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寶國:黨錮之禍與汝潁名士 |《將無同——中古史研究論文集》新書預售

中華書局 發佈 2020-01-16T06:19:00+00:00

*本文選自《漢晉之際的汝潁名士》,《將無同——中古史研究論文集》,中華書局2020年1月出版《將無同——中古史研究論文集》胡寶國著簡體橫排32開 精裝9787101114240266.00元內容簡介本書收錄作者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共30篇。

黨錮之禍前夕,汝潁名士顯得頗為自信。李膺「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陳蕃「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世說新語·德行》)范滂任清詔使,「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後漢書》卷六七《范滂傳》)。他們莫不以拯救天下為己任。陳蕃為樂安太守,拒絕外戚梁冀請託,笞殺其使者。司隸校尉李膺誅殺宦官張讓弟張朔,致使宦官休沐日不敢出宮省。杜密任北海相,宦官子弟為令長而有奸惡者,均遭嚴懲。范滂到冀州,當地官吏自知有罪者,莫不望風而去。其他如蔡衍、陳翔、荀昱、荀曇等汝潁名士,也均以打擊宦官而著稱於世。

李膺、范滂像

汝潁名士視惡勢力為仇讎,由此在士林中贏得極高的聲譽,但這也註定了他們在黨錮之禍中必定受害最深。延熹九年(166),第一次黨錮之禍爆發,桓帝下令逮捕黨人,受牽連者達二百餘人。李膺、杜密、范滂等相繼入獄。不久,由於竇武等人的努力,他們被赦歸田裡,禁錮終身。建寧元年(168),第二次黨錮之禍爆發,鬥爭進入更殘酷的階段,陳蕃謀誅宦官未遂,反為宦官所殺。李膺、杜密、范滂、荀昱均遭殺戮,荀曇、荀爽、賈彪、鍾迪、鍾敷、陳紀等人被禁錮終身。一時間,汝潁名士人物凋零。

經過這次打擊,倖存下來的汝潁名士變得謹慎起來。《三國志》卷一〇《魏書·荀彧傳》注引《典略》:「中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公明不娶,轉以與彧。父緄慕衡勢,為彧娶之。」裴松之不同意「慕勢」的說法,反駁說:「《漢紀》雲唐衡以桓帝延熹七年死,計彧於時年始二歲,則彧婚之日,衡之沒久矣。慕勢之言為不然也。」他認為荀緄此舉,「必非苟得者也,將有逼而然」。范曄也不同意「慕勢」說。《後漢書》卷七〇《荀彧傳》稱:「緄畏憚宦官,乃為彧娶中常侍唐衡女。」「慕勢」與「畏憚」確有主動、被動之別,但不論怎樣解釋,荀緄與宦官聯姻的政治意圖都是無法否認的。《三國志》卷六《魏書·袁紹傳》注引《英雄記》:黨錮之禍以後,袁紹「隱居洛陽,不妄通賓客,非海內知名,不得相見。又好遊俠,與張孟卓、何伯求、吳子卿、許子遠、伍德瑜等皆為奔走之友」。袁紹的活動引起宦官警覺,中常侍趙忠謂諸黃門曰:「袁本初坐作聲價,不應呼召而養死士,不知此兒欲何所為乎?」袁紹叔父袁隗聞此而怒斥袁紹:「汝且破我家!」

荀緄因畏憚宦官而為子娶唐衡女;袁隗唯恐袁紹得罪宦官而破袁氏門戶。這兩件事反映汝潁名士迫於形勢,不得不暫時向宦官低頭,以圖保身。

荀緄與袁隗還不是最早轉變態度的,早在第一次黨錮之禍以後,荀爽就已認清了形勢,他在給李膺的信中說:「方今天地閉氣,大人休否,智者見險,投以遠害。雖匱人望,內合私願。想甚欣然,不為恨也。願怡神無事,偃息衡門,任其飛沉,與時抑揚。」(《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列傳》)荀爽知時局不可救,故勸李膺「與時抑揚」,保全自身。陳寔也採取了明哲保身的政治態度。「時中常侍張讓權傾天下,讓父死,歸葬潁川,雖一郡畢至,而名士無往者,讓甚恥之,寔乃獨吊焉。」陳寔弔喪與以後荀緄聯姻宦官,雖手段不同,但政治目的都是為了向宦官求得妥協,以躲過政治風浪的襲擊。陳寔此舉收到了實效,「及後復誅黨人,讓感寔,故多所全宥」(《後漢書》卷六二《陳寔傳》)。

石夫 繪

荀爽、陳寔較早認識到了形勢的險惡。當時具有這種認識的人並不多。相反,大多數士人在第一次黨錮之禍後又掀起了反對宦官的新浪潮。他們「共相標榜,指天下名士,為之稱號」(《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傳》序)。「稱號」,即「三君」「八顧」之類的名號。這表明士人群體受挫尚不深,只是當第二次黨錮之禍發生,士人付出了沉重代價後,政治策略才有了改變。從此,抗議浪潮銷聲匿跡,袁紹與「奔走之友」的活動轉入地下。

士人群體政治策略的轉變至關重要。對汝潁名士來說,如果沒有李膺、陳蕃之輩向腐朽政治激烈抗爭,汝潁名士就不成其為汝潁名士;同樣,如果沒有荀爽、陳寔、袁隗向宦官妥協、退讓,汝潁名士也很難保存下來,並在以後的歷史中發揮作用。

*本文選自《漢晉之際的汝潁名士》,《將無同——中古史研究論文集》,中華書局2020年1月出版

《將無同——中古史研究論文集》

胡寶國 著

簡體橫排

32開 精裝

97871011142402

66.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作者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共30篇。前19篇為專題論文,主要關注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人階層、學術學風、地域文化、選官制度等,史料豐富,考辨細膩,且擅長從細節中提煉出宏觀見解,在諸多重大論題上,深化了對魏晉南北朝政治、文化與社會的認識。其餘11篇則為學術書評與回憶文章等,眼光獨到,文筆洗鍊,坦率真誠又充滿詼諧,展示出作者本人鮮明的個性。

作者簡介

胡寶國,1957年生,1982年畢業於河北師院歷史系,同年入北京大學歷史系攻讀碩士學位,1984年12月畢業留校任教。1989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秦漢魏晉南北朝史,主要代表作有《漢唐間史學的發展》。

目 錄

自序

《史記》、《漢書》籍貫書法與區域觀念變動

兩漢家學的變化

漢晉之際的汝潁名士

漢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轉移

對復客制與世襲領兵制的再探討

魏西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東晉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雜考

兩晉時期的「南人」、「北人」

晚渡北人與東晉中期的歷史變化

知識至上的南朝學風

從會稽到建康——江左士人與皇權

從南京出土的東晉南朝墓誌推論僑舊之別

東晉南朝的書籍整理與學術總結

「西人」與「東人」——讀南朝史札記

習鑿齒與襄陽

釋「少孤貧」

讀三種《觀世音應驗記》

南朝學風與社會

讀《東晉門閥政治》

在題無剩義處追索

讀唐長孺先生論著的點滴體會

周一良先生與魏晉南北朝史學史研究

通者的氣象

讀《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

村民的歷史

懷念周一良師

以學術研究為宗教

父親的書

學人自述

購書連結

進入中華書局京東官方旗艦店預售頁面

(統籌:陸藜;編輯:思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