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發熱」這個常見的臨床症狀,帶你了解更多未知

急危重症齊大夫 發佈 2020-01-16T07:56:31+00:00

我知道列位看官都很難講的清楚,今天,咱們就好好聊聊這個「熟悉的陌生人——「發熱」。發熱是指某個人的體溫,因各種原因超過正常範圍,見於各種全身性和局部性感染以及許多非感染性疾病,它是內科急診中最常見的症狀。

發熱,又叫發燒,生活中最常見的症狀沒有之一。幾乎每個人都不止一次發熱,或高或低。那麼,人為什麼會發熱呢?哪些疾病會引起發熱?發熱了一定要退熱嗎?我知道列位看官都很難講的清楚,今天,咱們就好好聊聊這個「熟悉的陌生人——「發熱」。

什麼是發熱?

發熱是指某個人的體溫,因各種原因超過正常範圍,見於各種全身性和局部性感染以及許多非感染性疾病(如腫瘤與結締組織病等),它是內科急診中最常見的症狀。一般而言當腋下、口腔或直腸內溫度分別超過37℃,37.3℃,37.6℃,並且24小時內溫度差波動在1℃以上,可稱為發熱。
根據發熱的高低可分為:①低熱37.4-38℃;②中等發熱:38.1-39℃;③高熱:39.1-41℃;④超高熱或過高熱:41℃以上。

——摘自《急診內科學》第三版

(不同的教材版本對體溫數字定義的會略有差異,但差異不大,沒有對錯之分,下文亦如是)

翻譯成人話就是:發熱是一種症狀,不是一種疾病。任何疾病都可能發熱,感染性的也好,非感染性的也罷,都可能發熱。腋下(最常用的測量方式)體溫超過37℃,24小時內溫差超過1℃以上就叫發熱。

那些你不知道的體溫冷知識

正常人的體溫是由體溫調節中樞,通過神經體液因素調節產熱和散熱過程,保持產熱和散熱這對矛盾的動態平衡,所以正常人有相對恆定的體溫。

①口腔溫度一般維持在37℃上下,波動範圍36.3~37.2℃左右,直腸內溫度一般比口腔溫度約高0.3~0.5℃;腋窩溫度比口腔溫度約低0.2~0.4℃。

②不同個體的正常體溫也會略有差異,少數健康成年人口腔溫度可稍低於36.3℃或稍高於37.2℃(個體間的差異,各位看官無需糾結,就像世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片樹葉一樣,醫學只是界定大多數群體的範圍值,但具體情況的判定,應該交給專業的醫生)。

③正常人體溫在24小時內有輕微的波動,晨間稍低,下午稍高,但相差不超過1℃。

④在不同的生理狀態下體溫也有輕微差異:小兒因代謝率高,體溫較成人可稍高(即使這樣,也不會超過1℃),老年人體溫可較青壯年稍低,婦女月經期體溫比平日為低,而在排卵期以妊娠期則增高(女生在這方面會有體會)。

⑤進食劇烈運動,突然進入高溫環境,情緒刺激等因素也可使體溫稍有上升。

人為什麼會發熱?機制是什麼?

我們健康人的產熱與散熱是處於平衡狀態的,產熱與散熱的過程均接受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的控制。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存在著與恆溫箱溫度調節器類似的調定點,此調定點的高低決定了體溫的水平。體溫調節中樞調定點上移,中心溫度低於調定點時調定點的衝動發放,調溫指令抵達產熱和散熱器官,一方面通過運動神經引起骨骼的肌張力增加或寒戰,使產熱增多,另一方面經交感神經系統引起皮膚血管收縮,使散熱減少,最終導致發熱。

翻譯成人話就是:大腦里有個部位叫下丘腦,下丘腦里有個溫度調節器叫調定點,當調定點因為致熱原的刺激,調定點設置上移,產熱增加、散熱減少,人就出現發熱了。

啥是致熱原,是否就是發熱的罪魁禍首?

首先,答案是肯定的。致熱原是一類能引起人體體溫異常升高的物質的總稱,可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兩大類。

外源性致熱原主要包括:各種病原體如細菌、病毒、立克次體、衣原體、螺旋體,原蟲和寄生蟲等的毒素及其代謝產物,尤其是內毒素(一般屬於脂多糖類物質)最為重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被細菌或病毒感染以後發熱的原因,是因為細菌和病毒產生了致熱原)

內源性致熱源主要包括:白三烯、白介素(IL-1、IL-2、IL-6等)、腫瘤壞死因子(TNF)、干擾素等。其中IL-1為內源性致熱原的主要成分。

總結:內源性致熱原可直接影響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的調控點,而外源性致熱原一般不能直接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發熱,但能刺激和激活主要存在於白細胞、單核細胞和組織吞噬細胞內的內源性致熱原,這些具有活性的內熱源通過使體溫調定點上移,調定點發放衝動給血管運動中樞和周圍傳出神經,使血管收縮和血流減少,肌肉緊張力增加,甚至引發寒戰,使散熱減少,產熱增加,最終導致發熱。

什麼病會引起發熱?

從發熱的定義再到發熱產生的機制,我們大致已經能看出來:凡是能產生致熱原並且引起體溫調定點升高的都能引起發熱。臨床上為了設計治療方案以及歸納總結,目前把發熱分為兩大類:感染性和肺感染性。

感染性: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細菌、病毒、支原體、寄生蟲等等的感染。臨床上也最常見,約90%以上的發熱往往都源於各種不同病原體的感染。

非感染性:各種惡性腫瘤如白血病、原發性肝癌等;結締組織病如風濕、狼瘡、血管疾病等等。

總結:幾乎所有的疾病都可以有發熱,因為無論是感染還是非感染,只要該疾病產生了炎症反應,隨之而來就會產生內源性的致熱原,只要致熱原達到一定濃度引起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調定點的升高,發熱就會產生。

發熱了,只要退熱就可以了嗎?

當然不是,發熱都是有原因的,要找到發熱原因,然後做病因治療,退熱僅僅是處理掉了發熱的症狀,並沒有找到發熱的原因,而找到發熱的原因並解決掉才是我們關心的問題。

發熱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感染,但不同類型的感染治療方案也是不同的,如細菌感染就要使用抗生素,且根據細菌的耐藥情況適當調整,而病毒感染往往並沒有針對性的殺病毒藥物,只能通過緩解症狀、使用一些中成藥調節免疫功能等待自愈。

總結:

①發熱的定義並不完全是一個固定的數值,還要參考基礎體溫及24小時內的波動有沒有超過1℃;

②發熱的機制是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調定點作用的結果,但導致發熱的罪魁禍首卻是致熱原的產生;

③幾乎所有的疾病都會引起發熱,無論是感染性的還是非感染性的,只要產生了炎症,內源性致熱原就會產生,這就是發熱的基礎。

④當我們出現了發熱,單純的退熱解決的僅僅只是表象,明確發熱的原因,針對病因做治療,才是我們關心的要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