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為什麼如此偏愛洋蔥?

文匯網 發佈 2020-01-02T20:58:19+00:00

可以說,在社會等級分明的印度,洋蔥是真正打破階級限制的食物,上至達官巨賈,下至平民百姓,無論在五星級飯店還是貧民窟,有飲食就有洋蔥,印度人對洋蔥的愛實在是融進了血液里。

2019年11月29日,在加爾各答,一名賣洋蔥的商販等候顧客。印度中央統計局2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印度第三季度經濟增速從上個季度的5%降至4.5%,為6年多來最低水平。新華社/法新

在「洋蔥危機」席捲印度之時,有這樣一則顯得不合時宜的小新聞:去年11月,位於印度西南部的卡納塔克邦的政府官員宣布,一個名叫阿卡亞·帕特拉基金會(AkshayaPatra)的非政府組織得到了「洋蔥豁免」。

阿卡亞·帕特拉基金會是一個向印度中小學生提供午餐的非營利性機構,總部位於班加羅爾,成立於2000年。該組織長期致力於以向公共學校學生提供免費午餐的方式消除校園飢餓。同時也是一個帶有較強宗教色彩的組織,該組織拒絕在提供的食品中使用洋蔥和大蒜。為此,卡納塔克邦政府曾認定其提供的食品不符合規範,雙方鬧得很不愉快。無奈AkshayaPatra家大業大,沒有它的參與,政府也找不到替代機構來為這麼多孩子提供午餐,只得退一步海闊天空,允許其有「不使用洋蔥的自由」。

洋蔥在印度古已有之,古印度最重要的醫學經典之一、約誕生於公元2世紀的《遮羅迦本集》記載了近千種植物對人體的作用,其中就認為洋蔥有強健心臟、助消化、利尿等作用。但在漫長的歷史裡,無論是婆羅門教、佛教還是後來占統治地位的印度教,都認為洋蔥等具有辛氣的食物是不潔的。按照嚴格的阿育吠陀養生理論,辛氣食物對潛心苦行、冥想、追求極致純凈的修行者而言,應該竭力避開。這也是AkshayaPatra等偏激的宗教團體拒絕使用洋蔥的原因。

洋蔥走入印度千家萬戶,其實是莫臥兒王朝帶來的結果。莫臥兒的開國皇帝巴卑爾是中亞遊牧民族察合台突厥人的後裔。攻占印度後,王朝的諸位帝王便將中亞和波斯的飲食特色帶入了印度,不光是洋蔥,在飲食中大量使用香料、移植中亞和波斯的水果、在甜點中使用乾果等等,都在莫臥兒時代發揚光大,使得今天印度尤其是印度西北部的飲食,打上了深刻的中亞和波斯烙印。

洋蔥的流行絕非偶然,印度大部分地區終年炎熱,洋蔥能增味提神、刺激胃口,尤其印度教徒中有大量素食者,加入洋蔥調味會很好改善素食的口感。對衛生條件不好的地方的人來說,生吃洋蔥還能殺菌,促進腸胃健康。無怪乎洋蔥很快攻陷印度人的餐桌,如今的印餐,很難發現一道沒有洋蔥的菜。

2019年11月29日,在印度班加羅爾,一名女子拎著洋蔥走在路上。新華社/歐新

在印餐館,通常首先上來一道蔬菜沙拉,由於印度天氣炎熱,綠葉菜極易腐壞,普通餐廳通常是用小蘿蔔、黃瓜、生洋蔥圈等做沙拉,蘸著酸奶即可食用。印度的洋蔥以紅、黃兩種較為常見,跟國內相比辛味沒有那麼強烈,口感更偏甜一些,生吃起來味道不錯。

接下來是正餐:各式各樣的咖喱糊糊,無論是烹調羊肉、雞肉、魚蝦等葷菜,還是奶豆腐、菜豆、菜花等素食,大廚都會使用名叫馬薩拉(Masala)的混合香料。馬薩拉的配比千變萬化,據說,每一道印餐使用的馬薩拉都包含十種以上香料,但其中洋蔥是絕對不可或缺的一味,它既帶來刺激津涎的辛氣,又在香料的互相碰撞中增加一絲回甘。就著熱乎乎的印式烤饢,蘸上滋味搖曳的糊糊,是印餐中最美味的精華所在。

想嘗試一下印度米飯,也會與洋蔥不期而遇。印度米飯比亞尼(Biryani)顆粒細長,即使煮熟了也不似中國稻米軟糯溫香,而是頗有嚼頭,因此印度人通常將其和蔬菜或肉類混合在一起燜製成香飯。當然,無論是「羊肉香飯」「雞肉香飯」還是「奶豆腐香飯」中,洋蔥都是當仁不讓的配角。

如果要點一道旁遮普邦風味的烤肉(Kebab),那更是無洋蔥則寸步難行。旁遮普邦位於印度西北部,與巴基斯坦毗鄰,受中亞和波斯飲食習慣影響更深。烤肉端上桌,餐盤裡一般都會放一些生洋蔥圈,甚至有的烤串乾脆就是肉和洋蔥串在一起,洋蔥中和了肉的腥膻,天生就是烤肉的絕佳伴侶。

街頭美食也少不了洋蔥的身影。最典型的是香炸洋蔥。將洋蔥切斷後,加入紅辣椒粉、薑黃粉、薄荷醬等調味料,再裹上鷹嘴豆粉油炸而成;印式炸餃中,餃子裡包裹的餡料是土豆加洋蔥;而水薄餅則是在中空的油炸薄餅中加入土豆、洋蔥、鷹嘴豆和調味的湯汁……即使是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也會蜷縮在牆角,用卷餅夾著生洋蔥果腹。

可以說,在社會等級分明的印度,洋蔥是真正打破階級限制的食物,上至達官巨賈,下至平民百姓,無論在五星級飯店還是貧民窟,有飲食就有洋蔥,印度人對洋蔥的愛實在是融進了血液里。當地的一個問答網站曾有人問「為什麼印度人如此愛洋蔥?」一個印度小哥答道:「如果你是印度人——你幹嗎還會提這個問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