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從隋煬帝遠征高麗的結局,談「好面子」需要認清局勢

菇小瑜 發佈 2020-01-14T19:32:40+00:00

隋王朝作為一個「短命」的王朝僅僅經歷了兩個皇帝,而這兩個皇帝在其在位期間都遠征過高麗。我們前面提到了,隋煬帝「好面子」的性格導致其是沒有辦法容忍其的「不給面子」,這就導致了突厥在戰爭中,被隋煬帝完全收服,在這同時吐谷渾的情況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其最終直接變成了大隋王朝管理下的四個郡

隋王朝作為一個「短命」的王朝僅僅經歷了兩個皇帝,而這兩個皇帝在其在位期間都遠征過高麗。隋文帝在位期間對高麗發動過一次戰爭,而隋煬帝則三次發動了戰爭大舉對高麗進行過征戰。在這四場戰役中,雖然戰爭進行期間有過短暫的輝煌,但是都以很慘烈的結果失敗而歸。

在大業八年到大業十年短短的幾年期間,隋煬帝楊廣對當時地處朝鮮半島以及遼東半島的高麗各國就已經完成了三場戰役。雖然其耗費了很多的兵力、也投入了很大的資金來維持這場戰役,但是很遺憾的是三次戰役其都沒有取得理想的結果。反而大大地消耗了大隋王朝的氣運,加速了其統治結束的步伐。

一.時代背景和歷史淵源

1.成功收服四海僅剩高麗

作為一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其在當時也是野心勃勃希望可以成為中國曆朝歷代以來最偉大的帝王,要成為「最偉大」其的國土地界也就自然必須到達五湖四海,其的手段也勢必要懷柔四方,最後使得「四方」全部都臣服在自己的腳下,其在當時也算是「費盡心思」。

隋煬帝很努力地塑造了一個「很大方」以及「很好說話」這樣的帝王形象,在當時甚至很多邊陲地區的少數民族百姓都知道,只要願意臣服於隋煬帝,就可以得到很多很多的好處。也就是說隋煬帝只要別人給夠其的面子,滿足了其的虛榮心,那麼就會變得很好說話。這樣直接導致當時的長安境內,慢慢開始有了很多「外國人」的身影。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少數民族百姓都會被隋煬帝的「好處」完全收買,比如說突厥人和吐谷渾人就不願意臣服於大隋王朝的統治。我們前面提到了,隋煬帝「好面子」的性格導致其是沒有辦法容忍其的「不給面子」,這就導致了突厥在戰爭中,被隋煬帝完全收服,在這同時吐谷渾的情況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其最終直接變成了大隋王朝管理下的四個郡。而在這兩個不聽話的地區被隋煬帝完全征服之後,就只剩下了高麗還沒有臣服於隋煬帝的統治。

2.隋文帝和高麗的淵源

高麗一直都是插在大隋王朝心中的一根刺。在隋文帝剛剛登基為皇,建立大隋的時候其就對高麗國的國王高湯下發了一封國書,大概的意思就是說,現在大隋王朝已經完成了對於中原的統治,希望高麗可以支持大隋的統治。而當時的皇帝卻沒來得及給隋文帝回信就離開了人世。之後高湯的兒子高元繼承了王位,他一坐穩王位就對當時隋朝的遼西走廊——營州發動了戰爭。隋文帝得知戰信後勃然大怒隨後指派陸軍、水軍共三十萬人的軍隊開始了遠征高麗國的第一場戰役。

但是這一場戰役,大隋王朝卻打的並不輕鬆,甚至可以說是狼狽的。當時率領陸軍的主將楊諒帶領陸軍在行軍的過程中,遭遇了該地連綿不斷的雨季時期,再加上當時瘟疫肆虐,軍中的糧食也漸漸供不應求,在路途中軍隊人數就大幅度銳減。陸軍的情況不容樂觀,水軍在海上也經歷了狂風暴雨,使得很多船隻的出現了乘船的災難。可以說,戰爭還沒有開始,軍隊大多已經折損在路上了。

而高元也懂得見好就收,其上書隋文帝,在文中自稱自己是「遼東糞土臣」,這幾個字稍稍寬慰了隋文帝的心情,這場鬧劇才得以收尾。

二.損傷面子攻高麗敗於面子

1.楊廣面子被損攻打高麗

隋煬帝楊廣繼承皇位之後,可謂是很喜歡四處出巡。公元607年,起到東突厥啟明可汗進行自己的北巡的時候,碰見了高麗國的使者。這本來也不是什麼值得一提的大事情,可是楊廣是一個極其「好面子」的皇帝。

試想,高麗使者不曾到達天朝出使,卻願意到東突厥來表示誠意,這樣難道不是損傷了堂堂天朝的顏面,不滿自己的統治嗎?於是其下令讓使者代為傳話,希望高麗國的國王可以在明年的時候到達長安覲見。但是回到長安的楊廣並沒有等來高麗國王的臣服,於是其發動了第一次對於高麗國的戰爭。

楊廣為了向高麗國討回自己的「面子」在這次戰爭中,其真的可謂是有著很好的耐心,並且花費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以及精力。這場戰役其足足籌備了五年,其希望隨著永濟渠的完工,一旦其完工就可以有源源不斷的兵力和軍糧運往當時的涿郡

公元609年,隋煬帝終於等到了永濟渠的成功竣工,於是其在公元611年2月26日地時候正式宣布其要遠征高麗。公元612年,隋朝大軍浩浩湯湯地前往了高麗。這場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兵力最龐大的一次戰役,試想兩百萬的大軍從全國各地到北方聚集,開啟了自己挽回面子的一場戰役。不是沒有大臣對楊廣進行勸諫,但是楊廣要是聽得進去就不會被後世詬病這麼多年了。

楊廣甚至讓自己的妃嬪們都前往涿郡,來看其是怎麼攻打高麗國。其把大軍大概分成了二十四個軍,這些幾乎是楊廣全部的「家當」了,這樣龐大的軍隊在二月八日出發,卻到了三月十八日才全部完成了出發。用四十天才完成集結的軍隊,實打實的百萬大軍卻出人意料地被困在了遼東城長達三個月。

在二十四軍中,大部分都是陸軍。楊廣希望陸軍在攻克遼東的各個城池之後可以繼續渡過鴨綠江,直逼高麗的腹地平壤城,在這同時水軍也渡過渤海,在平壤和陸軍匯合,最終實現南北夾擊高麗。

2.終因「好面子」失面子

那麼,為什麼那麼龐大的軍隊會被困在遼東城呢?就是因為隋煬帝太過於「好面子」。隋煬帝命令各部將領,高麗如果選擇投降,那麼就一定要好好安撫,不能繼續攻打。高麗就是抓住了這句話,開始了自己的應對之策。一旦眼見著自己打不過了,就馬上表示投降。

隋朝軍隊眼見高麗投降就因為隋煬帝的命令不敢繼續攻打,於是開始層層向上積極報告其願意投降。而在等到上級下達命令可以接受高麗的投降的時候,高麗就又抓準時機開啟了防禦之戰。諷刺的是,高麗人通過這樣的伎倆居然在百萬大軍的攻打下,支撐到了六月份。而六月份的到來預示著雨季也即將來臨,這時候楊廣可就坐不住了。於是楊廣選擇改變了自己的戰略。其調取了大約三十萬的軍隊選擇直接向平壤進發,和水軍匯合,攻打平壤。

因為路途很遙遠,其為了不使得中途斷掉糧食的供應。於是楊廣讓士兵背著糧食向平壤進發,在長途跋涉中,士兵們不堪其苦在路上選擇把糧食掩埋來減輕自己的負擔。於是這就造成其初期和高麗軍隊作戰的時候,戰戰告捷,但是到了後面卻開始沒有糧食了。就在這時候其被高麗突襲,使得三十餘萬的軍隊只存活下了2700多的人。

而水軍在七月中旬的時候就到達了平壤,因為兩個將領對於是否等待陸軍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最後的結果是一部分水軍等待陸軍,而另一部分則率先發動攻擊。最後水軍也只剩下了幾千士兵。

至此隋煬帝第一次遠征宣告徹底失敗,而「好面子」的他,也徹底把自己的臉面丟在了這次對於高麗的遠征之事上,其耗費巨大,籌備多年,最終卻損失巨大。

3.二次找面子又敗

作為一個「好面子」的帝王,怎麼會不希望儘快找回自己的臉面。於是其無視國內局勢的混亂,面對農民起義也不以為然。在大業九年正月,楊廣再次下令遠征高麗國。

第二次的規模雖然和第一次相比有所減少,但是楊廣這次充分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訓。遼東在這次似乎兵敗國亡成了必然,但是命運似乎就是不願意成全楊廣的臉面。國內楊玄感發動了造反,此人在遠征高麗此事上,負責全部的後勤補給。也就是說,其的造反無疑是在背後給楊廣的胸口插了致命的一刀。楊廣連夜撤軍,宣告自己第二次遠征高麗再次以失敗告終。

4.鬧劇結束

帶著滿腔怒火回國的楊廣把自己所有的憤怒都發泄在了造反者的身上,處理了楊玄感其再次無視國內已經如火如荼地進行的農民起義,第三次遠征高麗國。

其剛到達還沒有發動戰爭,就收到了來自高麗國國王高元的「道歉信」。這封晚來了太多年的信,終於給了「好面子」的楊廣以足夠的臉面。於是楊廣下令撤兵,一封信結束一場戰爭也是歷史的「奇事」。

三.小結

隋王朝在歷史上是一個短暫的王朝,而隋煬帝作為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也時常被歷史所詬病。在三次遠征高麗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其是一個十分「好面子」的帝王,但是其枉顧社會現實,把自己的「面子」建立在不斷勞民傷財的戰爭中。

為了配合自己的「宏圖霸業」其不惜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攻打一個小小的高麗國,在第一次戰役中投入巨大就為了高麗國可以臣服在自己的統治下,全了自己的「面子」,卻終因為自己太「好面子」而使得戰爭失敗。第二三次遠征,則罔顧國內已經不堪其負,農民揭竿而起的社會現實,再次要討回自己在高麗面前丟失的面子選擇遠征,最終得到了高麗的「臣服」卻摧毀了自己的王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