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時代正迅速改變新農村人生活 回鄉創業 你準備好了嗎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 發佈 2020-01-14T18:45:13+00:00

拍短視頻帶貨一天賣3000斤折耳根肖姚返鄉開網店立足本鄉本土做農村電商肖姚的老家在四川威遠縣向義鎮,當地的大頭菜在周邊頗有些名氣。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姚永忠 羅敏

距2020年春節還有不到半個月,在外務工的人們陸續踏上返鄉的路。

多年以來,肖姚父子每年春節會回到四川威遠農村老家短暫團聚,然後再分赴各自打工的城市。改變始於2015年,肖姚回家做起農村電商,銷售各種農副產品,生意有起色後,還將父親叫回鄉一起干。2018年,他經營的農副產品年銷售額近800萬元。「回來後做電商也能掙錢,最幸福的是一家人在一起。」如今,肖姚結婚生子,一家團圓而幸福。

過去十年,電商改變了農產品的銷售方式,也改變了許多人的營銷理念。越來越多農村電商從業者讓農產品銷售「去中間商」,讓農民種養的農副產品賣出了更好的價錢,不僅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也改變了許多農戶的人生。

拍短視頻帶貨 一天賣3000斤折耳根

肖姚

返鄉開網店

立足本鄉本土做農村電商

肖姚的老家在四川威遠縣向義鎮,當地的大頭菜在周邊頗有些名氣。早年,因種地掙不了錢,他和父親都走上外出打工這條路。2005年,時年17歲,僅初中文化的肖姚開始到廣東打工。此後10年,他先後在機械廠、模具廠和汽配廠上班。其父肖貴華則在外做焊工。因不在一起打工,父子相聚甚少,每年都是春節回老家才短暫團圓。

2015年,因結婚生子,肖姚和妻子回到老家。「回家後,總要找點事情做。」見有人開網店掙了錢,他開起淘寶網店主營冷吃兔,但半年後不僅沒掙到錢,還虧了一些。儘管如此,肖姚認為自己從中積累了經驗。「我為何不賣身邊的農副產品?」有了想法,他將網店經營的產品轉向了老家周邊農戶種植的紅薯、大頭菜、辣椒、玉米、胡蘿蔔、折耳根、老薑、嫩薑、血皮菜等,種類10多個。經過一年多摸爬滾打,網店有了較大起色,發貨量明顯增加。

網店生意好了,他更看到了農村電商的商機。2017年,他叫回在外打工的父親,一家人一起干。「和外面(打工)比,要自由些,一家人也能在一起。」50多歲的肖貴華很支持兒子的事業,回家後,他幫著兒子收貨、打包。

雖然生意漸入正軌,但肖姚沒有滿足,在經營傳統電商平台網店的同時,他也關注到了抖音等短視頻直播平台興起的社交電商。2017年底,他幫一個攀枝花朋友轉發了一條芒果的短視頻,很快贏得800多萬播放量,幫朋友賣出幾百件芒果。從此,他也開始拍攝短視頻,通過抖音等平台「帶貨」。「紅苕、折耳根、胡蘿蔔等都拍過,最火的是折耳根,每次都是幾百萬的播放量,有時上千萬。」

嘗試通過短視頻「帶貨」的第一個月,肖姚所賣農副產品的銷售額便接近10萬元。「但賣的東西一定要好,才有回頭客。偶爾我也做做直播,讓大家買東西更直觀。」他也感受到了短視頻和直播帶來的「紅利」,他說,因為視頻火了,他一天賣過近3000斤折耳根,也能一天賣出老薑約2000斤。2018年,他經營的農副產品年銷售額近800萬元,其中短視頻帶貨占比超過30%。「一年下來,能賣老薑300多噸、嫩薑約10萬斤、大頭菜和紅薯也各有五六萬斤,還有胡蘿蔔、折耳根、玉米……」

肖姚銷售的農副產品,都來自威遠縣向義鎮及周邊鄉鎮。其中,有部分紅薯、大頭菜是他選擇品種交給一些農戶代種,更多產品是農戶種植後賣給他,然後再通過電商銷售出去。

「以前都是一些批發商來收購,價格壓得低。賣給做電商的,每斤要貴1角,幾千斤就要多賣幾百塊。」最近兩年,威遠縣新店鎮張建村村民吳某種植的大頭菜都賣給了肖姚,在他看來,有了像肖姚這種農村電商,他們的農產品價格賣得更高,收入自然也更高。

「我們是直接賣給消費者,多了快遞費,但省去了多級經銷商,所以收購價都更高。比如大頭菜,一般的收購商每斤3角多,我們可以貴1角左右。」肖姚也希望通過電商給周邊農戶帶來改變,讓他們的農副產品賣得更好、更貴。「好賣點,賣貴點,他們收入也高一些。」

一年四季賣不完的水果 年銷售額衝上2600萬

李興科

農村電商「飛人」

穿梭農村尋找「好貨」

1月2日,四川宜賓玉龍街村,34歲的李興科忙得沒空接電話。因為妻子和姐姐前往眉山拍視頻,公司兩位員工又有事請假,上百份訂單和產品發貨,基本全部落到了他的頭上。

李興科大專畢業,是宜賓果子禮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和掌舵人,主要運營水果交易。起初,公司是個「家族企業」,李家四姐弟都是股東。企業做起來後,李興科的一些同學朋友也加入進來,團隊越來越大。2019年,這家只有十來人的微型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600萬。

李興科的家鄉是中國茵紅李(也稱脆紅李)的發源地,該品種目前已被推廣到四川、雲南、重慶等多個省份,是一種季節性水果。2008年,李興科從山西林業學校畢業後,創辦過苗圃,代理過快遞,但都發展平平。2015年,結合家鄉出產茵紅李的優勢,他開始嘗試在朋友圈做微商在網上賣茵紅李,但第一年由於渠道太窄,只賣出去幾百件李子。

2016年,李興科開始提前謀劃,根據宜賓當地不同時節出產的水果,到田間地頭和農民談價格,開發訂單農業,同時拓寬網絡銷售渠道,制定品控、售後、促銷等詳細可行的方案,實現一年四季,不同季節的水果在線銷售,當年實現銷售收入超500萬元。慢慢地,李興科摸索出經驗:四川境內什麼地方出什麼水果,他們就在那裡,會理石榴出來了,他們在會理;蒲江獼猴桃出來了,他們在蒲江……兩年多來,李興科及其團隊,就像「飛人」一樣,穿梭於四川最優質的水果產區。

李興科團隊銷售的產品,也一直在「飛」:每年1、2月份主推塔羅科血橙,3月主推不知火,4、5月主推沃柑,6~8月主推茵紅李、汶川翠紅李,8~9月主推獼猴桃、會理石榴,10~12月主推愛媛(柑橘)和昭通丑蘋果。季節在「飛」,李興科團隊及其產品也在「飛」。「一年四季,總有賣不完的水果。」李興科說,2020年將依託視頻平台,把公司影響力和業績再提高,做成現代化企業。

全年銷售各類農副產品近500萬

劉金銀

網紅「金牛哥」

大山深處建農產品基地

「飛」進山村做電商的,還有網紅「金牛哥」——劉金銀。1月3日,火山、抖音、西瓜等視頻帳號「金牛TV」的運營者劉金銀驅車兩小時,從四川合江縣趕到石頂山,這裡是他的農產品基地。石頂山位於四川與貴州交界地帶,山高林密,山村幾乎處於原生農村狀態。山上人少地多,有50多戶村民一百來號人,出產農作物有水稻、玉米、紅薯等,村民還用富餘糧食養豬、雞、鴨。

2018年夏,劉金銀到石頂山拍視頻,偶然發現這處深山中的「寶藏」。「村民家的臘肉晶瑩剔透,肥而不膩,口余回香。」他說,自己在村民家吃了一頓飯後突發靈感。「我的直播中,不少跟吃有關係。網友們越來越多地要求給他們帶貨,比如四川老臘肉、鹹菜等等。」劉金銀說,當時他就覺得石頂山農家臘肉有商機。而在石頂山待了幾天後,他還發現,這裡不但豬肉、土雞好,山里就像一座「寶庫」:蔬菜都不用化肥,全是農家肥。「同樣的蓮花白、青菜,石頂山產區的煮熟後柔軟入口。」他說,此外,石頂山還出產大量的竹筍、藥材等,但以前都賣不出去。

經過多次了解,劉金銀決定把自己電商平台的農產品基地設在石頂山,收購農民的生豬、蔬菜、竹筍、藥材等,並租用農戶的土地種植葛根等藥材。很快,「金牛哥」的臘肉得到了網友們的認可。劉金銀開始通過快手、抖音、西瓜直播和短視頻,向網友展示銷售石頂山各類農副產品。他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2019年是「金銀TV」電商起步階段,全年銷售各類農副土特產品近500萬元,還幫助了農民脫貧增收。

據石頂山社長趙良平介紹,劉金銀在石頂山投資合作一年多,已給當地160多位農民帶來增收效益,人均增收達3000餘元,農民都很支持。「以前,我們都不知道什麼叫網紅,現在都知道金牛是網紅。」60多歲的村民劉友秀,去年賣給「金牛哥」的農產品,僅青菜一項就獲利500餘元。

入駐區域電商平台 他帶農戶走出新路

劉正鈴

微商轉電商

任村級電商服務站負責人

「批發商來問,一直說我桃子不好,意思就是還要壓價。」回鄉流轉土地,帶著村民們創業,劉正鈴曾在2018年遭遇「當頭一棒」。那年,桃子市場價每斤超過6元,但收購商最多給2.5元還不斷壓價。一氣之下,他將數萬斤桃子倒入魚塘。

劉正鈴是四川內江田家鎮七家嘴村人,2015年回鄉創業,陸續流轉了600多畝土地,種植了桃、李、柑橘、獼猴桃、枇杷等10多個品種的果樹。村民們除了流轉土地,也有上百人以土地等入股。2017年底,產出水果1萬多斤,他靠微商就賣了一半左右。「和賣給批發商相比,微商的價格至少翻倍。」因為做微商的嘗試,劉正鈴看到了電商帶來的更大利潤。但在2018年果樹大面積掛果,產量明顯增加後,因微商的銷售量畢竟有限,也未進駐電商平台,面對收購商不斷壓價,他一氣之下「倒桃餵魚」。

衝動之後,他開始接觸電商平台。2018年底,他正式入駐當地的區域電商平台內江全搜索,成為該平台村級電商服務站的負責人。「2019年,我們的水果產量50多萬斤,走全搜索銷售了10多萬斤,剩下的大多數都是進商超。」劉正鈴說,因電商渠道的銷售價格和賣給批發商的價格懸殊較大,他希望專合社的水果能更多通過電商平台賣出去。「走電商,省去了很多中間商,消費者可以買得更便宜,我們種植的可以賣得更貴。我們種出來的水果賣得更好,在我們這打工和入股的村民也能收入更多,早點拿到分紅。」

內江全搜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是當地一家區域農產品電商平台,核心業務便是農村電商和社區電商。「我們目前做的是農副產品區域電商,就是把內江農村的農產品買到本地及周邊城市。」該公司負責人胡耀斌2013年發現農產品電商潛力大且是未來發展趨勢,遂回內江創立了這家公司,他介紹,經過5年發展,公司已在內江東興區設立了168個村級電商服務站,100餘個社區電商便利店或自提店,並在瀘州、自貢等城市開設了分公司,公司旗下電商平台年交易額上億元。

綜述

780萬人返鄉創業

遍布50萬個農村電商基層站點及電商平台

根據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不久前發布的《2019中國電商興農發展報告》,2018年農村電商保持較高增長速度,農村網絡零售額接近1.3萬億元,電商興農、興村作用日益凸顯。但在高速發展同時,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增速卻明顯低於農村網絡零售額。《報告》指出,「發展農村電商的最終目的是解決『三農』問題,目前農產品通過網絡進城仍然比較難,農業資源無法通過電商大規模有效地轉化為經濟效益,電子商務在部分地區推動農產品上行的潛力仍有待挖掘。」

可喜的是,2017年起,以拼多多、抖音、快手為主要平台,以社交裂變、直播、短視頻為主要展現方式興起的農產品上行活動,已成為新電商代表在電商興農業態中的主要運營模式。電商模式由單一的網絡零售向網絡零售、網絡批發並重轉變,從傳統電商向社交電商、社區電商並重轉變,網際網路逐漸在農村區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截至2018年,各類返鄉下鄉創新創業人員累計達780萬,主要分布在電子商務等領域。從創業載體來看,返鄉創業人員主要分布在遍布全國的近50萬個農村電商基層站點以及拼多多、淘寶等大型電商平台。《報告》認為,農村電商將繼續向線上線下融合、「品牌化+平台化」方向發展。

「電商改變了農產品的銷售方式,也改變了營銷理念,原來是種出來再賣出去,現在可以針對客戶以銷定產。」長期從事區域農產品電商的胡耀斌說,目前其公司電商平台銷售的農副產品有六七十個品種,其中70%左右來自農村的專合社,剩下的由村級電商服務站收購散戶農副產品,包括針對一些貧困戶的「以買代幫」。後期,他期待農村電商的理想化模式是,大部分農副產品來自專合社,再由專合社去帶動更多村民包括貧困戶加入。「這樣,產品更有保障,可追溯,才能談通過『一村一品』更好促進農民增收等深層次的問題。」

在胡耀斌看來,最近幾年,越來越多農村電商從業者讓農產品銷售「去中間商」,省去了二級三級甚至更多級中間商,讓農民的農副產品能賣出更好價錢。「電商給農村帶來了一些改變,我認為未來電商會給農村帶來更多改變。」他分析認為,未來幾年,目前這批電商從業者在大浪淘沙,有一部分人積累一定的實力後,很可能回到農村自己去種地,自己去辦專合社,帶動更多農民加入。「電商要改變農村,也需要更多的這樣有想法,有經濟能力,有營銷能力的年輕人回到農村去,通過全新的銷售模式反推農村種養業,把農村的產業做起來。只有產業做起來,才會有更多年輕人回到農村去。」

胡耀斌建議,農村電商的參與者需要下沉到農村,通過5G技術帶來的疊代產品,讓城市購物和農村電商無縫銜接。同時,農村電商也需要在農村形成越來越多的地域化分散性小品牌,然後逐漸形成一些中大型品牌。商務部《報告》也提出建議,農村在加強「三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物流網絡完善,形成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等的同時,還應完善電商人才培訓和引進體系,並加快農村品牌建設。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姚永忠 羅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