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推遲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步伐20年,什麼原因連白起都無法挽回?

愛旺森 發佈 2020-01-02T23:00:56+00:00

公元前二百六十年到公元前二百五十七年,秦國和趙國之間展開了兩次大戰。第一次是長平之戰,趙國和韓國兩國的聯軍被秦軍擊潰後,秦軍窮追不捨,一共殲滅了四十五萬趙軍。

公元前二百六十年到公元前二百五十七年,秦國和趙國之間展開了兩次大戰。第一次是長平之戰,趙國和韓國兩國的聯軍被秦軍擊潰後,秦軍窮追不捨,一共殲滅了四十五萬趙軍。第二次是邯鄲之戰,此戰一直處於膠著狀態,前前後後一共持續了一年零五個月。


最終,趙國、魏國和楚國三國的聯軍堅持到了最後,不僅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秦國,還收復了大片的失地。後世之人在論及這兩次戰鬥時,總是將長平之戰看的很重,而將邯鄲之戰忽略了。其實,邯鄲之戰對各國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很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如:魏無忌、白起、范雎等,都與此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公元前二百六十年,秦國大將白起向親昭襄王要兵要糧,想攜長平之戰的勝利之威,一舉蕩平趙國。但是,秦國的宰相范雎中了趙國的離間計。他見白起越戰越勇,害怕自己的地位會受到威脅,於是,他向秦昭襄王進言,想要制止白起的進攻。秦昭襄王一直對宰相言聽計從,他立即向白起下令,明他速速回國。白起撤走了,可是,秦國其餘的將士仍在攻趙。

在長平之戰中元氣大傷的趙國,面對秦國的步步緊逼毫無對策,趙國的上黨地區(今山西省的東南部)和太原地區(今山西省的西北部)很快便陷落了。秦軍愈戰愈勇,甚至,占據了趙國的武安(今河北武安縣)。邯鄲是趙國的首都,萬萬不能有失。而武安距邯鄲只有六十多里,可以說,秦國旦夕之間便可兵臨趙國城下。


但是,趙國畢竟立國多年,是一個擁有著深厚底蘊的古國。雖然被秦國打的抬不起頭來,可是,它也一直在奮力抵抗。秦國在占據了武漢後,已很難再前進一步。而且,秦國百姓已經很難負擔起秦軍的巨大開銷。秦昭襄王一方面擔心激起民變,一方面擔心楚國和魏國等國將會出兵援救趙國。斟酌再三之後,秦昭襄王決定同趙國議和。

沒有一舉將趙國蕩平,秦昭襄王感到非常遺憾。於是,他在和談中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甚至,要求趙王必須來秦都咸陽。趙國群臣聞之,一個個嚇得說不出話來。此情此景,都與四十年前的楚懷王十分相似。當年,楚懷王接受秦昭襄王的邀請來到秦國。不料,秦國背信棄義,竟然將楚懷王囚禁。此事一出,各國都認為秦國之言斷不可信。

但是,趙王明白趙國如今危在旦夕,除了入秦談判之外別無他法。趙王視死如歸,親自前往秦國談判。最終,趙王和秦昭襄王達成合約,決定割讓趙國的五縣之地給秦國,以換取秦國的罷兵。趙王回國後,群臣們聽到各地的消息後一片譁然,以趙國大臣虞卿為首的反秦派更是堅決反對這一做法。

虞卿認為:占據上風的秦國之所以要議和,正是因為它已經無力再戰了。秦國已露疲態,此時如將土地送給齊、魏等國,然後和它們一起攻打秦國,定能收復大片失地。而且,就算是將土地給秦國,也難保秦國明年不會再次侵略。虞卿的話有理有據,一下子便將趙王點醒了。深思熟慮後,趙王決定撕毀合約,堅持與秦國斗到底。

趙王認為,胡服騎射之後,趙國的軍事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此時雖然危機四伏,但誓死血戰,未必就沒有生還的機會。自此,趙王宵衣旰食,勤於政務。對內,趙王操練兵馬,加固城池。對外,趙王與燕、魏聯姻,和齊、楚建立同盟,以求護佑。為了進一步獲取他國的支持,趙國將靈丘(今山東省滕州)送給了楚國的宰相,建立了趙、楚聯盟。


秦昭襄王見趙國拒不割地,勃然大怒。他下令讓秦軍進軍,兵鋒直指邯鄲。

秦軍已經疲憊不堪,若要他們攻破邯鄲,則必須要有一名經驗老到的主帥坐鎮。想來想去,秦昭襄王決定派白起前去。恰巧當時白起有病在身,而且,老將白起已經六十多歲了。思前想後,秦昭襄王並未勉強白起,而是決定讓王陵擔任主將。王陵率軍向邯鄲發起猛攻,但在趙國將士的拚死抵抗下,秦軍勝少敗多,僅剩下的一點精兵也被趙軍給打沒了。

無奈之下,王陵只好向秦王要兵。援軍到達後,王陵硬著頭皮再次發動進攻。這次,他將手中的兵力都用上了,想要一舉攻破邯鄲。不過,王陵還是低估了趙國。攻城之戰,向來是攻擊一方占劣勢。何況,邯鄲乃趙國命門,牆高溝深,不是用蠻力就可以征服的。攻城戰持續了很久,秦軍在損失了數萬的兵士後,仍未攻下邯鄲。

看到攻城之戰進入膠著狀態,秦昭襄王也是騎虎難下。此時如果罷兵,就給了趙國喘息的機會。之後如果再想攻破邯鄲,則更加困難。

兩相權衡之後,秦王決定再請白起出山。白起身上的病已經好了很多,但是他身經百戰,這次戰鬥的難度,他心知肚明。在白起看來,秦軍遠離家鄉來攻打他國的國都,本就很難取勝。而且,如果趙國說動其他國家攻打秦國後方的話,秦國必定失敗。看到白起並不想出征,秦昭襄王派丞相范雎前去勸說。

令秦王沒有料到的是,范雎不僅沒有說動白起,反而起了反作用。當年,秦軍士氣正旺之時,白起曾想一鼓作氣攻下邯鄲。可就因為范雎的讒言,秦王將白起罷斥。君命不可違,無奈之下,白氣只好含恨而返。如今情況危急,秦王竟然又派自己來收拾殘局。而且,派來的人正是當時誹謗自己的范雎。


白起越想越生氣,於是,想盡了一切辦法去推辭,最後乾脆稱病不出,表示不想趟這渾水。

秦昭襄王正為邯鄲之戰忙的焦頭爛額,聽說白起不願意出戰,頓時惱羞成怒。他直接說道:「沒有白起,難道秦國就不能滅了趙國嗎?」震怒之下,秦昭襄王命王齕接替王陵,令他速速出兵滅趙。王齕將邯鄲圍得水泄不通,可用盡全力攻城仍然無法成功。秦軍死傷慘重,邯鄲城仍然巍然不動。而且,趙國時不時地偷襲秦軍的糧草,令秦軍苦不堪言。

與此同時,其他國家在對待邯鄲之戰的態度上,也開始左右搖擺起來。秦國與趙國開戰的前期,齊國和魏國都表示支持。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魏國開始站在了趙國這一邊。

當時,魏國的君王是魏安僖王,也就是信陵君的哥哥。魏安僖登基的時候正值風華正茂之年,當時的他躊躇滿志,勢要壓秦國一頭。因此,他派人四處聯絡各國,最後甚至和趙國、魏國一起集結了十五萬大軍一起攻打秦國。當時,魏安僖王和秦軍在華陽(今河南新鄭)展開激戰。但是,經驗尚淺的魏安僖王低估了秦軍的實力,被秦軍打的潰不成軍。

自此之後,魏安僖王行事越來越穩重,再不敢有冒險之舉。這樣做,雖然穩定了魏國的局勢,可也讓趙王自己變得謹小慎微,畏手畏腳起來。秦國同趙國開戰的前期,魏安僖王抱著隔山觀虎鬥的心態,也樂得從中漁利。可是,看到秦國圍攻邯鄲,決心滅趙後,魏安僖王也不禁膽寒,生怕自己遭遇唇亡齒寒之禍。於是,他派遣大將晉鄙率軍十萬,前去援救趙國。

秦昭襄王看到趙國想要橫插一手,勃然大怒。他威脅魏安僖王道:「秦軍馬上便可以攻下邯鄲,誰敢救援趙國,我先發兵攻打他。」看到燕國和韓國都按兵不動,一向保守的魏安僖王也不禁猶豫起來。於是,他令魏軍停止前進,靜觀局勢。不料,信陵君迫不及待地想要援救趙國。他不顧哥哥的命令,派人偷走了兵符,強行派兵救趙。


與此同時,趙國也說動了楚考烈王出兵。楚、魏、趙三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看到聯軍的勢力不斷擴大,信陵君的信心越來越足。他看準時機,主動向秦軍發動進攻。秦軍早已疲憊不堪,面對三國的聯軍更是無力應對,只好在死傷慘重中艱難撤退。白起看到局勢發展成這樣,無奈地嘆息道:「秦王不聽我的話,看看現在成了什麼樣子!」

白起自知無力回天,於是,說自己的病情越來越重,堅決不出。秦昭襄王感覺自己的威望受到了挑戰,於是,將白起貶為小卒,並將他派往陰秘(今甘肅靈台)。白起為秦國出生入死,一直忠心耿耿。如今看到秦王竟然如此對待自己,頓感悲涼。他以老將的身份,以自己的病重為由,拒不前往陰秘。

秦昭襄王為了安定人心,也不好強行讓白起離去。於是,他同意讓白起留在咸陽養病,以表示自己對老將的敬重。秦軍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憑藉自己強大的實力,尚能且戰且退。王齕收拾殘卒後,鼓舞士氣,再次與聯軍展開大戰。聯軍雖然聲勢浩大,可是,面對堅持抵抗的秦軍,一時也沒有好的辦法。此戰持續了三四個月,仍未分出勝負。

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二百五十七年),王齕率領大軍前去奪取汾城(今山西省襄汾縣)。汾城是秦軍糧草運輸中的重要地點,如果,汾城攻不下來,那麼,秦軍就很難進行長時間的作戰。這個道理,聯軍同樣明白。在兩方的作戰中,汾城都被當做主要目標。汾城幾經易手,最終還是被聯軍牢牢占據。自此,秦國已失去了繼續戰鬥的能力,只得撤兵。


這場秦趙大戰,最後以秦國的失敗收場。

秦昭襄王聽到王齕失敗的消息後,非但不僅沒有檢討自己的失誤,甚至,還將怒火發泄到了白起的身上。他再次催促白起,令他馬上離開咸陽,不得再以病推遲。白起看到堂堂一國之君居然如此行事,只得冷笑著前往陰秘。此時,宰相范雎再次在秦王面前說白起的壞話。秦王對白起一直不滿,聽了范雎的話後更加生氣,認為之所以失敗,都是因為白起不肯出戰。於是,他下旨令白起自盡。

可憐一代名將,沒有在沙場上馬革裹屍,最終,到是死在了自己人手裡。

此次失敗後,秦軍元氣大傷,短時間內再也無法展開大規模的作戰。從之後的歷史來看,這場戰爭推遲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步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