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的遺言說了什麼,讓曹操看了慟哭涕下?曹操又為什麼而哭

史有蹊蹺 發佈 2020-01-02T21:12:10+00:00

率軍攻破齊國,拜為內史,深得秦始皇寵信。而他同時發布的《讓縣自明本志令》,正是為了堵住天下悠悠之口,並藉此機會表明自己忠義之心,事實上,如果沒有曹操,天下確實已經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蒙恬出身名將世家,自幼胸懷大志。率軍攻破齊國,拜為內史 ,深得秦始皇寵信。秦統一六國後,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之地,威震匈奴,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監修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國內交通閉塞的困境,大大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曾改良毛筆,又被稱為「筆祖」。


蒙氏一族深受秦國歷代君主的信任和器重,從秦昭王時代開始,蒙氏家族成為著名的武將世家。秦始皇去世後,中車令趙高、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公子扶蘇過於仁義,倘若能夠聽從蒙恬的建議發兵咸陽,那麼中國的歷史或許就要改寫了。

接到詔書後。扶蘇最終選擇自殺,蒙恬雖再三為自己申辯,卻連胡亥都沒見到。加上扶蘇已經自殺,為此他也誓死追隨。他本來可以起兵反抗趙高一伙人,但是不想留下犯上作亂的惡名,最終,他選擇了服毒自盡。

蒙恬死後,三軍將士們痛不欲生,他們將其屍體運到今陝西榆林的綏德,以手為鏟,以衣為車,掬土以葬,形成了一個小山丘般大小的巨大墓冢,與扶蘇墓遙遙相望。這兩個攜手奮戰了半輩子的好兄弟,死後也變成了鄰居,從此春雨霏霏,冬雪霜霜,生死相對,直到永恆。

蒙恬對使者說:「自我祖父以及子孫,為秦立功,已積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今我蒙氏,世代盡忠,決無二心,天日可昭,而事卒如此,想必由孽臣謀亂,蔽惑主聰。昔夏桀殺關龍逢,商紂殺王子比干,信讒拒諫,終致滅亡。臣故曰,過可振而諫可覺也。凡臣之言,非欲免咎,實欲慕死諫遺風,為陛下補闕,如此死而無憾。敢請大夫復命。」


蒙恬的意思很清楚了,他為什麼明明有實力造反卻沒有造反,就是為了不辜負蒙氏先祖的諄諄教誨,不辜負始皇帝對他的無比信任。從前他希望見始皇帝一面辨明冤屈,現在他不想了,他只願對秦二世進諫之後再死。就像周成王的那個故事一樣,天子也會犯錯,但只要知錯改過,那就還是個好孩子,帝國就會與周朝一樣繁榮昌盛下去。如果他與扶蘇的死能換來帝國的長治久安,那麼一切都是值得的。

蒙恬接了詔書後,自盡之時又想到,我無罪而死,天下皆知,倘有不軌之人借為我復仇之名,登高一呼而報秦氏,那麼我豈不是平白添了大大的罪過。於是他沉思良久,對使者說道:「恬罪固當死矣。前起臨洮以至遼東,穿鑿萬餘里,難保不掘斷地脈。此乃恬之罪也,非陛下所致。大夫可以此言遍傳天下。」


蒙恬臨死之際,還在為秦朝的江山社稷考慮,忠肝義膽,可見一斑。蒙恬生前造就筆千枝,難以書寫自己一片忠心。他死後,這位帝國的開拓者和守衛者也永遠被後人所銘記!而三國時期的亂世奸雄曹操每每提及蒙恬的事跡更是為之慟哭不已。

「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後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

蒙恬寧願含冤受死也不肯背叛秦國,樂毅為燕國打下七十二齊國城池,後遭到陷害,幾乎被殺而逃到了趙國,趙王希望樂毅能夠去攻打燕國,因為燕昭王時代對待樂毅十分恩寵,所以樂毅拒絕了趙王,不願背叛燕國。


所以不難看出曹操是在哭樂毅和蒙恬的忠義,但曹操的哭實際上也充滿對自己前途的無奈,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位極人臣,還打破漢室的規定加封自己為「魏王」。這種哭既蘊含了對樂毅、蒙恬的同情,也是對自己前途的無奈。因為他比樂毅和蒙恬都有實力,而且輕而易舉的就能取代漢獻帝。

但曹操的哭無疑更為複雜,作為亂世之奸雄,他哭過典韋,哭過郭嘉,卻沒有見他哭曹昂,曹安民,如同他哭蒙恬一樣,都是鱷魚的眼淚,政治需要罷了。曹操打著漢室正統的旗幟,招攬了眾多的英雄豪傑,同樣也帶來了極多的負面效果。除了最早跟隨他創業的一些元老,後續加入的清流以及世家大族大多以忠於漢室自居,他們一邊領著曹老闆發的糧餉,一邊享受著曹老闆安排的體面工作,一邊跟曹老闆唱反調,敗壞曹老闆的名聲,還多次有組織的反叛曹老闆。


因此,曹老闆不管是顧慮還是害怕,但內心保持保持有一絲「忠義」,儘管說他並不是一個完全忠誠於漢室的臣子,在曹操的心中對於「忠義」還是存有一絲敬畏的,這或許是他的內心的底線。所以他無法邁出那這一步,他哭樂毅,哭蒙恬同樣是在哭自己複雜的處境。他哭蒙恬的高明之處在於,他藉此向世人展示他忠義的形象。

夏侯惇曾經勸曹操說:

「天下咸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自古以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餘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

江山還未一統,劉備和孫權等軍閥天天都在同他唱反調,年年都在與他興兵戈。即使在曹魏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就連他倚重多年的荀彧,也因他的僭越之舉而反對他。反對者此起彼伏,何談天下歸心。因此他只能有一絲落寞的回答說:「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而他同時發布的《讓縣自明本志令》,正是為了堵住天下悠悠之口,並藉此機會表明自己忠義之心,事實上,如果沒有曹操,天下確實已經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哭蒙恬,發布《讓縣自明本志令》也是他對現實無奈的妥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