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中藥外治法,能直達病所,奏效迅捷,使用安全,副作用少

北中健康 發佈 2020-01-14T19:40:02+00:00

中藥外治法是與內治相對而言的治療方法,泛指除口服藥物以外施於體表或從體外進行治療的方法。外治這一名詞的出現由來已久,早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便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的說法,其後歷代醫家著作中多有涉及,但其研究範圍及概念一直不十分明確。

中藥外治法是與內治相對而言的治療方法,泛指除口服藥物以外施於體表或從體外進行治療的方法。外治這一名詞的出現由來已久,早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便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的說法,其後歷代醫家著作中多有涉及,但其研究範圍及概念一直不十分明確。

至清中葉,《急救廣生集》(德生堂外治秘方)、《理瀹駢文》(外治醫說)相繼刊行,至此外治理論趨向成熟,中醫外治的發展也達到一個鼎盛時期,但關於外治仍無確切的定義。

中藥外治法萌芽於原始社會,奠基於周秦,發展於漢唐,豐富於宋明,成熟於清代,提高於現代。

中藥外治法之所以能發揮巨大的功效,是因為其具有局部和整體兩種作用。 局部作用是指藥物對病變局部的治療作用。整體作用是指在某一特殊部位施以外治,通過藥物的吸收或局部刺激所引起的整體藥理效應或全身調節作用。與內治法相比,具有「殊途同歸,異曲同工」之妙,對「不肯服藥之人,不能服藥之症」,尤其對危重病症,更能顯示出其治療之獨特,故有「良丁(高明的醫生)不廢外治」之說。

常用外治法的種類和方法有一下幾種:五官九竅外治法,如霧化吸入法、坐浴法、點滴法、點眼法、塞鼻法、含漱法、刷牙法、耳內吹粉法、塞耳法等;

腧穴外治法,如敷臍法、藥熨法、耳穴壓豆法、藥物灸法、艾灸法等;

皮膚外治法,如沐浴法、浸洗法、藥枕法、酒醋療法、藥榻法、兜肚法、藥衣法、藥物鞋墊法、蒸汽療法等;

病變局部外治法,如薄貼法、敷貼法、掛圍消散法、腐性藥療法、塗搽法等;

現代外治法,如中藥肌肉注射法、中藥靜脈注射法、中藥離子透入法、中藥電熨法、磁珠耳壓法、磁振按摩法、超聲藥物透入法等。

中藥外治療法必須堅持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嚴格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治要「先辨證、次論治、次用藥」,且辨證有五:一審陰陽,二察四時五行,三求病機,四度病情,五辨病形,精於五者,方可辨證分明。辨證是論治的前提和依據,也只有明確病變的陰陽、表里、虛實、寒熱等屬性,抓住疾病本質,把握病證的標本、輕重、緩急,才能正確施治,達到預期效果。

只有如此,辨證論治才能使外治療法有據可依,有法可循。如果虛實不明,寒熱不辨,表里混淆,陰陽不分,不但難以奏效,而且還可能導致病情惡化。 中藥外治法具有以下優勢:直達病所,奏效迅捷,種類繁多,適應證廣,廉便效驗,易於推廣,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少,能夠彌補內治法的不足。

只要能夠合理運用外治法,臨床往往可以收到療效。 由於中藥自身的特點,致使新劑型的研究中還存在藥劑學家和生物學家脫節、未能充分重視中醫藥的傳統經驗、採用西方哲學思想研究中藥等問題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