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帝國,為什麼古羅馬湮沒於眾生而漢王朝造就了漢族

星海知舟 發佈 2020-01-14T20:15:14+00:00

文明的進程始終像是冥冥中有隻隱形的手,撥動著歷史的車輪,有些事情說得清,有些事情總也說不清,尤其是在中西歷史的對比中。

文明的進程始終像是冥冥中有隻隱形的手,撥動著歷史的車輪,有些事情說得清,有些事情總也說不清,尤其是在中西歷史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看看為什麼古羅馬帝國四分五裂後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而中華民族卻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從文化和地理兩方面因素來分析。

文化的統一要從文字、信仰和民族等多方面說起

  • 書同文

中國自秦始皇帝掃六合天下歸一之後,廢分封推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這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的統一,這是一個統一民族形成的必要條件。

戰國時代,列國割據,各國文字沒有統一,字體相當複雜,於是秦始皇便以秦國的文字篆體,施行「書同文」來統一天下的文字。秦始皇廢除六國文字中各種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形體,並將秦國固有的篆文形體進行省略刪改,同時吸收民間文字中一些簡體、俗字體,加以規範,就成一種新的字體—小篆。

後來小篆又逐漸被更方便更簡化的隸書所代替。據說隸書最初是由下層低賤的人們使用的,當時「隸」指「徒隸」,本來隸書這種簡便的字是寫給他們看的。

後來在民間用得多了,盛行起來,連統治階級也不得不用這種字書寫了,到漢朝時就成為全國範圍的正式書寫體。當代流傳下來的漢碑,就是由這種隸書寫成的。

漢字是建立在象形的基礎上,通過漢字的構建可以指導文字背後所代表的自然現象、事物聯繫。以象形文字的變化,可以指導社會發展、萬事萬物交替的演變。認識漢字就相當於建立了一種深厚的文化認知共通性。



在西方,公元前1500年左右,腓尼基人在楔形字基礎上將原來的幾十個簡單的象形字字母化形成文字。現在的字母文字,幾乎都可追溯到腓尼基字母,如希伯來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臘字母、拉丁字母等。歐洲各國的拼音字母差不多都來源於腓尼基字母。

隨著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的商業網絡,他們這種便於記憶與理解的簡化字母文字逐漸擴散。公元前800年,希臘城邦開始強盛,並在對西亞的戰爭往來中奪取了腓尼基人的海上殖民和市場,同時也充分吸收了腓尼基人的文化,即他們的字母。

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統一了整個巴爾幹半島後,將古希臘文化隨同古希臘文一併進行了推廣,璀璨的古希臘文明向著羅馬和地中海沿岸傳播。

公元前146年,古希臘開始沒落。隨之而來的是義大利羅馬快速發展。羅馬人在同希臘的交流中(其實更多的是戰爭),引進希臘字母,略微改變生成了拉丁字母。

羅馬在對外征戰,特別是對西歐進行征戰的過程中,又進一步擴散拉丁字母。西歐各國在羅馬人到來之前是一片荒蠻之地,幾乎沒有自己的文字。被羅馬人征服後,便將拉丁字母便於拼讀的特點結合本地發音略作改變,形成本地的語言。

而腓尼基文字母為基礎的各語系,本身就是在其他文化積累的符號技術上做的簡化,並將該種符號以字母形式表示。就會脫離最初字符所代表的自然現象、事務聯繫等基礎,從而失去了共同的文化認識。

在字母的傳播中,每一次傳播都夾帶著本地的語言特性進行了略微變動,而這種變動一方面是拼寫上、一方面是發音上。周而復始的擴散,語言更多的是一種發音和拼寫的純粹符號。基於底層的自我文化和引入的文化都無法形成一個融合的過程。

  • 神明的信仰

秦國雖然秦二世而亡,但幸運的是,繼承者是強大的漢王朝,王朝的傳承繼續。

漢初,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在思想上,主張清靜無為和刑名之學的黃老學說受到重視。

武帝即位時,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上述政治需要,更與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相牴觸;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與武帝時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於是,在思想領域,儒家終於取代了道家的統治地位。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漢武帝時開始推行。《董仲舒傳》中記載了董仲舒提議的原話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紀贊》中,記載了漢武帝的做法是「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該思想已非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摻雜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兼容」與「發展」特性,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新思想。

它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神化了專制王權,因而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推崇,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而且至今還深深地影響著我們。



羅馬的思想基礎和中國有極大的不同。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一向要求為統治階級服務,但是在羅馬帝國,在君士坦丁大帝之後,神權逐漸取得了與君權能夠平起平坐的地位。神權政治的色彩愈來愈濃,但在向心的凝聚力上,遠不如中國傳統的聖王一來的有效。

後在東西羅馬帝國分立的時候,羅馬主教依仗西羅馬帝國的庇護始終與君士坦丁大牧首虛與委蛇。而在蠻族大規模入侵,西羅馬帝國滅亡法蘭克人崛起之後,羅馬天主教竟然搖身一變成為了西歐的文明核心,並且在日後後來者居上,最終笑到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 民族的向心力

漢朝至漢武帝時期,攻伐四方,大漢天朝無敵於東方,整個民族的凝聚力和榮譽感到了頂點,漢族的名稱也因此而來。

漢朝之後的歷代王朝也在漫漫長河中為這種民族認同感,源源不斷地作出貢獻。輝煌的大唐盛世、繁榮的兩宋經濟、「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剛明,即使常為人詬病的兩晉南北朝,也是在國家大分裂的同時進行民族大融合。

而比較有意思的是,往往遊牧民族控制中原政權的時代,更是中華文明同化和吸收能力最強的時候。

歷史上諸多彪炳一方的民族文化,都在與中華文明的不斷交鋒中融合,諸多赫赫威名的強悍民族如犬戎、匈奴、鮮卑、契丹等等,均悄悄地與中華民族融為一體。



而羅馬帝國,其廣大的疆域融合了數以百計的民族和眾多文明系統,在征服的過程中,依靠武力的強悍和對本地文明有所保留的接納使得帝國能夠快速高效地擴張版圖。

但是,由於羅馬特有的自治體制,各地區既有的文化傳統、宗教信仰和思想體系等皆得以保留,一旦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強有力的壓迫失效,便立刻可以成長為地區分離的基礎。

  • 文化的包容性

中國豐富而有深度的傳統文化,歷經5000多年的綿延和發展,已經在每個人身上留下印記,綜合之前所述因素,中華文明的強包容性就自然形成了。

在政權疊替方面,中國古代王朝的覆滅往往是由於內部矛盾激化,導致中央權力和權威的喪失。有所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固有的文化傳統沒有喪失,文明的特徵不曾滅絕,已有的歷史、知識體系和思想體系都能夠得以傳承。

即便是在因強大外敵入侵而導致的王朝更迭時期,由於中華民族特有的堅韌不拔與不懼犧牲,外來者最終都會選擇與本地文明相妥協以求穩固自身統治。

曾經有多次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王朝,拓跋鮮卑的北魏王朝、契丹的遼國、女真的金與後金(清)、蒙古的大元,最終都以華夏正統居之,可謂「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

尤其在宗教信仰方面,中國曾經有兩次比較大的文明融合。要是針對別的文明,很有可能就是侵蝕了。

一次是佛教的傳入

始於東漢,「中國人虛心接受,抑且發揚光大,使流布中國之佛教哲理繼續精深化,而有青出於藍之譽」,經歷600多年,到初唐盛時,印度佛教哲理完全中國化,消融和會與中國傳統文化之內,體現了「中國人驚人的虛心了解與深細調和之偉大能力」。

還有一次是回教的傳入

大唐盛世時,回教文明蓬勃光昌,「中國人以其發皇榮盛之大氣度」與阿拉伯波斯回教新文明接觸,大量波斯商人來到大唐,「物質食貨之相交易,精神學術之相濡染」,前後約600年,中華文化包藏了阿拉伯回教文化,展現「中國人之勇敢寬容與宏深消納之偉大能力」,至今,回族是56民族的一支。



羅馬帝國除了羅馬人,還有迦太基人、埃及人、猶太人、敘利亞人、小亞細亞人、希臘人、高盧人、凱爾特人、日耳曼各分支,相當雜。而羅馬人的文明和人數在整個帝國中並不占優勢,只是當時的拳頭夠硬,軍事指揮藝術高超。

因此,哪怕是征服了歐洲大陸,但是羅馬文化進入不了各個種族。他們的字母文字很容易被剽竊與改用,從而形成當地的強文化。羅馬人也不會認同當地的文化,最終各個地方無法建立共同的文化認識,無法形成大一統的思想。

另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是,工業革命之前,冷兵器時代,古歐洲的局勢往往是野蠻文明打破先進文明。舊文明的破碎比較徹底,新文明的進化也比較迅速。

  • 談完了文化再看地理

華夏古代最核心的區域是黃河-長江流域,這塊區域面積大,土地肥沃,地形連接完整,沒有什麼很大的山脈或者海灣阻隔,最大的阻隔也就是黃河、長江本身了,但這種影響也是很有限的。

這塊地方也是古代東亞地區最宜居的地方,是農耕區,土地肥沃,糧食充足,人口稠密,這意味著什麼?古語云:帝王之資!

所以歷朝歷代,各方勢力想要統一天下,核心戰略就是控制中原,進而以此為根基,攻伐天下。一旦中原地區統一,對周圍勢力就會形成壓倒性的優勢,一統天下就是時間問題,打得起消耗戰。

因此,中原王朝強盛穩定時期,都能做到北控蒙古高原,南至瓊州,西通西域,東掌遼東朝鮮半島,這一般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統一天下了。


再看古羅馬的地理位置,疆域遍布歐亞非三大洲,島嶼、半島密布,帝國腹地到處都是海洋,地中海、愛琴海、黑海、紅海。給人的感覺總是有點零零散散、支離破碎的。

按道理說歐洲大陸是有機會和中國一樣完成統一的,但阿爾卑斯山脈橫在正中間,將羅馬帝國的核心亞平寧半島孤立出來。大西洋又將不列顛群島與歐洲大陸分割開,剩下其他地方被拉成一個很長的長方形。

依據古時代的科技文化水平,這麼長的戰線對統一是非常不利的,步步為營的成本太高。這種地理環境導致了古羅馬地區很容易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稍微有點野心的勢力都能裂土封王。

其實古羅馬地區也是古代西方世界最宜居地方,也是一塊寶地,只不過羅馬的寶藏分散在各個地方,小塊肥沃的地方很多,大家都有生存的根基,也沒有什麼區域有很大的壓倒性優勢,所以很難匯聚到一起。

所以羅馬和歐洲的統一是一件低機率事件,難度很大。而華夏大地的寶藏就匯聚在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只要找到傳國玉璽就能成為天下共主。相對而言,中國的統一就是一件高機率事情,雖然也有難度,但比古羅馬容易很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