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這些新書值得我們期待

界面新聞 發佈 2020-01-14T16:26:54+00:00

記者 | 董子琪 林子人編輯 | 黃月又是一年,在不久前刊出的《閱讀時,我們在一起 | 介面文化編輯部2019私人書單》一文中,介面文化(ID:Booksandfun)編輯部的全體成員一同梳理了2019年最值得閱讀的圖書。回顧之後,便是展望。

記者 | 董子琪 林子人

編輯 | 黃月

又是一年,在不久前刊出的《閱讀時,我們在一起 | 介面文化編輯部2019私人書單》一文中,介面文化(ID:Booksandfun)編輯部的全體成員一同梳理了2019年最值得閱讀的圖書。回顧之後,便是展望。站在2020年新年伊始,我們從各大出版社及剛剛閉幕的北京圖書訂貨會上收集了頗多訊息,以期為你呈現接下來這一年裡值得期待的新書佳作。

華語文學:從東北到台灣

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2020年值得關注的套系叢書。浙江文藝出版社·可以文化近年出版了莫言長篇小說全編、中短篇小說全編以及劇作系列,2020年,莫言中篇小說精品系列、莫言作品全編·劇作系列、演講散文系列也將陸續與讀者見面。人民文學出版社將推出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的中短篇與散文經典,全套共21本,收錄了包括賈平凹、阿來、張潔等作家的作品,號稱「又短又經典,又美又文藝」。世紀文景的《周作人集外文》新版在一番波折之後終於要出版了,此書以1945年為界分為兩卷,按照寫作及發表時間的先後編排,收錄了周作人1904-1965年期間未曾收入自編文集的作品,包括散文、舊詩、附記、按語以及生前發表又未入文集的書信和日記,這一版本較1995年的版本新增160餘篇約十萬字。

單本圖書方面,余華雜文集《米蘭講座》將由上海文藝推出,集結了余華至今尚未出版的隨筆。近些年余華接連有幾本隨筆集問世,例如《我只知道人是什麼》(2018)和《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2015)。80年代新寫實主義代表人物、作家方方將出版長篇小說《是無等等》,故事發生在長江中游的青岩城裡,講述了兩個一起成長起來的好友突然遭遇的一場殺人風波。這是方方繼上一部作品《軟埋》之後創作的又一部長篇現實主義小說,依舊圍繞著小人物的悲歡命運展開。馮驥才的《俗世奇人全本》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集結,完整收錄了《俗世奇人》系列,還增添了馮驥才創作於2019年的18篇新作——近些年人文社推出的馮驥才「文化五十年」系列也值得關注,以非虛構的方式追述了一位中國知識分子的個人思想史。

更為年輕一代作家的新作也值得我們期待。2019年憑藉《冬泳》大熱的青年作家班宇將出版短篇集《逍遙遊》,繼續聚焦嚴苛、寒冷而富有詩意的東北往事。路內年初出版了長篇小說《霧行者》,小說由一位建材公司倉儲管理員調查部門同事死亡事件展開。路內近些年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在長篇小說「追隨三部曲」之外,先後出版了以國營工廠學徒與師傅命運為線索的長篇小說《慈悲》(2016)以及短篇集《十七歲的輕騎兵》(2018)等。作家趙松的短篇集《隱》將由世紀文景推出,以個人化視角重述歷史事件,趙松此前以《撫順故事集》知名。前些年憑藉《出家》獲得關注的作家張忌,也將出版長篇小說《南貨店》,講述了上世紀70-90年代的江南故事。魏思孝的長篇《餘事勿取》可被視作「山東人民家族史」,弋舟《空巢》是一部關於空巢老人的非虛構作品。

在港台文學方面,台灣左翼作家陳映真的系列作品將由理想國引進,分為小說與散文文論兩輯,這也是陳映真小說全集在大陸的首次出版。繼《鐵漿》後,台灣作家朱西甯的短篇小說集也會陸續出版。袁哲生的作品《倪亞達系列》仍由後浪引進,以詼諧幽默的手法描寫了五年級小男孩的日常生活,之前出版的袁哲生的《寂寞的遊戲》《秀才的手錶》曾獲得廣泛好評。後浪近年來為大陸讀者帶來了袁哲生、黃國駿、童偉格等一批台灣優秀作家的作品。馬華作家張貴興的作品《沙龍祖母》《野豬渡河》《猴杯》也將由後浪引進,我們在2019年年初的《期待之書》中已經提過《猴杯》一書,希望今年有機會讀到。除此之外,同樣值得期待的還有郭松棻作品系列以及駱以軍的《匡超人》。

國外文學:經典繼續,新作可期

在2020年,當代外國文學有哪些作品值得關注?這些套系或全集你可能會感興趣:上海譯文的《博爾赫斯全集》第三輯將與讀者見面,收入了博爾赫斯的偵探、文學入門、奇異故事集等。 2019年12月,翻譯家汝龍操刀的《契訶夫文集》(16卷)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這也是歷史上最全的契訶夫作品集,該文集1997年曾由上海譯文社出版。上海譯文今年還將推出《契訶夫短篇小說全集》,收錄迄今為止最全的契訶夫中短篇作品。 納博科夫的精選集第二輯也將由上海譯文出版新版,在《洛麗塔》《微暗的火》之外,這一輯收錄有《瑪麗》《絕望》《斬首之邀》。

《巴黎評論》(Paris Review)的「作家訪談」在今年出到了第五輯,收錄了威廉·福克納、田納西·威廉士、南丁·戈迪默爾、詹姆斯·鮑德溫、普里莫·列維、莉迪亞·戴維斯等作家的訪談。「作家訪談」是美國文學雜誌《巴黎評論》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欄目。「雙頭鷹經典」近年來持續引介俄羅斯「白銀時代」經典文學,今年將持續推介二十世紀上半期俄羅斯作家作品《白銀時代詩歌金庫》以及普拉東諾夫、安德烈耶夫的代表作。

2018年諾獎得主奧爾加·托卡爾丘克的作品《糜骨之壤》與《怪誕故事集》將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可以文化推出。這兩部作品都有著懸疑怪誕的因素——前者綜合了偵探、童話等多種神秘因素,同名電影曾被提名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後者是奧爾加的最新小說集,十篇都圍繞著怪誕概念展開。葡萄牙作家、諾獎得主若澤·薩拉馬戈的《里斯本之圍》也將由新經典文化引進,小說講述了一個荒誕的故事,一位抄寫員將歷史記載中的「是」都改成了「不」,一場文字遊戲改變了歷史。此前新經典曾引進了薩拉馬戈的《失明症漫記》與《復明症漫記》。值得補充的是,中信大方也將出版葡語作家安東尼奧·安圖內斯的作品《世界盡頭的土地上》《審查官指南》。安圖內斯曾捧得2000年奧地利國家歐洲文學獎以及2005年耶路撒冷文學獎等諸多大獎,是薩拉馬戈之後在國際文壇聲譽最高的葡萄牙作家。

諾獎之外還有布克獎。2018年布克獎作品、安娜·伯恩斯的《送奶工》將由讀客出版。我們已經期待了多年的喬治·桑德斯的《林肯在中陰界》——據編輯透露——終於要問世了。這是桑德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他引入「中陰界」這個佛教術語,描述了逡巡於世間的鬼魂們,對前來探望幼子的美國總統林肯訴說著自己的不幸,其代表作《天堂主題公園》也將出版。2016年美國作家保羅·比第憑藉《背叛》摘得布克獎,這本書今年將由譯林出版社引進,《背叛》敘述了一個發生於美國當代的荒誕架空故事,故事中黑人男主角決心復辟種族隔離與奴隸制。

其他值得關注的單本當代外國文學作品還有:新經典將推出美國作家喬納森·弗蘭岑的作品《純真》,主題是網絡時代人們的愛情與猜疑,弗蘭岑以書寫中產生活的《自由》為中國讀者所熟知;越南裔作家阮清越的短篇集《難民》也將由上海譯文譯介推出,其著名的《同情者》2018年出版中文版,與後者相比,前者的題材更為日常,關注的是離鄉背井的難民的生活;前年來華的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曾提及他新作的主題與AI有關,現在這部作品即將引進,名為《我這樣的機器人》,想像圖靈時代的英國倫敦有了仿生人的故事;通過小說《聊天記錄》走進中文讀者群的愛爾蘭青年小說薩利·魯尼的新作《正常人》中文版也將在今年面世。

在經典作家方面,諾獎得主艾薩克·巴·辛格的小說系列將由楚塵文化推出,包括兩部長篇《盧布林的魔術師》《冤家,一個愛情故事》和《傻瓜吉姆佩爾》等五部短篇集——辛格對中國當代小說影響巨大,余華、蘇童等人都認為《傻瓜吉姆佩爾》影響了他們的創作,去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曾出版了大部頭《辛格自選集》,據說其中一半以上的篇目是首次被譯成中文。略薩的《普林斯頓文學課》將在2月由99讀書人推出。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的系列作品依然由譯林出版社引入,其中《馬可瓦爾多》首次推出簡體中文版,小說圍繞城市小工馬可瓦爾多的故事展開,「生活中除了以小時計酬的薪水、額外的工資補助和家庭津貼外,還有某些東西可以期待。」譯林此前曾推出了包括《論童話》在內的卡爾維諾非虛構系列,他的經典作品諸如《看不見的城市》《樹上的男爵》《分成兩半的子爵》也將更新版本。菲利普·羅斯的「美國三部曲」展現了猶太人在美國當下社會的生存危機,由上海譯文引入。前蘇聯作家柯羅連科長篇自傳小說《我的同時代人的故事》(三卷)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新版,講述了19世紀50年代中葉到80年代俄羅斯的世間百態,這套書上一次引進是在半個世紀之前。

大衛·華萊士的經典之作、據說翻譯難度巨大的《無盡的玩笑》也將由世紀文景首次譯介中文版。 翁貝托·埃科的小說《布拉格公墓》將由上海譯文新文本出版。馮內古特的詼諧之作《藍鬍子》也將首次譯介。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世紀醜聞》屬於新經典的馬爾克斯「新聞業務作品」系列。

類型文學也應當有一席之地。波蘭科幻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萊姆的文集《索拉里斯星》與《未來學大會》中文版將與大家見面。2020年是《華氏451》作者美國科幻作家雷·布拉德伯里誕辰100周年,他的短篇小說集《圖案人》《十月國度》也將引進。近些年盤踞各類閱讀榜單前幾位的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的新書《沉默的巡遊》依舊由新經典引入,陳浩基的推理小說《第歐根尼變奏曲》將由後浪推出。

歷史傳記:從大歷史到微觀史

後浪「汗青堂」2019年推出了不少歷史佳作,例如《被統治的藝術》《棉花帝國》等,今年有望推出探討西方文起源與形成的地中海古代通史《埃及、希臘與羅馬》。《我們從何而來?》與BBC紀錄片同步上市,講述自靠雙腳站立以來人類的身體是如何變化的,揭示了所謂人類紀的生活方式如何改變了我們的基因。

在歷史套系方面,我們關注到理想國引進了《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這是一套由日本一流歷史學家撰寫的動態世界史,包括《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絲綢之路與唐帝國》;新經典也將推出《講談社:日本的歷史》,《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在2014年由理想國推出。聚焦納粹歷史的《第三帝國三部曲》(譯從038-040)也將面世,作者透過德國的歷史、社會與文化,深究納粹黨徒的心理和納粹攫取權力的過程,還原了第三帝國集權統治的面貌。提到「第三帝國」,今年《第三帝國的興亡》的董樂山經典譯本也將由譯林再版。中信新思文化的「企鵝歐洲史系列」第九本《激盪歐洲》即將面世。

在大歷史之外,我們也關注微觀史。以《袍哥》引起廣泛關注的學者王笛將推出新作《顯微鏡下的成都》,同樣也是一部微觀史學之作,王笛曾著有《跨出封閉的世界》《街頭文化》《茶館》等。另一部微觀史代表作、義大利史學家卡洛·金茲伯格的《奶酪與蛆蟲:一個16世紀磨坊主的宇宙》中文版將由譯林推出,該作品通過一位磨坊主的眼睛重構了16世紀普通民眾的生活和思想。

細讀歷史便可發現,書中也藏著我們今天關注的種種話題的影子,比如教育與勞動者議題。《中華帝制晚期的科舉考試文化史》一書揭示了1315-1905年晚清帝制中國的科舉制內幕,作者發現明清科舉完全不同於唐宋科舉,道學成為了官方和士人文化的正統。關於科舉,我們此前推薦過日本著名史學家宮崎市定的《科舉》。工人生活與打工生活的話題也頗引人關注,《巨獸:工廠與現代世界》是歷史學家喬舒亞·弗里曼的作品,從英國工業革命時代的紡織工廠到20世紀美國、東歐和蘇聯的鋼鐵和汽車廠,再到當代中國、越南生產運動鞋、玩具和手機的巨型工廠,探討了工業化、社會變革為我們帶來的美夢與噩夢。

在人物傳記方面,曾推出《安吉拉·卡特精怪故事集》的南京大學出版社將推出卡特傳記。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小津安二郎全日記》將由上海譯文新文本出版,他的另外兩部作品《小津安二郎週遊》《小津安二郎劇本集》將由雅眾文化引進。《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2019年取得了廣泛的關注,通過個人歷史還原了敦煌石窟考古與莫高窟文保事業;今年,與「敦煌的女兒」屬於同一系列的數學家丘成桐自傳《人生之形》也值得我們關注,這也是丘成桐的唯一自傳,講述了他從一個家庭清貧的孩子成長為一名舉世聞名的數學家、教育家與思想家的故事。

此處須提示讀者的是,根據《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的規定,作品的發表權與著作權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死後五十年。中國在1992年成為此公約的成員國,因此2020年將有一批作家進入公版領域——他們是逝於1969年的作者,中國的名單包括陳寅恪、吳晗、羅家倫,國外名單則包括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代表人物西奧多·阿多諾、美國「垮掉的一代」代言人傑克·凱魯亞克(因此今年將有不止一家出版社推出卡魯亞克的名作《在路上》)、英國科幻小說家約翰·溫德姆,以及被稱為「中歐四傑」的波蘭小說家貢布羅維奇。讀者日後或將頻繁見到這些公版期作者的各類作品。

社科:女性議題、美日經驗和反思當下

身為女性面臨的種種困境在當下屢屢引起熱議,這也是近年來社科類書籍的一大關注重點。2019年的兩部紀實作品——伊藤詩織的《黑箱》與美國作家艾米莉·溫斯洛的《女人無名》——讓我們看到了國外女性遭遇性侵後通過法律途徑尋求正義的種種不易。今年,世紀文景將引進《知曉我姓名》(Know My Name),該書作者Chanel Miller就是轟動一時的2015年史丹福大學性侵案的受害者。在這本回憶錄中,她公開了自己的身份,對公眾講述了隱藏在化名「Emily Doe」之下的那個華裔女孩的真實人生。

在生育率持續走低、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升高的當下,女性是否應該承擔起更多的生育責任?面對生育問題,女性處於怎樣的困境之中?世紀文景即將出版的《溫柔戰士:職場媽媽生存報告》通過對美國、德國、義大利、瑞典四個國家的社會調研,揭示現代母職面臨的問題。譯文紀實即將出版的《不讓生育的社會》和活字文化出版的《妻子們的思秋期》將目光投向日本,前者指出日本女性不願生育的關鍵,在於日本政府竭力迴避育兒相關的財政支持,導致女性在職場上的競爭力下降,將女性置於事業和家庭必須二選一的境地;後者則讓讀者看到了日本都市中產階級家庭中的主婦在將全身心奉獻給家庭後的無助與空虛。

值得一提的是,《妻子們的思秋期》是日本著名記者齋藤茂男(1928-1999)的代表作之一,該書被認為是描寫日本泡沫經濟時代社會問題的經典之作。今年活字文化「日本世相」系列將推出兩部齋藤茂男的作品,另外一部《飽食窮民》描述的是泡沫經濟時代在過度競爭和不安全感中掙扎的職場人群體。

另外兩部即將出版的紀實作品關注的是受到階級和性別雙重壓迫的底層女性群體。新經典即將引進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作家梅根·斯塔克(Megan K. Stack)的《身為女性》(Women's Work)。在這本書中,斯塔克書寫了自己在東亞從獨立記者轉型為母親的心路歷程,記錄了中國和印度底層勞務女工之痛,控訴家務分工和女性地位的不公。三輝計劃出版《廉價的生命:印度全球代孕的代價》(Discounted Life: The Price of Global Surrogacy in India),作者沙彌拉·魯徳帕(Sharmila Rudrappa)在代孕機構訪談了70位代孕媽媽和20對試圖成為父母的伴侶,分析了代孕這一新興勞動在全球化潮流下的興起與發展。

在教育政策、社會不公、經濟發展不均、政治體制等問題上,美國和日本的經驗持續為中國讀者提供某種參考。譯文紀實將推出的三部作品值得關註:《好老師,壞老師》一書回顧了175年的美國教育史,深入分析了美國人對教育行業的偏見由來,解開了公眾對公共教育的過高期望和政府對公立學校的有限投入之間的矛盾,該書曾被《紐約時報》評選為2014年優秀圖書。在《不平等的屍體:來自解剖台的「無聲之聲」》一書中,日本現役法醫學解剖醫生西尾元記敘了他在20年的從業生涯中看到的許許多多在困頓中迎來死亡的老人,以死亡為窗口揭示現實的不公。《美國小城鎮的死與生》則延續《鄉下人的悲歌》等作品對美國產業落後地區人民生活的關注,考察了美國數以千計小城鎮過去30年里的發展狀況,揭露了全球化席捲之下美國當代小城鎮惡性循環的社會現狀。

另外,繼《日本第一》(2016年)和《日本新中產階級》(2017年)之後,譯文「傅高義作品系列」將再推出傅高義對日本現代社會的觀察作品《日本還是第一嗎》。1979年,《日本第一》在美國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和爭議,之後傅高義用近20年的時間持續觀察和研究,重新審視「日本第一」的內核,再度思考日本經濟和社會「哪裡出了問題」,提出日本需要第三次改革浪潮,美日中三國也必須學會共事。2019年,《巨浪下的小學》一書讓中國讀者得以一瞥日本井然有序的社會表象之下的政治困境,與「日本第一」敘事形成了鮮明對比。今年,中信出版社將出版荷蘭記者、政治評論家卡瑞爾·范·沃爾夫倫的《日本權力結構之謎》,深入分析從二戰戰敗至今日本政壇的運作機制和它帶來的種種社會負面效應。

新自由主義席捲全球40年,勞資關係持續失衡,科技發展迅速顛覆既有社會秩序——在2019年介面文化的年終盤點系列稿件中,我們討論過了過去一年裡上述話題在公共輿論場中引起的種種反響。今年,我們有望看到一些當代最重要的知識分子對這些問題的回應與反思。世紀文景將引進由人類學家瑪莉·葛雷和計算機學者西達爾特·蘇里合著的《技術新貧》,作者指出,在人工智慧的浪潮下,人類的工作沒有「被人工智慧搶走」,只是逐漸轉向幕後。譯文將引進諾姆·喬姆斯基的《樂觀而不絕望》,喬姆斯基在這本書中討論了恐怖主義、全球化下新的世界格局、歐盟的分裂、全球變暖與氣候危機、核擴散、教育體制、醫療制度等當下全球範圍內普遍關注的一系列社會議題。社科文獻出版社旗下的「索·恩」將推出齊澤克的《白日行竊:權力、科技和思想意識》,他在書中指出,隨著工作的自動化、資金的虛擬化,加上階級的消散和非物質智力勞動的興起,全球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正在出現前所未有的變化。三輝將推出葉禮庭的《平凡的美德》,葉禮庭將在這本書中討論全球化時代人類美德的永恒基調:包容、原諒、信任和不折不撓。

藝術與新知:拓展知識和想像力的邊界

在藝術類書籍方面,「巫鴻在文景」系列繼《傳統革新》《超越大限》之後將推出《陳規再造:巫鴻美術史文集卷三》,該系列匯集了藝術史家巫鴻40年學術生涯中幾乎所有關於古代中國美術史的論文和未發表講稿,文景還將推出由巫鴻主編的《世界3:海外中國藝術史研究》。若你對20世紀西方藝術感興趣,鹿書deerbook即將推出的傳記《德·庫寧》和雅眾文化即將推出的《波普藝術》不容錯過。

後浪計劃引進的《藝術三萬年》則帶領讀者以比較的視角考察從公元前2.8萬年至今的全球藝術史。在這本書中,讀者將看到當《米洛斯的維納斯》在希臘被雕刻時,日本、伊拉克、秘魯或奈及利亞等地的藝術家正在創作什麼藝術作品。這本書不僅討論那些人盡皆知的傳世名作,也發掘了藝術領域的許多滄海遺珠。值得一提的是,《藝術三萬年》是費頓出版社繼現象級作品《藝術之書》(The Art Book)之後推出的續作,一經面世好評如潮。

在建築類書籍方面,後浪推出的兩本新書值得關註:在《建築的故事》一書中,英國建築師、歷史學家、普利茲獎獲得者派屈克·狄龍講述了金字塔、帕特農神廟、萬神廟、巴黎聖母院、水晶宮等16座人類各個歷史時期建造的偉大建築,書中配有精美的全彩寬幅剖面圖,讓讀者看到建築和建築史的驚人細節。2019年,知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去世,預計於今年5月出版的《貝聿銘全集》記錄了他建築生涯各個時期的50個建築項目。該書曾於2012年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此次後浪重新翻譯了這本書。

在電影類書籍方面,商務印書館將推出一系列知名導演訪談錄,包括《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和三本「漢譯電影大師訪談」系列叢書《憤怒的公牛:馬丁·斯科塞斯訪談錄》《講好故事:羅曼·波蘭斯基訪談錄》《聆聽希區柯克:希區柯克訪談錄》。該系列原定於2019年出版,希望今年不會再跳票了。

一系列關於編劇的新書則讓我們得以從編劇的角度近距離觀察電影行業,包括後浪計劃出版的《編劇這碗飯》《編劇大師班》和中信大方剛剛出版的《失敗筆記本》。有意思的是,《失敗筆記本》其實是一部小說,它的作者尼古拉斯·迦科波恩是《鳥人》聯合編劇之一。在這本小說處女作中,迦科波恩講述了一個被著名導演囚禁在地下室里創作的電影編劇的故事。

音樂在書中依然動聽。我們在此推薦兩本音樂領域新書:雅眾文化計劃推出美國傑出音樂史學家泰德·喬亞經典之作《爵士樂史》,該書清晰全面地介紹了400年來爵士樂流派的演變歷程,曾被評為《紐約時報》年度最值得關注圖書。後浪計劃推出《為什麼悲傷的時候聽慢歌》,在這本書中,《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丹尼爾·列維廷(Daniel J. Levitin)結合音樂與科學,探討了音樂是如何在全球各個文化中塑造人性的。他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音樂有六種基本類型——友誼、愉悅、舒適、信仰、知識和愛,它們對人類的情緒有強大的塑造作用。

另外,重慶大學出版社推出的幾個叢書系列也值得關注。「里程碑系列」全面解讀學科發展史上種種令人著迷的里程碑事件,該系列已經出版了《數學之書》《化學之書》《天文之書》《生物學之書》《心理學之書》《工程學之書》,計劃於今年出版《醫學之書》《藥學之書》和《法學之書》。「認識你自己系列」聚焦人體的奧秘,該系列於2019年出版了《我們為什麼還沒有死掉——免疫系統漫遊指南》,計劃於今年出版《我們為什麼會覺得累——神奇的人體生物鐘》和《我們從何而來?「人類紀」如何重塑人類自身》。「萬花筒系列」將繼續譯介洞察時尚行業的書籍,去年我們曾介紹過該系列中的《時尚的受害者》,該書講述歷史那些違反人體健康法則的「有毒時尚」。今年該系列特別值得關注的新書是《男裝革命》——儘管我們總是下意識將時尚與女性掛鈎,但其實男裝的歷史也頗為豐富有趣,包含了更多的焦慮和爭議,比如男性氣質、男性社會角色焦慮等等。

說了這麼多書,如果你眼睛疲勞頸椎酸麻想出去走走,或許可以帶上商務印書館即將推出的新書《逛動物園是件正經事》去動物園轉上一轉。中國動物學會會員花蝕以他走訪國內外56家動物園的經驗和思考,為我們講述了動物園中的精彩故事,探討了動物福利問題以及我們每個人肩負的對於自然的責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