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蹲點記①」梅州蕉嶺潘田村:激活「造血幹細胞」,打贏脫貧攻堅戰

南方plus客戶端 發佈 2020-01-15T05:26:27+00:00

推動鄉村振興走在全省前列,成為梅州市「六個爭先」工作之一,而作為梅州鄉村振興排頭兵的蕉嶺,率先跑了起來。

■開欄語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推動鄉村振興走在全省前列,成為梅州市「六個爭先」工作之一,而作為梅州鄉村振興排頭兵的蕉嶺,率先跑了起來。

在完善基層治理、建設新農村、實施農村綜合改革等基礎上,蕉嶺提出以實施「頭雁工程」、大健康產業、生態綜合治理、文化創意傳承、共建共治共享及精準脫貧攻堅「六大專項行動」為主要抓手,有序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見效。

值得關注的是,蕉嶺在全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全域梯次打造美麗鄉村及解決農村綜合改革最後一公里問題等方面,為實現鄉村「五大振興」,積累諸多「蕉嶺經驗」。

為總結梳理一線推進鄉村振興的有益做法,充分展示蕉嶺紮實推進鄉村振興取得的成效,本報即日起推出「蕉嶺鄉村振興蹲點記」系列報導,敬請垂注。

原標題:

激活「造血幹細胞」 打贏脫貧攻堅戰

蕉嶺縣新鋪鎮潘田村精準施策,強化環境整治,以產業興旺助推鄉村振興

沿著石窟河驅車前往新鋪鎮潘田村,微風拂過,水面上波光粼粼,岸邊蔥綠蒼翠的樹木在湛藍水面上倒映出的美麗倩影不斷地倒退,很快,便來到了潘田村。

潘田村位於新鋪鎮石窟河東岸,2016年,被列為省定貧困村。同年5月,掛鈎幫扶該村的廣州南沙圍墾開發公司和蕉嶺縣統計局深入潘田村開展精準扶貧,因地制宜精準繪製脫貧發展「路線圖」。四年多來,潘田村和幫扶單位立足產業振興,激發內生動力,合力推進脫貧攻堅,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帶領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路。

近年來,蕉嶺縣把精準脫貧攻堅行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工作來推動,探索形成穩定持續的貧困戶脫貧增收機制。不斷加大產業扶貧力度,因地因戶因人施策,著力發展長期穩定增收的長效農業特色產業,引導各鎮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成效顯著。

舊貌換新顏▷▷

微改造讓鄉村華麗「蝶變」

石窟河東岸,在距離梅州市蕉嶺縣城近20多公里遠的新鋪鎮潘田村,有幾位村民出現在「潘田村」公交車站,邊聊天邊等待蕉嶺7路(九嶺線)公交車。他們準備坐車進城購置些生活用品。「以前去縣城我還得先跑到鎮裡面才能坐上公交車,現在好了,公交車直接就開到了村口,真的是太方便了。」潘田村村民鄧阿姨樂呵呵地說。

日漸完善的城鄉公交和道路體系,讓蕉嶺城鄉界限變得模糊。「去年我們村設了公交車站,有兩條路線的公交車會經過我們的站點,每半個小時就有一趟,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廣州南沙圍墾開發公司駐蕉嶺縣新鋪鎮潘田村第一書記黃自軍說。

在公交車站旁邊,獨具特色的村標躍然眼前,寬敞乾淨的水泥路穿村而過。「之前我們沒有村標,加上道路又比較窄,好多人來潘田村的時候根本都找不到在哪裡,開車直接開過了頭,都要打電話來問。」黃自軍說。

為了改變村基礎設施落後的情況,加強村道路交通配套設施建設,幫扶單位通過積極向上申請相關專項資金、向幫扶單位申請幫扶資金以及村民自籌等方式,多方籌措資金,在這幾年時間裡修起了機耕路,進行了道路硬底化,實施了主村道及各個自然村道路燈亮化以及綠化美化工程、自來水管道鋪設工程,建起了健身廣場、黨建宣傳長廊、老人活動室、公共衛生間等,不斷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

沿著主村道走,不一會兒,便看到一座青瓦白牆的客家房屋,散發著古樸的氣息。踏入房內,「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的標語映入眼帘。「以前這裡是我們村的百年老校——潘田學校,後來學校遷到鎮里去了,就閒置了下來。」潘田村黨總支書記、村委主任鄧孟鼎說,2018年,通過整合閒置的潘田學校校舍資源,在原有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外立面改造,設立了潘田村黨群服務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原來我們的黨群服務中心在小巷子裡,很難找到,現在到了村口就能看到。」鄧孟鼎說,新規劃建設的黨群服務中心設備齊全,環境舒適,極大方便了群眾就近辦事,也有利於村裡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公益性崗位▷▷

村民變「上班族」過上美日子

早上6點鐘,天還沒亮,潘田村村民鄧克建穿上了橙色馬甲,戴上帽子,開著「潘田保潔1號」車就出門了。「我主要負責一、二片區主村道的衛生保潔,每天早上6點就要出門,做好區域的清掃保潔工作,到了夏天,早上四、五點鐘就出門了。」鄧克建告訴筆者,因為家裡有老人需要照顧,平時打打零工很難維持家用,因要繳納高昂的醫藥費,沉重的債務更是壓得他透不過氣。

為了完善村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生活垃圾有效收集轉運處理,村莊設立了5個垃圾收集點,劃分5個片區2個小組,配備1名清運員和5名保潔員。2018年,在蕉嶺縣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的精準幫助下,鄧克建被優先安排在村裡的「公益崗」擔任保潔員,每天像城裡的「工薪族」一樣固定時間上下班。

「苦日子熬過去了,每個月能領到2000元的工資,不用擔心吃完這餐沒下餐,債務也慢慢還清,還有餘錢購置了新的家電,生活越來越好了。」說起生活的變化,鄧克建眼裡充滿希望。

「去年,村裡還給我們每個組都購置了一輛保潔車,以前我都是拿著蛇皮袋,騎著摩托去幹活,現在方便多了。」鄧克建說。

近年來,蕉嶺縣不斷加大就業扶貧力度,開發公益性崗位補齊就業「短板」,為貧困戶提供「政策福利」。除了保潔員,潘田村還設立了一個護林員的「公益崗」。

「去年12月份,我聽到村裡有護林員的招聘,我就趕緊報名了,村幹部也是優先給我安排。」護林員鄧俊峰說。

鄧俊峰是潘田村村民,早年因為需要照顧殘障的老人和小孩,加上自身身體原因,日子過得較為艱難。「當時家裡條件差,一大家人的生活就靠我妻子務工支撐,我因為身體的原因只能做做電工這些零工,一年到頭經常為錢發愁。」鄧俊峰迴憶道。

「現在我當上了村裡的護林員,每天早上8點就騎著摩托到村裡巡查,宣傳消防工作,工作比較輕鬆。有了穩定的工作,我心裡安定很多。」鄧俊峰說。

摘掉窮帽子▷▷

村民坐上「致富快車」

「潘田村全村總面積有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80畝,山地面積4985畝,村產業結構比較單一,村民經濟收入主要依靠種養務工,村集體經濟薄弱,之前的年收入還不到3萬元。」 黃自軍說,除了優先安排公益性崗位給貧困戶,在該縣的大力引導下,該村還因地制宜選准選好實施好產業扶貧項目,因人因戶制定貧困戶專屬「產業扶貧套餐」。

「根據『一戶一策、一戶多法』的要求,結合貧困戶自身已有的種養項目,我們還組織有勞力貧困戶召開農業產業項目推介會,請來種植大戶、產業帶頭人向貧困戶推介相關產業的優勢、收益及合作模式,現場排解貧困戶的疑慮,根據貧困戶評估自身的發展狀況,下發意向表讓貧困戶填寫有意向發展的項目,最終選定了靈芝、百香果2個農業產業合作項目。」黃自軍說,項目以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開展合作,並提供保價收購。

截至目前,潘田村的靈芝項目有3戶加入,為種植戶平均增收約3500元;百香果項目也已產生效益,分散種植戶每戶增收約4000多元,入股的貧困戶每股可分紅1523多元,最多的一戶去年年底分到了8000多元。

「2019年下半年,我們還嘗試與蕉嶺長壽南北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拿出30畝田地,發展『訂單式』玉米種植,並提供底價回收,去年收成是2500元/畝,比種植水稻的收益高很多,我們覺得這種模式很值得在全村推廣。」黃自軍說。

此外,針對村集體收入薄弱的情況,幫扶單位還通過投入扶貧資金50萬元入股蕉嶺工業園,籌備村光伏發電項目等,不斷增加村集體收入。「現在村集體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光伏發電項目建成後,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突破15萬元。」黃自軍說。

在該縣精準幫扶政策推動下,潘田村通過選優扶貧套餐、多方拓展扶貧脫貧渠道、科學實施項目及產業幫扶等舉措,切實打贏脫貧攻堅戰。據統計,2019年底,潘田村全村貧困戶45戶113人全部達到省定脫貧標準。目前,潘田村所有貧困戶全部「脫貧摘帽」,潘田村退出省定貧困村行列。

【來源】南方日報

【文】邱珂娜 鍾凱璐 汪敬淼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