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黃金一代」傳奇續寫:從奧數冠軍到數學家,他再回燕園

任傲嬌 發佈 2020-01-16T06:19:18+00:00

北大「黃金一代」青年數學家 ▲肖梁數學系副教授,2016年升任正教授,是目前華人數學界傑出的年輕數學家之一。

今年八月,肖梁教授正式入職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再度回到燕園的他,多了一個稱號——北大數學的「黃金一代」。

2000年前後進入北大數學學院的學生,因在數學領域取得了不俗成績,被稱為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其中包括1999年入校的劉若川、許晨陽,2000年入校的李馳、袁新意、惲之瑋、張偉、朱歆文,2001年入校的魯劍鋒、馬宗明、肖梁,2002年入校的王博潼,2003年入校的劉一峰等等。

包括肖梁教授在內,這些北大曾經的青年學子,目前已經成長為國際數學界耀眼的新星。他是繼許晨陽、劉若川之後加盟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又一位北大數學「黃金一代」成員,延續著學生時代與北大的情緣。

▲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辦公區為中式四合院,這裡有隨處可見的黑板和數學公式。


北大「黃金一代」青年數學家

▲肖梁(右)和朱歆文2019年在美國一起參加學術會議

肖梁現任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教授。2005年本科畢業於北大數學科學學院,200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數學博士學位,回國前曾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康乃狄克大學等學校擔任教職。2017年獲得了美國NSF的Career Grant。

肖梁是極為活躍的著名青年數學家。他在數論和算術幾何的多個主要方向做出了非常深刻和有影響力的原創性工作,獲得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被認為是相關領域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朱歆文

朱歆文,2000年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學習,2004年以優異成績本科畢業後,赴加州伯克利分校留學,獲數學博士學位。

2014年起,朱歆文獲得終身教職,開始擔任著名的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數學系副教授,2016年升任正教授,是目前華人數學界傑出的年輕數學家之一。

朱歆文主要致力於幾何表示理論的研究,尤其是幾何朗蘭茲綱領方面。他研究了環路群的旗流形的幾何和拓撲性質,並把幾何朗蘭茲綱領理論應用到了代數幾何領域,做出了重要成果。

2013年,朱歆文被授予2013-2014年度美國數學學會百年紀念獎學金(AMS Centennial Fellowship)。該獎每年由美國數學學會頒發,僅授予傑出的獲得博士學位3-12年的年輕數學家(近幾年均只授予一人)。

2019年6月9日,在第八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上,朱歆文獲得了ICCM數學獎金獎。

朱歆文的重要合作者包括來自北大的劉若川和肖梁。

▲許晨陽

許晨陽1999年保送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學習,2002年、2004年分別獲學士和碩士學位;2008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2012年回到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2018年秋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獲2016年ICTP拉馬努金獎、2017/2018龐加萊講座教席、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之「數學與計算機獎」;2018年8月受邀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作題為「Interaction between singularity theory and the minimal model program」的報告,回顧了關於奇點理論的最新研究。

熟悉許晨陽的人都知道,他對數學有著近乎痴迷的熱愛。多年的數學學習與研究讓沉浸在數學世界中的他獲得了極大的快樂與滿足,數學於他而言是縝密的邏輯亦是絕美的詩歌。

「數學可以給你空間慢下來,需要你完全把精神集中在一件事,深入鑽到一個思維去,有一種很古典的純粹性。」許晨陽說。

▲惲之瑋(左)和張偉(右)在科學突破獎頒獎典禮上

2017年,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校友惲之瑋、張偉榮獲「科學界的奧斯卡」——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s),因為他們發現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而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New Horizons in Mathematics Prize)。

惲之瑋人稱「惲神」——2000年,他滿分獲得第41屆IMO金牌,同年保送北大;本科生期間,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其中不乏大一時便已修過的高級課程;大一上學期學完抽象代數,大三讀完哈茨霍恩的《代數幾何》,看理論書籍感覺就像閱讀小說;每天研究10小時以上的數學而不覺疲倦……

惲之瑋回憶道:

我的大學生活很快樂,因為可以用所有的時間來學數學,而且是向深度學習。

惲之瑋2004年畢業後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學習,2009年獲博士學位。2012年因其在「表示論、代數幾何和數論等方向諸多基本性的貢獻」獲得SASTRA拉馬努金獎。2012-2016年歷任美國史丹福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現任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即將於2018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張偉,2000年保送至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04年畢業後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2009年獲博士學位。2009-2011年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講師,2010年因其在數論、自守形式、L函數、跡公式、表示論和代數幾何等數學的廣泛領域作出了影響深遠的貢獻獲得SASTRA拉馬努金獎。2011年起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15年任教授,2017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劉若川、惲之瑋、袁新意、宋詩暢、肖梁、許晨陽

年長他們一級的99級本科生劉若川也是數學界的翹楚。在國外深造後,選擇回國發展,成為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與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雙聘教員。

劉若川已經成為p進位霍奇理論研究領域最好的世界級專家之一,並將自己的研究領域逐漸擴大,開始著手做模形式等相關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2001級的肖梁和魯劍鋒也是極優秀的青年學者。肖梁因出色的研究工作獲西蒙斯基金會獎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而魯劍鋒則獲得了斯隆研究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職業生涯獎、美國數學及其應用學會IMA獎等多種獎項。

劉若川回憶道:「大學時代交流比較多,我記得許晨陽和我,還有惲之瑋、朱歆文,曾經一起學習Hodge theory和代數幾何的內容。」

他們天賦異稟,學習研究數學的激情在他們之間激盪,形成了能量巨大的小宇宙。本科期間的深度學習和交流合作為他們日後的數學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各自的領域,他們都取得了被數學界認可研究成果和矚目成績,也引起了很多數學人士對於2000年前後北大數院這批人的關注,並將他們稱為「黃金一代」。

第一排左起:劉若川、惲之瑋、張偉

第二排左起:肖梁、朱歆文、劉一峰

在北大身兼科研與教學兩職的劉若川曾這樣說:「北大數院集中了全國數學方面最優秀的學生,他們在國際數學界嶄露頭角也只是時間問題。」

燕園歲月,雛燕長成

肖梁是北京人,小學四年級就進入人大附中華羅庚學校(現「仁華學校」),純正的數學競賽科班出身,高三時以滿分成績拿到第42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也在賽後被順利保送至北京大學。

不過,肖梁的大一大二是在物理系度過的。直到後來才發現,自己並不是真的對物理原理、物理實驗感興趣,而是對其中的數學結構、數學問題更加「心有戚戚」,處理起來也更得心應手,於是他又回歸了數學的世界。兼容並包的北大課堂沒有拒絕這樣一位醉心數學的學生,「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肖梁得以經常參加數學系的討論班。

數院傳承下來的討論班式學習傳統在千禧年之際更上一層樓,楊磊老師極富「吸引力」的課堂吸引眾學子去追趕前沿數學的腳步,本科生抱團學習研究生課程成了一種常態。肖梁雖未系統上過數院基礎課,但抄借過數學分析的筆記,大一還學了點集拓撲,又在各種討論班上補齊了各方面知識。

彼。就在不久前召開的第八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上,朱歆文榮獲ICCM數學獎金獎,1999級校友劉若川、2001級校友肖梁正是他的重要合作者。

▲肖梁和朱歆文的合作文章

燕園歲月,年輕的學子們在這裡短暫交集,此後雖辭別母校,開展各自的學術探險,但本科階段在北大的深度學習和同窗情誼,為他們今後在數學之路上的砥礪前行與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肖梁的印象中,他們在2004年的夏天組織過一次長跑。從北大出發一路向南,跑到長安街,跑過天安門。這是為了歡迎出國回來的袁新意和送別即將出國的惲之瑋。

當時肖梁和袁新意更熟絡些,曾一起去聽高峽老師的代數數論討論班。這算是和現代數論的初遇。到了高年級,肖梁和劉若川、許晨陽一樣參加了田剛老師的微分幾何討論班。在田剛老師的推薦下,肖梁憑藉自己在數學領域的優異表現順利拿到了麻省理工學院的offer。

遠渡重洋,確定方向

肖梁和前一年來到麻省的劉若川一樣,選擇了Kiran S. Kedlaya作為導師,他是當時麻省在數論方向的領軍人物。

肖梁更傾向於選擇具體的問題,對搭建宏大的理論框架並不十分感興趣。這和他選擇的數論方向有關,數論是基礎數學領域裡的「應用數學」,數學其他方向像代數幾何、表示論建立的理論可以拿來應用到具體的數論問題上。

得益於導師的悉心引導和自己的刻苦學習,肖梁的博士階段順風順水,沒有遇到什麼嚴峻的瓶頸。

博士畢業後,肖梁覺得這個領域不再有什麼自己可以推進的問題了,興趣也就隨之轉移。這段轉型時期相對痛苦。肖梁一面做些工作作為緩衝,一面積極交流,尋找新的方向。

2011年底,張壽武老師在香港科技大學組織了一場會議。同樣參加會議的田一超向肖梁介紹了一下他新近的研究課題,以及如何將需要證明的結果約化到一些志村簇上的上同調的計算。肖梁立即起了興趣,便開始和田一超合作研究志村簇的幾何。

當時肖梁經常與大他一屆的北大師兄朱歆文研討數學問題。朱歆文的研究方向是幾何表示論,他將幾何表示論的技術用到數論中來,為肖梁研究志村簇的幾何提供了很多新的有效的工具。

彼時,劉若川在密西根大學做博士後,許晨陽則成為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惲之瑋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後,袁新意成了美國克萊研究所博士後,張偉和朱歆文成為哈佛大學的講師。「黃金一代」在世界頂尖的學府中站住了腳,而從北大本科開始的情誼延續下來,在學術上也互相支持和促進。

當時任教於普林斯頓的張壽武教授曾這樣說:

厲害就厲害在他們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批人,他們有什麼東西不懂,就馬上打電話給同學,同學也是另一行的高手,馬上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他們之間不是相互競爭者,而是合作者。

儘管他們的數學品味相同,但風格各異,常常在一起討論問題,在研究工作中互相促進、互相支持,不斷地相互促進與挑戰。

▲2017年,惲之瑋、張偉、朱歆文、肖梁、劉一峰五位校友與師弟師妹們交流學習經驗

燕歸來,秋濃醞春意

回國,對肖梁來說,是再自然不過的決定。「國內,尤其是北京,做數論的人越來越多了。」肖梁說。今年8月,肖梁結束了在康乃狄克大學的工作,正式入職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

最讓肖梁滿意的還是可以交流合作的人變多了。現今在研究中心,「有自守表示的問題可以直接去敲李文威的門,有實李群的問題可以找余君」,還有劉若川、丁一文等人可以合作。放眼北京,同行就更多了,北大、清華、中科院等高校院所聚集一批同行,有問題時打個電話就能見面交流,十分方便。

這種關係讓肖梁聯想到了同位於波士頓的哈佛和麻省,彼此之間只有地鐵兩站地的距離。北京一些學校的距離更近,騎車十分鐘便到,論交流之便、人數之眾,北京都要更勝一籌。除了北京數論圈的「小環境」,國內學術界的「大環境」也在日益改善,肖梁對此十分樂觀。

和同行溝通、交流、分享,再一同解決問題,這似乎是肖梁最中意的研究模式,他半開玩笑地將自己比作一個「包工頭」:把別人做的問題拿過來,分析一下其中需要哪些技術,再去找擅長這些技術的人去做。

▲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一角

在教學上,肖梁對有意向聯繫他的學生表示歡迎,「至少可以聊一聊,指條路嘛。」對自己的研究生,就像當年Kedlaya指導自己時一樣,會先給他一個可以上手的合適題目,引導他一步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肖梁也希望能調整好指導學生和自身科研之間的關係,記得張壽武老師曾經跟他半開玩笑地說,在好學校都是學生學了東西教導師,導師跟著學生一起學。

肖梁還計劃建一個「北大數論群」,把數論方向的年輕老師、研究生、本科生集合起來,便於分享感興趣的報告、會議、暑期學校等活動,並了解大家的需求,以便數學中心開設相應的短期課程等等。

肖梁認為國內大學最大的優勢是教研人數多,國外像哈佛這樣的私立學校一般整個數學系只有二三十位教授,國內則通常數倍於此,這使得國內基礎課的開設十分充足。

現階段的問題是,後續的進階課程開設得較少,像哈佛、普林斯頓會讓博士後開設許多專題課程(topic courses),分享適合研究生聽的前沿數學,這對拓寬數學研究視野十分重要。肖梁很支持學生多學一點、多了解一點,因為不同領域間的奇妙關聯有時連專家都無法預測。

肖梁是繼許晨陽、劉若川之後加盟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又一位北大數學「黃金一代」成員。從一張合照開始,少年們在數學天地間振翅翱翔,飽覽勝景,堪稱學術至美之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