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龍漢螭藝術造型淵源(2)漢代螭虎龍的藝術原型

一夫之 發佈 2020-01-02T01:52:59+00:00

螭紋最早見於商周青銅器上,是和龍紋非常接近的一種題材,故又有「螭虎龍」之稱,尾部有拐子型和卷草型之別。

螭——戰漢最常見的瑞獸紋飾之一。

螭是上古神話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說文·虫部》釋:「螭,若龍而黃。」螭紋最早見於商周青銅器上,是和龍紋非常接近的一種題材,故又有「螭虎龍」之稱,尾部有拐子型和卷草型之別。到戰國之後,螭虎紋成為玉器中常見的異獸。龍身而獸首,形如虎或龍,但均無虎斑和龍體鱗紋。所以其名又稱為蟠螭、螭龍、螭虎、螭虎龍等,其實為同一神獸(圖1)。



戰漢蟠螭紋神獸的藝術原型是什麼?

台北故宮博物院製作的一檔專題片《漢代玉器製作》做了生動詳盡的剖析,是難得的學習教材。古玉文化的藝術造型很多處於實幻之間,虛虛實實,虛中有實、實中含虛。戰漢螭虎龍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螭虎龍是神話傳說的虛幻之物,但是其現實的動物原型,這個原型就是貓科動物類猛獸(圖2)。


戰漢螭虎龍的身體同樣是蜿蜒彎曲的蛇形(參見《古玉玩味(85):龍螭有別在一足扭轉穿雲呈靈動(1)》),而為什麼人們不會把這種蜿蜒彎曲的身形讀識為龍呢?因為當視覺在判斷經過簡化的動物剪影時,在某些角度形成的不明確的輪廓中,只要勾勒出明確的獸足,便能馬上就辨認出獸的身軀(圖3)。所以玉作匠人在簡化獸身時,獸足是無論如何都要描繪出的基本形體。漢代螭虎與戰國龍的身形都是蜿蜒彎曲,而兩者的區別就在於特別雕琢的獸足這個紋飾部件上了。


就如同本件威猛的帶翼神獸,儘管某些角度的剪影無從辨識,但因勾勒出了明確的獸足部分,即使身上有雙翅可資飛翔,仍然同樣一眼識別出螭虎龍的形象(圖4)。


而且四足對大腦的視覺識別程度,遠甚於蜿蜒的蛇形身體,一旦辨識出獸足,就會忽略蛇形身體的存在了(圖5)。



以這兩件外形相似但創作時代不同的玉龍為例加以說明。戰國玉龍,蜿蜒身形、曲線優美、動感十足。西漢玉龍,同樣具有蜿蜒的身形、動感十足;但當辨認出清晰分明的獸足時,蛇身立即變化成獸身,玉龍也必須旋轉成佇立的姿態(圖6)。




所以,獸足的描繪和勾勒,是漢代螭虎龍的動態效果所在。獸足的勾勒,完成了從戰國螭龍到漢代螭虎龍的形象、紋飾蛻變。

參考文獻:台北故宮博物院《漢代玉器製作》,圖片均為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