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嫡以長不以賢」:側面解讀劉邦易太子失敗的根本原因

長亭古巷 發佈 2020-01-14T17:53:24+00:00

一、劉邦為何想要易太子1、出於保全趙王母子的緣故自古以來,中國古代帝王作為人間至尊,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對於自己的繼承人,要麼是承襲西周宗法制「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原則,有嫡子立嫡,無嫡立長,如李世民就立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

西漢建國之初,吸收秦二世而亡的教訓,劉邦將嫡長子劉盈立為皇太子,劉盈因此成為中國封建皇朝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皇太子。然而這位皇太子並不受劉邦寵愛,其性格也與劉邦想要的繼承人相差甚遠,為此,劉邦曾三次提出想要廢太子,然而卻被以劉盈母親呂后的一眾人將其逐一駁回,劉邦易太子的舉動宣告失敗,那麼,劉邦作為人間至尊,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卻不能隨心所欲的廢太子,是何緣故?

一、劉邦為何想要易太子

1、出於保全趙王母子的緣故

自古以來,中國古代帝王作為人間至尊,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對於自己的繼承人,要麼是承襲西周宗法制「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原則,有嫡子立嫡,無嫡立長,如李世民就立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要麼是因寵而立,如隋文帝改立愛子楊廣為太子。

《漢書》記載:「及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意。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劉邦晚年甚是寵愛戚夫人,愛屋及烏,對她所出之趙王也是偏愛有加,常說趙王「如意類我」,而戚夫人看到劉邦如此寵愛如意,也極力鼓動劉邦,廢棄太子劉盈,改立自己所出的趙王為太子,「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戚夫人的枕頭風威脅到了呂后和劉盈的地位,而呂后因為色衰而愛馳,對此有心無力:「漢興,呂娥約為高祖正後,男為太子。及晚節色衰愛弛,而戚夫人有寵,其子如意幾代太子者數矣。」劉邦幾次三番想要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可見劉邦對趙王母子的寵愛,也使得呂后對於戚夫人母子恨之入骨。

而從史書記載來看:「及高祖崩,呂后夷戚氏,誅趙王,而高祖後宮唯獨無寵疏遠者得無恙。」呂后為人善妒氣量小,劉邦也知道呂后的性格,擔憂自己死後戚夫人母子的安: 「高祖獨心不樂,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

趙堯進請問曰: 『陛下所為不樂,非為趙王年少而戚夫人與呂后有卻邪? 備萬歲之後而趙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 『然。吾私憂之,不知所出。』」正是出於對趙王母子性命的擔憂,所以劉邦幾次想要易太子來保住戚夫人及趙王的性命。

2、劉盈仁弱而呂家勢強

西漢時期,由於受母系社會殘餘的影響,貴族女性的地位頗高,如劉邦成為皇帝,就立刻尊其母為「昭靈夫人」,而對其父的封賞卻一直拖到建國之後第二年,可見西漢時期母親對於孩子的影響力,而皇太后攝政之事在漢朝也是屢見不鮮,而劉盈性格仁弱,劉邦擔心他不能彈壓呂家,致使呂氏集團危及江山才是他易太子的最根本原因。

呂后雖不得劉邦寵愛,但是憑藉她的政治才能一直是劉邦在政治上的最大助力。《呂太后本紀》這樣記載: 「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在劉邦未奪得天下之前,劉邦在外征戰,呂后一直在沛縣教養子女,孝順翁姑,對於劉家有大恩。除此之外,她藉助自己的女子身份,與蕭何合謀,降低淮陰侯韓信的戒心,將其招來長樂宮誅殺。而梁王彭越本以伏誅,被貶為庶人,然而呂后卻趕盡殺絕誅殺彭越全族,其狠辣可見一斑。在為劉邦解決心腹之患的同時,她也引來了劉邦的忌憚。

雖然劉邦在未奪得天下之前就已經確定了自己的繼承人,但是強勢的劉邦和強悍的呂后所出之子劉盈卻是個仁弱之人,劉邦對此很是不滿,幾次三番說道:「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仁弱的繼承人卻有個強勢而政治手段有極為高明狠辣的母親,劉邦擔心在他死後,反而被其所制,因此才堅定了廢太子之心,並想要藉助廢太子之事削弱呂后及呂家勢力

二、易太子失敗原因所在

西漢初年,此時國內百廢俱興,朝局不穩,而外有匈奴虎視眈眈,內憂外患交集,為穩固國政,劉邦吸取了秦國二世而亡的教訓,早早就立了嫡子劉盈為太子;而劉盈作為一國儲君,呂家勢力龐大,功勳顯著,母族顯赫;嫡長子身份是他最大的優勢,宗室禮法都站得住,所以劉邦才會幾廢太子而不得。

1、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

劉邦認為,秦朝二世而亡的悲劇的根源在於秦始皇的儲君未定,其長子扶蘇正是因為儲位懸而未決才被李斯、趙高等人鑽空子賜死,改立胡亥。所以劉邦早在初當漢王之時就確定劉盈的繼承人身份,將其立為王太子,在建國後,又立其為皇太子,早早確立儲君身份地位,這樣也有助於百廢俱興的漢朝的穩定。

正是因為如此,西漢建國之初,劉邦及其臣子又重新恢復了西周的宗法制度,堅持「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原則,作為嫡長子的劉盈正是因為其嫡長子身份,所以早早被劉邦立為皇太子。對於封建國家來說,儲君乃立國之本,儲位早定有利於國家政局的安穩,所以有「太子者,君之貳,國之本,所以守器承桃,養民贊業」之說,也正是因為劉盈的嫡長子身份,所以以太子太傅叔孫通和周昌為首的朝中大臣極力反對廢太子劉盈。

2、功臣和名士的支持

前面我們提到,劉盈的儲君名分早定,作為未來的政治核心,所以在他身邊自然也就聚齊了一個龐大利益集團,如太子太傅叔孫通、呂氏家族、妹夫樊噲等人,高祖十二年,劉邦欲再次易太子之時,叔孫通進行了勸諫,借古諷今,甚至說出了「陛下必廢嫡而立少,臣願先伏誅,以頸血汙地」這等激烈之言,作為劉盈政治集團中的一員,劉盈若是被廢棄,那麼他的政治利益也會受到極大的損害,所以叔孫通不惜以死諫保住太子。

同時,劉盈的嫡長子身份是他最大的保護傘,主張立長立嫡的朝臣們雖然與劉盈沒有任何利益往來,但是他們為求政局穩定,也會盡全力保住劉盈的儲君身份,這一部分人以御史大夫周昌為首,高祖十年,劉邦欲易太子,遭到朝臣的一眾反對,其中以周昌最為激烈,言道:「陛下即桀紂之主也。」

之後留侯張良獻計請出商山四皓教導劉盈,以穩固劉盈的地位。商山四皓作為漢初名士,曾拒絕了劉邦徵召,未曾入朝為官,但是他們願意出山教導劉盈,可見當時名士對於劉盈儲君身份的支持。叔孫通和周昌等人的死諫,留侯張良的獻計,商山四皓的出山,都可以表明朝野內外都極力反對劉邦欲易太子的行為,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的支持,劉盈才幾次有驚無險的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3、太子母族實力不俗

以呂后為中心的呂氏家族是太子劉盈最為可靠強大的後盾。「呂后兄二人,皆為將。長兄周呂侯死事,封其子呂台為酈侯,子產為交侯;次兄呂釋之為建成侯。」 從記載來看,劉盈的舅舅們都是伴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雖然劉邦生性多疑,但是呂家作為他的妻族,與他是利益共同體,相對於其他外姓功臣來說,他更為信重呂家子弟,加上為了鞏固劉盈的地位,維護漢帝國的穩定,他是不會損害到呂氏家族的利益,於是呂家逐漸發展壯大,成為劉邦的易太子的最大阻礙。

與太子相比,趙王如意的母族就沒那麼得力,戚家是靠獻女發家,其勢力是劉邦賞賜得來的,根基不穩,相對於強大的呂家,戚家勢力不值一提,所以即使是劉邦想要易太子,其母族勢力的低下,也成為了他的短板。

除此之外,戚夫人的政治手段與呂后也沒得比,史書記載:戚夫人善舞善歌。政治手段遠不如呂后,所以在呂后為劉盈請出商山四皓教導劉盈後,劉邦就暫時打消了易太子的念頭,並對戚夫人說到: 「呂后真而主矣。」作為一國之君,在趙王如意年幼,戚夫人無政治眼光,其母族不給力的情況下,主少國疑,他不能冒風險易太子,他知道在他死後,只有呂后能夠彈壓住功高震主的功臣,有呂家和功臣們相互牽制,劉盈才能維持漢初穩定的政治局面。

三、總結

從表面上來看,劉邦欲易太子是因為出於對趙王母子的寵愛,但是究其深層次原因,我更傾向於是出於對不斷壯大的呂氏集團的忌憚,所以選擇易太子來削弱呂后及呂氏家族的利益。但是張良的獻計以及功臣和名士的堅決反對,既成了劉邦易太子的最大阻力,但是劉邦也看到了朝臣對於太子的擁護而不是對呂后集團的擁護,因此劉邦不得不放棄了易太子的念頭。

參考文獻:

1、《論劉邦易太子失敗之因》

2、《《劉邦易太子緣由及失敗原因》

3、《漢初保易太子之爭》

4、《西漢「欲廢皇太子而不能」現象探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