普魯士走上了歐陸列強之路。腓特烈二世進行了一系列國內改革,包括建立常備軍制度、普及教育、建立國家科學院、鼓勵工商業發展等政策。在國際上,腓特烈二世則傾向於進行軍事征服,在40年代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中,腓特烈二世成功將奧地利治下的西里西亞地區納入手中。1772年,他又參與了俄羅斯、奧地利瓜分波蘭的計劃。這些成就也令他被尊稱為「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最為人稱道的要數他的軍事才能。腓特烈大帝繼承了普魯士的國策——先軍政策,著力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培養軍事人才。腓特烈大帝長期在軍營中生活,他對於軍規的要求十分嚴格,違反軍規後的懲罰比其他國家要嚴厲的多。在腓特烈大帝特有的嚴格訓練下,普魯士軍隊的戰鬥力十分強悍。在七年戰爭中,腓特烈大帝的軍事才能與強悍的普魯士軍人相結合,使得腓特烈大帝完成了以普魯士之力單挑法、奧、俄三國的驚人成績。拿破崙令普魯士屈服後,曾說過若是腓特烈大帝仍在世,自己根本無法進入柏林。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連拿破崙也讚嘆的軍事天才,在七年戰爭中卻連續輸給一位奧地利將領三次,這位將領就是奧地利名將利奧波德·約瑟夫·道恩。道恩從18世紀10年代起就在奧地利軍隊中服役,經歷了多次四國同盟戰爭、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等歐陸列強的戰爭中,曾與法國、西班牙、奧斯曼、普魯士等強國交過手。長期的服役與豐富的戰爭經驗,令道恩的軍事才能並不遜於任何一個歐陸強將,他也因此在1753年被奧地利王室任命為元帥。

七年戰爭初期,在腓特烈大帝的指揮下,普魯士軍隊可謂是戰無不勝,將奧地利軍隊打得聞風喪膽。1757年,為了挽回戰爭的頹勢,奧地利政府決定派遣道恩元帥作為總司令,抵禦普魯士的進攻。道恩元帥上任後所做的第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在各地收集前線退下來的敗兵,並徵召雜兵。在道恩元帥的戰略下,前線奧地利軍隊潰散而逃所造成的影響被降低到最小,很快,奧地利就又擁有了一支足以與腓特烈抗衡的強大軍隊。

面對咄咄逼人的腓特烈和普魯士軍隊,道恩元帥採取了相當保守的防守戰略。他不求通過一次迅猛的突襲一勞永逸的消滅敵人,而是利用防守反擊的方式,先建立防禦體系,再通過奇襲、斷糧等手段騷擾敵軍,用更為強大的綜合國力與有利的外交形勢拖垮對方。在戰場上,道恩的布陣相當穩妥,將防禦重點放在兩翼,令腓特烈引以為豪的側翼戰術難以實施。道恩元帥的防禦策略令人想到了布匿戰爭中通過迴避戰略決戰來拖垮漢尼拔的羅馬名將費邊,因此道恩也被稱為德意志的費邊。

在道恩元帥的戰略下,普魯士軍隊很快陷入了困境。長期的戰爭使普魯士兵員數量不斷減少,補充的新兵缺乏戰爭經驗。與此同時,普魯士還需要面對法國與俄國的進攻。在普魯士軍隊不斷羸弱化的情況下,道恩元帥開始尋求戰鬥。道恩與腓特烈正面交手過四次,其中前三次的科林戰役、奧爾米茲茨之戰與霍克齊戰役中,道恩連續三次擊敗腓特烈,令普魯士的軍力大受打擊。在最後一次托爾高戰役中,雖然道恩元帥撤退,但此戰中普魯士的損失比奧地利軍隊更大。

道恩元帥的軍事能力絲毫不亞於腓特烈大帝,兩者可謂是七年戰爭中的宿敵。但是,人們提到腓特烈的次數比道恩要多得多,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腓特烈不僅是個軍事家,也是個政治家,其國內改革政策是世界歷史中相當重視的內容;其二,腓特烈在羅斯巴赫會戰中對斜線戰術的應用成為軍事史上的範例,受到各個軍校的青睞。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忽視,道恩元帥也是個相當厲害的角色。


本頭條號長期更新原創歷史文章,喜歡就點個讚或加個關注吧!原創不易,望多支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