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社交障礙,5歲男孩兒多次被退學|經典案例分享

心陪伴心理 發佈 2020-01-14T18:30:50+00:00

門診案例帆帆,男孩,5歲,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上存在困難,在幼兒園與同學關係緊張,多次被老師投訴,無法正常上學。

聲明

本公眾號長期發表北京醫童康心理診所心理知識科普及原創性臨床心理治療案例,如需轉載、合作或獲取更多內容,請撥打客服熱線:010-68008155。


門診案例

帆帆,男孩,5歲,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上存在困難,在幼兒園與同學關係緊張,多次被老師投訴,無法正常上學。曾在某醫院被診斷為自閉症、多動症,並接受過行為治療,效果欠佳。2019年10月份,焦急的家長帶著帆帆來到了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核心地段的北京醫童康心理診所進行治療。


主要症狀表現

1. 由於表達能力欠佳,在幼兒園受到小朋友排擠,無法融入集體,害怕與小朋友接觸。

2. 急於表達,被打斷時會控制不住地發火打人,經常由於違紀被老師投訴。

3. 無法與他人合作遊戲


醫生診斷

診斷結果:人際交往障礙;情緒控制障礙;焦慮

治療建議:建議每周兩次的心理治療


治療經過

首次為評估診斷,醫生與家長和帆帆本人接觸後,了解了孩子的大致情況,嘗試跟孩子建立治療關係。期間根據家長和帆帆本人的反饋,隨時調整治療方案,對其進行長期的持續跟蹤治療。


第一階段治療

關鍵詞:急躁、表達能力欠佳、缺乏想像力、焦慮

A. 孩子狀態

帆帆一進門就大喊大叫,情緒很高漲。治療過程中,帆帆急於表達自己,說話語速較快,表達含糊、邏輯性欠佳,當被醫生打斷時會發火、大鬧。沙盤呈現出的畫面單調,反映帆帆的思維不夠開放,缺乏想像力。治療過程中帆帆還出現頻繁擠眼、上廁所等體現焦慮的行為。


B. 醫生建議

醫生在了解家庭基本情況後,建議家長不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要發展自己的生活。目標是拓展孩子的思維模式,並幫助孩子克服人際交往障礙。


第二階段治療

關鍵詞:渴望肢體接觸、排斥與不滿、思維僵化

A. 孩子狀態

這一階段中,帆帆主動要求坐在醫生腿上講故事,表現出對肢體接觸的渴望。治療過程中,醫生引導帆帆表達對父母的看法,發現帆帆對父親有排斥和不滿的情緒,很少有親密互動。帆帆印象中,爸爸經常犯錯誤,希望能夠糾正爸爸的錯誤。孩子雖話很多,但表述不夠流暢,無法作細緻描述。沙盤的擺放依舊單調、缺少生命體,反映出思維模式單一,應對問題的模式較為僵化。治療結束後帆帆遲遲不願離開。


B. 醫生建議

帆帆對肢體接觸的渴望其實是對父愛的渴望,醫生建議帆帆的父親多向孩子表達關愛,增加陪伴的時間,也思考自己的哪些行為使孩子產生不滿和排斥。接下來還要解決帆帆人際過度捲入的問題。


第三階段治療

關鍵詞:俄狄浦斯期衝突(戀母情結)、移情

A. 孩子狀態

帆帆在沙盤中呈現出妖怪犯錯被警察抓走的畫面,但也解釋說如果妖怪認真改正錯誤,可以得到警察的原諒。這裡的妖怪可能代表了父親,而帆帆自己是警察。遊戲過程中,強調規則、懲罰和錯誤的元素。這一階段中,醫生還發覺到帆帆存在俄狄浦斯期衝突(即戀母情結),對父親敵意較重,對母親則過度依賴,占有欲強烈。並且父母相處的畫面會讓帆帆感到傷心、焦慮。

同時,帆帆對醫生出現了強烈的移情,不喜歡醫生的聲音和服裝,認為醫生不遵守他制定的遊戲規則,感覺醫生像爸爸的角色,而診所的助理像媽媽。好在帆帆在本治療階段末期已經能夠在說話時被打斷,停下來聽醫生說話了。


B. 醫生建議

醫生告訴家長,孩子在這個年齡出現俄狄浦斯期衝突比較常見,但要及時加以糾正和克制。建議父親多陪伴、包容孩子,讓孩子認識到父親的重要性,母親也要適當減少與孩子的親密行為,例如應和孩子分床睡覺。醫生也肯定了帆帆在語言行為控制上的進步,家長很欣慰。


第四階段治療

關鍵詞:規則、衝突、主導、攻擊性、超我(道德性)焦慮

A. 孩子狀態

醫生認為帆帆不停地說話,是為了通過展現自己掌握了大量的知識來抵禦內心的焦慮。沙盤的內容變得豐富,但大多包含了攻擊行為,也表現出遵守規則和破壞規則間的衝突。當衝突出現時,帆帆傾向於引入一個「媽媽」的角色來進行調解。遊戲中,帆帆一直想要扮演老師的角色,占據主導地位,這種行為是為了防禦和醫生相處時力量不足的焦慮感。

帆帆擠眼和上廁所的頻率明顯降低。在本階段中期,帆帆已經回到幼兒園上學了。媽媽反映說,帆帆控制情緒的能力增強了,在幼兒園與老師和小朋友的關係也改善了一些,對此表示很開心。

B. 醫生建議

本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帆帆處理俄狄浦斯期的發展問題、降低超我焦慮,幫助他發展自我的力量。醫生建議家長本人也進行諮詢,只有當家長內心的焦慮得到緩解、找到正確的教育方法後,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改變、成長。家長表示認同,並決定接下來每兩周進行一次心理諮詢。


第五階段治療

關鍵詞:進步、取悅、閹割焦慮、培養主見

A. 孩子狀態

帆帆近期的沙盤中出現了綠植,擠眼和頻繁上廁所的行為消失了。帆帆跟醫生提到,媽媽批評自己的時候說自己「像個三歲小孩」,對此非常生氣,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希望以後能幫媽媽分擔憂愁。帆帆還說其實很多媽媽給自己報的課,自己都不喜歡(比如籃球課),但會為了取悅媽媽盡力做好。

醫生髮現帆帆產生了閹割焦慮,外來力量的侵入加重了這種焦慮。同時,帆帆學會通過遊戲表達一部分自己對於超我力量的恐懼。

B. 醫生建議

本階段的目標是幫助帆帆緩解閹割焦慮,並讓孩子學會跟媽媽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父母要做的就是繼續陪伴,細心觀察孩子的表現。建議媽媽多聽取孩子的意見,不要想當然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他。媽媽欣喜地說發現帆帆做事方式不再那麼刻板,思維比以前靈活了。


案例總結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並不只屬於某一種病症,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帆帆的治療還在持續,徹底解決孩子的人際交往問題和成長過程中的焦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截至目前的治療效果來看,帆帆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眨眼和頻繁上廁所的焦慮表現消失了,回到幼兒園後也很少被老師和同學投訴了。相信接下來的治療會進一步緩解孩子和家長的焦慮,幫助整個家庭共同成長。

本案例為北京醫童康心理診所門診實際案例總結而成(出於保護孩子隱私的目的,不違背治療過程原貌的前提下,信息做了保密性處理),希望更多的家長和老師,發現孩子的問題時,及時聯繫我們尋求專業化治療,少走彎路,早日幫助孩子恢復心理健康,避免損失。

北京醫童康心理診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