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印,篆刻時要遵循規範

趙國林 發佈 2020-01-02T02:03:22+00:00

雖然,類似前邊這兩種比較寫意模式的,可能不會太在意佛像本身的細節問題,但作為一個要刻制佛像印的印人,就應本於敬畏之心,對於佛教、佛像的一些基本知識還是要心裡有數,避免出現不合規範的錯誤。

現在,書法作品裡用佛像印的越來越多。一方面是佛像印本身昭示著廣為善緣禪凈空靈的人生態度和意境,同時由於印面的圖形化更容易和書法內容在形式上和諧。也有人指出,佛像印還是應當用在寫經、禪意詩句等內容的作品中,我覺得是這樣最好,但在一些其他內容的作品中,做為作者信仰或理想的一個顯示而應用也未嘗不可。

和實用佛像有所不同,佛像印更注重藝術表現力,所以現在印人以不同的風格面目來詮釋佛像。如下圖。

現在,刻佛像印的印人越來越多。雖然,類似前邊這兩種比較寫意模式的,可能不會太在意佛像本身的細節問題,但作為一個要刻制佛像印的印人,就應本於敬畏之心,對於佛教、佛像的一些基本知識還是要心裡有數,避免出現不合規範的錯誤。


首先,要了解佛像造型分類。

佛教造像按其在佛國視覺形象,不論漢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如來相:釋迦佛、旃檀佛像、燃燈佛、彌勒佛、阿彌陀佛、藥師佛、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盧舍那佛等。

菩薩相:觀音菩薩(含度母)、彌勒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八大菩薩、思維菩薩像(或彌勒、或釋迦太子)、菩薩形的阿彌陀佛(長壽佛)等。

天部諸神:四天王、梵天、帝釋、韋馱天、摩利支天等天部諸神。

憤怒神像:佛、菩薩所化現的各種憤怒像和其他各種憤怒形的諸神。

比丘相:羅漢、祖師、弟子、布袋和尚、地蔵菩薩等。

其他神怪:西蔵本地諸神。財神、羅睺星、墓葬主、各種吉祥動物等。

人間相:長壽老人、各種供養人、施主等。

就治印而言,有人分為七大類,覺得更適合印人。

1:佛像印:包括三界十方諸佛在內的的一切佛像印。實際我們現在說的佛像印除了上述佛的造像外,還包括菩薩、羅漢、護法、諸天神將在內的一切佛教造像。

2:菩薩印:創作題材廣泛而生動,多以女性為主。優美的身姿、莊重文靜的神態、飄逸的裙裾、繁縟配飾,給我們創作菩薩印提供了無數的可能。

3:羅漢印:在佛像印創作領域裡也不乏有以羅漢形象入印的,最著名的當是迦葉和阿難。

4:飛天印:她們是樂神與歌神,故多作奏樂和歌舞之姿,在造像中她們常被刻繪在佛的左右,楣龕表面或上部或頂部。

5:伎樂印:以樂伎和舞伎為主要表現形式。和飛天最大的區別就是「飛」的動態少了,「舞」的姿態多了。

6:供養人印:供養人即造像的施主,頭上無頭光。

7:佛傳和本生故事印:石窟造像或繪畫表現有故事情節的一般有佛本生故事和佛傳故事。

然後,要了解佛像造型基本要素。

佛教傳入中國後對佛教造像藝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呈現不同的特點。如北魏的「秀骨清像」、唐代的「雍容華貴」、宋代的「典雅秀美」等風格迥異的佛教造像,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無與倫比的創造力與融合力。就每個佛像的造型也有著一些基本的要素。

上圖,是以上述佛像印的要素圖解。不同造像中的背光、頭光、肉髻、螺發、白毫、化佛、項圈、臂釧、手印、蓮座、護法、浮屠等等不完全相同,需要印人在篆刻時謹慎對待,不可任意為之。比如刻佛,還是刻菩薩,就應該刻出對應的儀態、衣著;幾個佛並排端坐或站立,要遵循著天國階次,如刻三世佛就應是燃燈佛(過去)、釋迦佛(現在)、彌勒佛(未來),左右位置關係不可錯亂;不同的佛像手持器物、頭戴等不同,如藥師佛右手往往捻一藥丸,或左手托一小壺,觀世音菩薩手執凈瓶與楊枝。

如果想把這些都弄清楚並爛熟於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藝術風格為主的印人,也沒必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這些方面,但一些常識性知識還是要掌握,刻印時多翻閱相關的資料以提高準確性。


我的佛像印創作思路。

釋迦牟尼像。肉髻高聳,細密的螺發排列十分整齊。面容俊美青秀,細眉彎目,恬靜的面龐上浮現著慈悲與智慧的力量。此尊為成道相,比例得當,鑄造精良。其坐姿亦很講究,先把左腳腳心朝上壓在右大腿上,再把右腳如法壓在左大腿上,這種坐法名為「吉祥座」。比照這尊佛像,我做了如下的創作。

我的篆刻比較寫意的勾勒出佛像的體態形象,通過直線與弧線的呼應對比,把佛像有機地進行了印化,刻畫佛像的仁愛慈祥。印化後更適合作為書法作品引首章使用,同時遵循了佛像里應有的規範。


(文內資料則均出自出版發行書刊或網絡,版權歸原所有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