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調理糖尿病四大「要穴」

醫事 發佈 2020-01-15T05:24:18+00:00

《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脫,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中醫所說的「消渴」,就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糖尿病。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是症狀的概括,而後者是具體的病名。中醫根據不同的症狀把消渴分為上消、中消和下消。典型的症狀就是「三多一少」,即「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少」。其中口渴多飲的是上消,多飲多食的為中消,多飲多尿的為下消。上消屬肺,中消屬胃,下消屬腎。但是總的來說都是因為陰虛燥熱,陰虛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補陰是最根本的。

1、燥熱傷肺(上消)的剋星——胰俞、魚際、太溪

口渴多飲:雖然喝水很多,但是仍然覺得口乾舌燥,大便乾燥,小便量多。

中醫裡面講,「肺為水之上源」,是指肺是人體上面水的源頭, 而且肺有「通調水道」的功能,就是肺要調節、疏通好全身的水液代謝。《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脫,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如果肺陰不足了,而且有外來的燥邪入身,這樣就在人體內形成了惡性循環,自然肺通調水道的功能就失常了。當全身的水不能正常地分布到各個臟腑器官時,雖然喝的水多,但是吸收不了那麼多,所以人仍然會覺得口乾舌燥;同樣,大腸裡面的水分少了,所以大便會幹燥;喝的水沒有吸收只能排掉,所以小便多。

這個時候穴位我們要選胰俞、魚際、太溪。

胰俞是經外奇穴,它是治療消渴(糖尿病)的經驗效穴,和其他內臟的背俞穴作用一樣。現代醫學認為糖尿病是因為膜島素分泌不足,所以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用這個穴位都非常合理。這個穴位主要採用按揉和拔罐的方法剌激,以拔罐為最好。胰俞位於足太陽膀脫經的循行路線上面,在脊柱旁開四指的膀胱經第二條線上,肩胛骨下角下面約兩指的地方。

治療上消,重在滋養肺陰。每晚上9點左右,按揉雙側魚際3分鐘,在兩側胰俞上拔罐10分鐘,起罐後按揉2分鐘,最後按揉兩側太溪3分鐘,3個月後就可以從根本上改變症狀。

魚際是肺經的滎穴,五行屬火,火克金,從穴性來看,魚際可以滋陰降火,作用是偏瀉的。所以選用它可以降肺上的燥熱以治標。這個穴位的剌激不分時節。對於這種慢性病來說,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該是療效的積累,所以有機會就要去按揉。魚際位於大拇指第二節後面,連接手腕和拇指第二節的骨中點處,手掌和手背交界的地方。

腎經的太溪在五行中屬水,肺為金,而用太溪是取「金生水,金水互生」之意。而且腎陰是一身陰氣之本,補腎陰同時也是補肺陰。

操作方法:消渴屬於本虛標實的病症,我們在操作時也要考慮到這個因素,先去其標,再補其本。每天晚上9點左右,先大力按揉魚際3分鐘,以產生酸疼感為好,雙側交替進行;然後在兩側胰俞上拔罐10分鐘,起罐之後用手指按揉兩側胰俞各2分鐘; 最後按揉兩側太溪穴,每側3分鐘。

五味禁忌:陰虛是根本,又有燥熱,所以要少吃辛辣和煎炸的食品,少吃那些容易上火的水果,多吃酸味東西。多吃梨,但是不要削皮,因為梨皮可以潤肺,既滋陰又降火,非常適合食用。平時可以用百合、天門冬、天花粉等熬粥,這些都是滋陰的藥物, 而且沒有什麼苦味。還有就是要常服六味地黃丸。

2、胃燥津傷(中消)的勁敵——胰俞、內庭、太溪

每次吃飯都能吃很多,而且很容易又感覺餓了,但是體重卻在下降,感覺口渴,尿多,大便干。

「胃為水谷之海」,負責把食物進行初步的消化,胃陰胃陽的平衡是保證胃功能正常的根本所在。胃陰不足,又有燥熱,就會出現陽偏盛的情況。陽主動,陰主靜,胃火相對熾盛,所以會出現口渴多飲、多食易飢的情況。但是這些食物並沒有轉化成身體所需要的氣血物質被吸收,而是很快地被排泄掉,所以身體看起來才會變瘦;「六腑以降為順」,「火性炎上,易傷津液」,胃火偏盛,整個腸道的正常功能就會紊亂,該降不降,所以會便秘。

治療中消,一定要補足胃陰。每天堅持刺激雙側內庭、胰俞和太溪,堅持3個月,公眾號:思考部落。口渴多飲、多食易飢的情況便可大大緩解。這時除了選胰俞外,還要選內庭泄胃火,太溪補腎陰。胰俞和太溪的操作同上。內庭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滎主身熱」,善去熱邪,十二經的滎穴一般都可以治療相應臟腑或經絡的熱病。雖然這裡的胃熱並不是實熱,而是「標」,但是「標實不去,本虛難補」,所以一定要加上去胃熱的內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