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西漢初年分封制度及在此時期間中央與地方諸侯的關係

道盡風流事 發佈 2020-01-15T07:51:49+00:00

漢初分封制與郡縣制的並存漢代官職漢初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吏的名稱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中央有丞相,王國也有,中央有御史大夫,王國也有,中央有太尉,王國也有,地方的官員更是除了丞相之外,其他皆是由諸侯王來任免,諸侯是沒有統治權利的,他們只能享受定額的租稅和徭役,就是說如果他是食五千戶,

前言

在公元前202年西方羅馬帝國奴隸制度開始大繁榮的時候,東方也開啟了新的篇章,大漢帝國就在此時成立了。

由於秦王朝的殘暴統治,加上連年戰爭的殺掠,社會的生產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經濟蕭條,人民大量逃亡。漢初的人口,比秦代大大減少,大城市人口只剩下了十之二三:比如當時較大城市曲逆,原有三萬多戶,到劉邦建國時候只剩下了5000餘戶

再加上有鑒於秦施行郡縣制十五年而亡,周施行「分封制」享國八百載,這個歷史教訓,使得劉邦和他的臣子們認為「分封制度」是天經地義的,是可以享國長久的。

漢初的分封制最初是迫於形勢。由異性諸侯來擔任的,到後來,異性諸侯的不斷反叛,劉邦開始刻意削減異性諸侯王,讓他的兄弟子侄所替代,甚至他與眾多朝臣立誓言「非劉氏而王者天下攻擊之。」


漢初分封制與郡縣制的並存

  • 漢代官職

漢初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吏的名稱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中央有丞相,王國也有,中央有御史大夫,王國也有,中央有太尉,王國也有,地方的官員更是除了丞相之外,其他皆是由諸侯王來任免,諸侯是沒有統治權利的,他們只能享受定額的租稅和徭役,就是說如果他是食五千戶,那麼,一旦他的封地超過了這個數額,剩下的租稅就要歸中央所有了。

這些列侯中有些住在漢朝首都長安的,也有些則是漢朝地方為官,他們大多不在本國中。諸侯國的丞相實際上是中央派到地方的官員,和中央的縣長或者縣令相當。

在漢初的制度下,中央政府需要防備的是諸侯,而列侯卻又無足輕重。

  • 漢初分封制與周時分封制區別

漢初的「分封制」與周代的「分封制」雖然看名字是相同,可實際上卻是大為不同,比如周代的時候,邦畿和藩國都存在著無數官員和小地主的封君,但在漢初,邦畿和藩國已經郡縣化了。

朝廷對藩國的控制也遠遠大於周時,藩國的兵權更是掌握在朝廷所派去的丞相手中,諸侯王是不可以隨便發兵的,他們如果想要出兵就必須得到朝廷指令或者諸侯國丞相的同意。


漢初諸侯王

楚漢戰爭期間,劉邦為了打敗項羽,曾經分封了韓信,英布,彭越等一些舉足輕重的將領為諸侯王。在漢初時候,異姓王有七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韓王信,衡山王吳芮等,此外還分封了如漢初三傑這樣的功臣140多人為列侯。

這些異性諸侯王的存在並非劉邦所甘願的,他們都是一群在漢初就稱王之人,如果在漢初劉邦不承認他們地位,那麼他們一旦聯合起來,將來對這個新興的帝國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當劉邦問手下之人他為何會獲得成功時,而項羽為何失敗時,王陵便這樣答道:

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人,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選自《史記》

劉邦也是意識到諸侯王對他的威脅。劉邦便從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7年的時間劉邦找出各種他們謀反的藉口,先後將韓信,英布,臧荼,等殺掉,又把張耳之子張敖廢為列侯,韓王信更是逃向了匈奴,最後只剩下了一個吳芮之子吳臣。

在此期間,劉邦又分封了一批劉姓子弟為王。劉邦此時認為秦朝的滅亡是因為秦朝沒有分封足夠的同姓子弟為王,所以秦國只能短命。他在平叛的時候,共分封了9位同姓王,:這九個同姓王是:齊王劉肥,楚王劉交,梁王劉恢,趙王劉如意,淮陽王劉友,吳王劉濞,代王劉恆,淮南王劉長,燕王劉建。劉邦更是在此時殺白馬以立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攻擊之。

賈誼晁錯治理

  • 賈誼《治安策》

文帝六年賈誼上了著名的《治安策》裡面明確指出:中央和諸侯王的關係,像一個人得了腫脹病,一條腿腫得和腰一樣粗,一個腳趾腫得和腿一樣粗,如不抓緊治療,「必為錮疾」。他說:「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候而少其力。」就是要將王國分割為若干小國,以削弱其力量。

文帝起初就很重視賈道的建議,但有些猶豫不決:後來形勢更加嚴重了,他才把齊國分為六個小王國,立齊王劉肥的六個兒子為王:又把准南國分為三個小王國,立准南王長的三個兒子為王

  • 晁錯的《削藩策》

景帝時,中央和諸侯王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御史大夫錯上書《削藩策》,他建議借諸侯王犯錯誤的時機,削減諸侯王的封區。晁錯說:「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

景帝採納了這個建議,於景帝前三年,削楚王的東海郡,削趙王的常山郡,削膠西王的六個縣。被削的諸侯王,對景帝和晁錯都很不滿。

雖然說在這個時期有著優秀的人物出現了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但是由於統治者的輕視和對諸侯的控制力度不足也造就了諸侯王的反叛


劉姓子孫的叛亂

建立漢朝後,劉邦自信的以為只有劉氏子孫為王就可以讓國家穩定,安康,可事實卻是不盡然。在劉邦死後不到20年的十年中,中央對地方控制力度已經大不如前了,存在種種問題。

  • 文帝時期

在文帝三年時候,濟北王劉興看到文帝去太原與匈奴作戰時候,認為這是一個機會,便起兵發動叛亂,也是劉興開了劉姓諸侯王叛亂的開端。三年後,也就是文帝六年時候,淮南王劉長又步劉興的後塵,發動了叛亂。

雖說兩次叛亂都很快的被撲滅了,但是擁有53城的吳王劉濞又露出了不臣痕跡,可以看出在這個階段的統治階級內部鬥爭是非常尖銳的。

  • 景帝時期

景帝在位時,吳王劉濞叛亂的形跡更加明顯了,再加上此時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把中央與地方諸侯的矛盾又加劇了,終於在景帝三年,吳王劉濞聯繫了其他六位劉氏諸侯,藉口以「誅晁錯,清君側」為理由發動了叛亂。

認真的講,景帝是需要感謝這次叛亂的,這次叛亂只維繫了3個月而景帝更是借著這個機會,把地方的官吏任免權收回了國家,把地方的丞相改名為「相」。經過這次改革後,諸侯王雖名為封君,但卻成了食君之祿的閒員。藩國雖名為封區,實則也成了中央的郡縣了。


武帝在位時繼續打擊地方諸侯

武帝繼位後,在元朔二年,採納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規定了除嫡長子繼承王位之外,其他諸侯之子在王國範圍內分到封地,作為列侯,武帝把大的王國分為幾個小的諸侯國。也就從這個時候開始大國不過十幾座城,小的不過幾十里。諸侯分國越分越小,勢力也就越來越小。到最後諸侯國已經對中央政府構不成威脅了。

根據漢朝規定,皇帝要在八月在宗廟舉行大祭,這叫做「飲酎」到時候王侯都要獻金幫助祭祀,這叫做「酎金」。當元鼎五年時候,武帝以諸侯王所獻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者斤兩不足為理由奪爵106人,占當時列侯的半數之眾

到了這會,諸侯王雖然還存在著,但是已經不能再過問國事了,只能成為封土的君王卻又不能治理領土內的民眾、這一下子,在景帝治理諸侯基礎上更是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結束了漢初以來的諸侯割據局面


結束語

漢初分封制是漢朝統治者在客觀歷史環境下主動選擇的結果,雖然從結果上看,隨著部分地方諸侯國的勢力的上升,對中央集權產生了嚴重威脅,但是定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屏藩朝廷」的作用。

在這幾十年中賈誼和晁錯是思想的指導者,文帝、景帝是最好的領導者,在到後來的削藩道路也歷盡坎坷,卻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是在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手上,讓藩王制度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把帝國推向了新的高峰,也讓漢朝傲立於諸夏之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