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27歲中狀元的兩朝帝師是誰?甲午戰爭和維新運動都與其有關

歷史大學堂 發佈 2020-01-15T06:53:52+00:00

這個曾經雄居東方的封建大帝國,正經受著落後於時代進步而帶來的種種痛苦,中央政權岌岌可危,人民生活更是水深火熱,是一個典型的亂世。

說起晚清,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國家的內憂外患,滿目瘡痍。這個曾經雄居東方的封建大帝國,正經受著落後於時代進步而帶來的種種痛苦,中央政權岌岌可危,人民生活更是水深火熱,是一個典型的亂世。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在晚清這個大亂世的時代背景下,分不同階級、不同領域以及不同時間段,湧現出一大批名人、能人。這些人當中不乏對清政府統治具有較大意義之大人物,如被後人稱之為「晚清四大名臣」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這老幾位多是以「疆臣」之身份創造豐功偉績而留名青史。

事實上,相對於這些有名望的封疆大吏們,身處中央核心政權圈內的「廷臣」們,對晚清政局之影響一點兒也不亞於這些個「疆臣」。本文通過重點講述一位代表人物了解一下晚清歷史,此人乃翁同龢是也。

上圖_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號松禪


翁同龢何許人?

翁同龢江蘇常熟人氏,其父乃道光二年進士,咸豐朝官拜體仁閣大學士的翁心存。在咸豐八年,翁心存充任上書房總師傅之職務,負責皇子的教育,也就是說同治皇帝就是翁心存的學生。要知道,能夠成為「帝師」,是那個時代,對一位知識分子學識的最高肯定。翁同龢就是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的高級官宦家庭。而翁同龢本人那就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咸豐六年,27歲的翁同龢一舉高中狀元,開啟仕途人生。

同治四年,不到40歲的翁同龢被兩宮太后欽點為同治皇帝的老師,成功接了父親的班,中年時代翁同龢學問之高,可見一斑。可惜同治皇帝剛剛成年親政不久,便撒手人寰。經過慈禧太后精心策劃,年僅四歲的載湉以咸豐皇帝過繼子身份繼承大統,也就是光緒皇帝。沒過兩年光緒皇帝也到了上學讀書的年齡,翁同龢自然當仁不讓地成為了光緒皇帝的老師。也就是說,翁同龢乃兩代帝王之師,這對於翁同龢個人來說是一份特別的殊榮,但是大清王朝來說這就是大權旁落,國運衰敗之前兆。

上圖_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1908年),即 光緒皇帝


能夠成為兩代帝師,翁同龢自然仕途也是平步青雲。光緒八年,翁同龢以戶部尚書職在軍機處上行走,正式參政軍機,進入核心權力圈。

進入核心權力圈之後的翁同龢幹了一件令後世詬病的蠢事。由於當年李鴻章幫助曾國藩,起草了一份彈劾時任安徽巡撫的翁同書的奏摺,這李鴻章不虧是刀筆吏,那文字讓他寫得,句句都是置翁同書於死地,以國家大意將兩宮太后及當局者架起來,以道德敗壞與玩忽職守將罪人翁同書「踏上一萬隻腳」,到底翁同書被罷了官,甚至差點丟了性命。這翁同書不是別人,正是翁同龢親大哥。而老爹翁心存卻因為此事悲憤交加,老爺子駕鶴西去了。

所以說,這翁同龢與李鴻章之間基本上是不可調和的仇恨。

上圖_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私人恩怨歸私人恩怨,但是身為戶部尚書的翁同龢就李鴻章申請購買北洋艦隊購買新式戰艦而處處掣肘,致使北洋艦隊增添新式戰艦計劃落空。而這兩艘戰艦經過輾轉到了日本人的手中,中日甲午海戰中,擊沉北洋戰艦最多的「吉野號」就是新式戰艦之一。儘管翁同龢掣肘北洋艦隊擴編之事暗中得到了慈禧太后等人之支持,但是翁同龢之責任絕非可以一推了之。

中日甲午戰爭以中方慘敗,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而告一段落。應該說這一戰的失敗和這個堪稱我國最為恥辱條約的簽訂,真的是將這個曾經稱霸東方的巨大帝國推向了萬劫不復之邊緣。這個時候國內有志之士們紛紛站出來要求政府改革求變以扭轉大清頹勢,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康有為、梁啓超和譚嗣同等維新志士。這些維新志士雖然思想超前,但是並無實際權力,而此時的翁同龢竟然超前地成了一位力推維新改革的戰士,他還親自將康有為引薦給光緒皇帝,成為了光緒皇帝推行維新新政的第一助力者。

上圖_ 《馬關條約》原本,現藏於台北故宮


那麼翁同龢的思想怎麼會如此進步呢?這主要還要從兩方面考慮:

  • 其一,封建王朝統治制度落後而頑固,嚴重阻礙中國的發展。

儘管之前也是頗有膽識和聲勢地推行了「洋務運動」,但事實證明,這樣的「小打小鬧」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清王朝的問題,更不能扭轉大清頹勢。基於於此,更加先進和激進的維新思想誕生並給予腐朽的大清王朝一劑強有力的衝擊。翁同龢作為光緒皇帝的近臣,核心權力圈成員之一,對大清王朝落後的本質以及改革之必要性是有一定程度認知的。

  • 其二, 出於政治上的需求,維新變法成為翁同龢的最後機會。

甲午戰爭敗北與《馬關條約》簽訂之後,主戰派代表光緒皇帝以及翁同龢的地位已然岌岌可危。唯有主動而帥照求變,光緒皇帝才可能有重掌政權之轉機,這對於翁同龢來說不失為上上之策。

基於以上兩點原因,翁同龢華麗轉身成為了「中國維新之第一人」(康有為語),成為了光緒皇帝推行新政最強有力的後盾與支持者。但是很「奇怪」的是,就在翁同龢極力幫助光緒皇帝推行新政之初,翁同龢卻被光緒皇帝免職了。光緒皇帝原本在朝中支持者就寥寥無幾,力爭求變的他,在人才本就捉襟見肘之時,竟然自斷臂膀,將自己的師父罷官而逐回原籍,這著實令人費解。這不禁令人產生疑問,這是光緒皇帝的個人意願嗎?

上圖_ 翁同龢的藏書


關於這個問題,也是頗有爭議。

  • 一種說法是,因為翁同龢對康有為的態度從力挺急轉為詆毀,由「戰友」而反目,此說法根據翁同龢日記之記載。而光緒皇帝為了堅持推行變法,決定與自己師父決裂。
  • 另一種說法就是慈禧太后脅迫光緒皇帝而為之,用意自然是剪除光緒皇帝的羽翼,將其玩弄於股掌之間。

那麼這兩種說法究竟孰是孰非?

想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完全可以從翁、康之間的關係入手。

實際上翁、康關係並沒有破裂,前文提及的「中國維新之第一人」,就是在翁去世之後,康對其之評價,試問倘若二人關係破裂,康怎會如此評價之?而且從其他方面分析也不難發現其中蹊蹺,光緒皇帝諭旨對翁同龢的處罰是永不敘用,師徒二人僅會因為對康有為立場的「不同」,光緒皇帝就會絕情到如此地步?再者說,一旦變法有成,難道翁同龢就不會「轉變」態度,又有重新支持光緒皇帝的意願嗎?

上圖_ 翁同龢 書法


顯然,光緒皇帝主動罷黜翁同龢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可能有朋友會問,翁日記中記載與康劃清界限的記載又作何解釋?這很有可能也是出於翁之自保。在積極響應變法之時,翁已然被諸多守舊官員彈劾,成為眾矢之的。再加之變法失敗,推行變法之人都成了罪人,翁及時「修正」對維新派的態度是可以理解的。

鑒於以上分析,光緒皇帝罷黜翁同龢合理的解釋,恐怕只剩下被迫「罷黜」之說了。根據後來實際歷史之走向也可以證實這一分析結論,少了主心骨的光緒皇帝急於求成地將變法亂搞一通,最終迅速走向失敗。大膽設想一下,倘若有翁同龢一如既往地輔佐,也許維新變法不會這麼快就宣告失敗,而光緒皇帝的命運,也許會有一線轉機。

.

上圖_ 常熟翁同龢故居


通過上述論證,可以說翁同龢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晚清人物,他的許多言行,都影響著大清王朝的命運,對歷史的最終走向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像他這樣的人物,我們不能夠以簡單的忠奸好壞而評定之,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就事論事,就具體時間結合時代背景而加以分析。但有一點需要一提,那就是這些能夠走在中國歷史前沿的人物們,其身上必有值得我們學習與汲取之處。

文:王金百

參考文獻:《清代人物研究》 戴逸(著) 故宮出版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