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為什麼喜歡《史記》,古代統治者為什麼不喜歡《史記》?

廁讀大歷史 發佈 2020-01-14T18:03:37+00:00

古代統治者,尤其是漢朝,以及自認為繼承漢朝的曹魏,都特別討厭《史記》,據《漢書》記載,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因為公開發表了《史記》,被人認為是對朝廷懷有野心和怨恨後來被漢宣帝給腰斬了。


千百年來,《史記》為什麼這麼受歡迎?其實六個字就概括了「不虛美,不隱惡」。

不虛美,就是不向權勢低頭,不美化強者,好的東西不吹上天;不隱惡,就是實事求是,不為尊者諱,壞的東西不藏起來。

當然,《史記》的魅力除了價值觀上的「正」,還有寫作技巧上的「神」。

魯迅先生對《史記》評價很高,稱其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為什麼?因為司馬遷既是史學家,又是出神入化的文學家,他既善於寫「奇節」和「壯行」,也善於諷刺和揶揄,最重要的一點,他的文字和語言愛憎分明,仿佛話劇對白一樣,讀來令人血脈噴張,具有濃烈的藝術感染力。

除了文學上的講究,《史記》在史學技巧方面也別出心裁。同一時代的人物,難免在經歷上有交集,司馬遷為了讓每篇傳記避免重複,於是創造了嶄新的敘事手法「互見法」來撰寫《史記》。所謂「互見法」,簡單來說,就是將一個重要人物的事跡拆分,揉碎,以其本傳為主,同時散落在與他有關的其他人的傳記中。這種寫作手法,讓讀者有一種玩歷史拼圖的感覺,只有通讀整本書,你才能對整個時代有清晰的了解。

古代統治者為什麼不喜歡《史記》?

古代統治者,尤其是漢朝,以及自認為繼承漢朝的曹魏,都特別討厭《史記》,據《漢書》記載,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因為公開發表了《史記》,被人認為是對朝廷懷有野心和怨恨(「怨望」)後來被漢宣帝給腰斬了。

漢宣帝作為一代英主,心胸廣博,他都受不了《史記》的內容,更別說其他資質平庸的皇帝了。所以,《史記》在漢朝、三國期間屬於禁書,官民都不能隨便閱讀,而且被封禁的《史記》,還被刪除了《孝景本紀》《孝武本紀》等10篇內容,其他地方也有刪改。

那麼,古代統治者為什麼討厭史記呢?有兩個原因。

古代統治者不喜歡《史記》的第一個原因:帝王討厭信史,不喜歡秉筆直書的內容。

古代帝王都想自己青史留名,誰想落得遺臭萬年的待遇?所以,對帝王來說,把他們的腌臢往事隱去不寫,只編造白蓮花事跡的史官就是靈醒人,就是覺悟高的史官,然而司馬遷不是這樣的人,《史記》也不是為尊者諱的作品。

陳壽《三國志.魏書.王肅傳》記載了一件事,魏明帝對王肅說:司馬遷因為受到宮刑的懲罰,所以懷恨在心,寫的史書夾帶私貨,隱去真正的歷史,用史記非議貶低漢武帝,實在令人不齒!

帝又問:「司馬遷以受刑之故,內懷隱切,著史記非貶孝武,令人切齒。」

王肅(195年-256年)是三國時期經學大師,曹魏重臣王朗之子,也是晉王司馬昭的岳父。他是個明白人,司馬遷在漢武帝面前有多大能耐,他敢胡說嗎?頂多是記載史實而已。於是回答:司馬遷記載歷史,不過分讚譽名人,也不避統治者的忌諱,所以劉向(編纂《戰國策》的那位漢室宗親)、楊雄(模仿《易經》寫《太玄經》的文學家)都嘆服司馬遷敘事的手段,說他是個好史官,寫得東西都是信史。

漢武帝當年聽說司馬遷寫了《史記》,很感興趣,就拿來寫他爹漢景帝和寫他自己的本紀閱讀,讀完之後氣得七竅生煙,把書直接扔了。從此之後,《史記》中的這兩篇只有目錄,而沒有正文。所以您想想,不想讓真實歷史流傳於世的,其實是漢武帝,而不是司馬遷啊!

對曰:「司馬遷記事,不虛美,不隱惡。劉向、揚雄服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謂之實錄。漢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兩紀有錄無書。此為隱切在孝武,而不在於史遷也。」

古代統治者不喜歡《史記》的第二個原因:所有肉食者(官員)都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討厭「照妖鏡」一樣的史書。

我們這次舉得例子跟《史記》關係不大,但是能反應古代精英為什麼討厭耿直的史官。

東漢末年董卓當政,他雖然是個武夫,但特別敬重文人蔡邕和王允。蔡邕因為才學超群,經常在朝堂上辯論的時候,駁斥得王允啞口無言。您想想,都是一殿稱臣的精英,王允老說不過蔡邕,難免讓人恥笑,王允就恨上了蔡邕。董卓死後,蔡邕作為一個書生,為知己者董卓留了幾滴淚,這就成了罪過了。王允大肆宣傳,說蔡邕哭董卓,這明顯是叛漢呀,得殺了他。很多人看不下去了,心想你王允當年也巴結董卓,董卓死了,你不光沒有任何表示,反而說人家蔡邕有問題,你這人鐵石心腸啊。

很多人也勸王允,說蔡邕是人才,寫歷史一把好手,殺了可惜了。王允這人記仇,對蔡邕的恨還沒消,就說:當年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讓他寫誹謗的史書流傳於世,現在國家動盪,到處打仗,不能讓蔡邕這樣的奸臣寫史書,要不然咱們幾個以後在史書里都不是好人啊!

幾個勸王允別殺蔡邕的人一合計,自己確實沒幹過多少好事,算了,就聽王允的吧,於是蔡邕就死在了獄中。這件事記載在范曄《後漢書.蔡邕列傳》里:

「王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戎馬在郊,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後令吾徒並受謗議。」邕遂死獄中。」

蔡邕的遇害,與《史記》長期遇冷的原因一致,很多古代精英,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他們希望獲得高大的歷史形象,但自己的所作所為往往又腌臢不堪,於是十分厭惡秉筆直書的史官。無論是蔡邕還是司馬遷,一旦他們企圖用史書記錄真實的歷史,就成了自慚形穢者的敵人。

百姓喜歡《史記》,肉食者不喜歡《史記》,其實道理是一樣的,那就是史記「不虛美,不隱惡」。司馬遷用執拗的性格,秉筆直書,不為尊者諱,不抹黑小人物,也不美化統治者,力求真實,還原真相,所謂真,其實就是美,美的文章自然受到大眾歡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