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補土 | 雞身上的這種「金子」吃過嗎!小兒遺尿也能用--雞內金

廣東省中醫院 發佈 2020-01-02T21:44:25+00:00

醫學指導: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廣東省中醫院嶺南補土學術流派學術帶頭人盧傳堅 教授雞是中華文化中的「五畜」之一,人們認為它具有一定的補益之性,產婦月子期間常常會煲香噴噴的雞湯飲用。

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療養。自然的產物是最適合脾胃的「補品」,草木蟲魚,瓜果菜蔬,無分貴賤,皆可成為有益於脾胃的「本草」。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活學活用,當自己的「調養師」。

醫學指導: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廣東省中醫院嶺南補土學術流派學術帶頭人 盧傳堅 教授

雞是中華文化中的「五畜」之一,人們認為它具有一定的補益之性,產婦月子期間常常會煲香噴噴的雞湯飲用。因此在農耕時代,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養幾隻雞,它是非常重要的家禽。

以往古人關於吃雞其實是有很多講究的,形成了頗具中華特色的「雞文化」。以雞的顏色來說,一般可分為丹(紅)、白、烏、黃等數種。古時民間取雞冠血辟邪,必選丹雄雞或是白雄雞,取其色紅似火、潔白無瑕,有正大光明之意。給傷者或產婦補血時,老百姓則喜歡選用烏雞煲湯,名醫朱丹溪曾經解釋道:「雞屬土,有金與木火,則所稟者,惟少水耳。今得毛色之烏,是五行具全,不致偏勝。用之治病,寧不為優」。意思是說,雞本來是偏於「陽」性的動物,而黑色是代表陰柔的顏色,因此烏雞可謂陰陽俱全,適合用於補益陰血。然而除了雞肉本身,雞的身上還有一味「金子般」的藥材,這是一種健脾運脾的好藥,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雞內金」。

細解本草

《本草述鉤元》中說雞內金「性味甘平」,主治「泄痢、小便頻遺、小便淋瀝、止泄精及尿血、治反胃消癉、女子崩帶」。雞內金其實是「雞肫」的內壁,雞這類動物因為沒有牙齒,因此食物要先通過一個砂囊,這裡面儲存了一些細小的砂石,而且砂囊表面也很堅硬,有助於代替牙齒碾磨食物。古人觀察到雞沒有利齒,但是吃了帶殼的穀物仍然消化得很好,認為雞的「脾胃」便如同鋒利的金屬一樣可以打磨食物,故把取下的砂囊內皮稱為「雞內金」。因為雞內金有助於「消化」堅硬的食物,古人便認為它有健運脾胃而消積滯的作用。

本草功效

雞內金早期主要用於消食化積,後來人們發現,這味藥對於小兒遺尿也有不錯的效果。一般來說,小兒遺尿與其「腎氣未充」有關,「腎主二便」,而小兒的腎氣尚未發育充盈,因此對尿液排出的調控會弱一些,這是生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但如果到了5歲以上,仍然每周出現2次以上遺尿,持續時間至少三個月,這就要考慮進行治療了。

古代兒科名醫錢乙提出小孩子的生理特點為「脾常不足,肝常有餘,腎常虛」。「肝常有餘」指的是小孩子的生長發育旺盛,比起成人來說特別愛鬧愛動,這是「肝氣盛」的表現;「脾常不足」指的是小朋友的脾胃嬌嫩,因此小孩子吃錯東西容易出腸胃問題;「腎常虛」指的是小朋友沒有發育完全,還是一棵嬌嫩的「幼苗」,「底氣」還沒有成人那麼足。因此,小孩子的「虛」常常表現在脾腎方面,遺尿也常常與此有關。

一般來說,脾腎虛的小朋友遺尿的特點是尿液顏色偏淺偏白,常常在白天玩耍疲倦過度或是著涼的情況下加重,平時精力不是很旺盛,胃口也不好,臉色偏黃偏白而缺乏紅潤。而雞內金作為雞的「脾胃」,有健脾的作用。它的功效和豬肚有些類似,動物的胃都堅韌而又緻密,能夠很好地「盛放」好食物,一滴精華都不會漏出,因此古人認為它們有「收攝」的作用。雞內金既能補脾,又有助於腎氣的「收攝」,因此適合用於治療脾腎虛導致的小兒遺尿。

活用本草

下面介紹幾道簡單的膳食,不便製備膳食的,也可用雞內金3-5g,煮熟後磨粉,調紅糖水後服用,每日2次,適用於上文提及有脾腎虛表現的小朋友。

養生雞肉粥

材料:雞內金5g、雞肉30g、大米50-100g、生薑適量、蔥一根、醬油和油適量、精鹽少許。

做法:雞內金搗為碎末或粉,大米洗凈,放入鍋中,煮開後加入雞內金,轉為小火熬粥。雞肉切塊後先用醬油醃過,生薑切末、蔥切小段,熱鍋放油,先將雞肉加蔥姜炒過,然後取雞肉放入粥中,小火熬10分鐘即可。這道菜有溫中健脾止遺尿的功效,如是易上火體質的小朋友可另用烏雞代替普通雞肉,或不放雞肉,直接用雞內金熬粥,或用雞內金粉沖水服用也是最方便的方法。

點擊「閱讀原文

專家介紹

盧 傳 堅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醫大師禤國維教授弟子,全國首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國家中醫藥領軍人才「岐黃學者」,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國家級人才培養對象,廣東省中醫院嶺南補土學術流派學術帶頭人,銀屑病臨床與基礎研究創新團隊負責人。現任廣東省中醫院、廣東省中醫藥科學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副院長。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免疫學分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藥免疫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銀屑病專委會委員,廣東省醫學會皮膚性病分會銀屑病學組副組長,廣東省中醫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標準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標準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組織生物樣本庫分會中醫藥學組組長等職務。

主持並完成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多項;主編出版專著20部(英文專著6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SCI收錄60多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和軟體著作權共9項,國家中藥新藥臨床批件1項,中藥新藥研發成功轉讓2項,獲省部級教學、科研成果獎共12項。曾榮獲「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首屆傑出女中醫師"、「中國女醫師協會五洲女子科技獎」、「南粵巾幗創新十傑」、「廣東省三八紅旗手標兵」等稱號。

供稿:廣東省中醫院嶺南補土流派

編輯:盧悅明 責編:宋莉萍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