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LCA「光輝」戰機的野心:欲成空軍頂樑柱,要成海軍艦載機

每點新防務 發佈 2020-01-16T07:56:54+00:00

印度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從英國引進了FollandGnat型輕型戰鬥機,並且除了第一批次的13架是在英國生產的外,其餘的幾十架都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按照授權協議在印度本土自行組裝的,而第一架由印度製造的零件組裝的Folland Gnat型輕型戰鬥機則在1962年5月首飛成功。

「光輝」的第一道光

【每點新防務(999期)·1月16日】:1969年,印度政府接受航空委員會的建議,指定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來為本國開發戰鬥機進行驗證和發動機設計,繼而達到獨立研製戰鬥機的目的。印度政府的這個決定並不是「拍腦袋」制定的,而是在與巴基斯坦空軍的多次戰爭中,深刻感覺到光憑購買外國戰鬥機並不能有效支撐自己成為地區大國的「野心」。於是在上世紀60年代印度政府就開始讓印度斯坦航空公司開發本國第一款噴氣式戰機——「風神」戰鬥轟炸機。

為了幫助從沒有設計過噴氣式戰機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印度政府甚至找來了德國人Kurt Tank擔任設計師。而Kurt Tank的上一份工作,則是在二戰期間負責為德國空軍設計FW-190這款被譽為「二戰最好戰鬥機」的產品。但他為印度所設計的這款HF-24「風神」戰鬥轟炸機,在生產了147架後就停產了,而且自1967年服役到80年代末開始退役,前後只有10多年使用時間,並且印度空軍也對該機不滿意。究其原因,則是印度糟糕的工業基礎和缺乏動力充沛的發動機而導致的,當然各種ZZ和經濟因素也參與其中,共同導致了印度歷史上第一款自行研製的超音速噴氣戰鬥機項目的失敗。

但印度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自行研製戰鬥機,不久後又一次開展了戰鬥機研製計劃。只不過這一次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研製」,而只是「改進」。印度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從英國引進了Folland Gnat型輕型戰鬥機,並且除了第一批次的13架是在英國生產的外,其餘的幾十架都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按照授權協議在印度本土自行組裝的,而第一架由印度製造的零件組裝的Folland Gnat型輕型戰鬥機則在1962年5月首飛成功。

隨後,該機在1965年與巴基斯坦空軍戰鬥中,共擊落了7架巴方戰機。雖然該機性能不錯,但也出現了液壓和控制系統不可靠的問題。於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開始了對Folland Gnat型輕型戰鬥機的改進工作,除了針對原有的缺點進行彌補外,還將其優化成了攔截機,然後又逐漸擴展到執行對地打擊的攻擊機。但不管印度再如何改進,Folland Gnat依舊是一款輕型戰鬥機的底子,無法支撐印度空軍逐漸「爆棚」的野心。

所以印度在不久後就開始了本國第二款超音速戰鬥機的研製計劃,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光輝」戰鬥機!

說好的「全國產」,結果依舊是「買買買」

印度斯坦航空公司這個從組裝、維修飛機起家的「小作坊」,在磕磕絆絆中成長了幾十年也沒能為印度空軍搞出一架令其滿意的戰鬥機,這不能不說是對一國航空工業最大的侮辱。於是,在1969年接到印度政府為新型國產戰鬥機的預研任務後,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卯足了勁想要大幹一場!但現實很「骨幹」,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並沒有獨立設計一種具有世界先進水平超音速戰鬥機的能力,可這並不是無法克服的。要知道印度研製HF-24「風神」戰鬥轟炸機時可以找德國人幫忙,為啥這一次不能繼續去找外國人呢?

於是,印度政府於1983年啟動了「輕型戰鬥機(LCA)」項目,並專門成立了航空發展局來管理該項目,並指定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為該項目唯一承包商(其實,印度也沒有第二家航空公司了)。印度當年之所以決心再次開展本國戰鬥機研製項目,是因為有2個主要目的:替換印度空軍日益老化的米格-21戰鬥機和促進印度航空航天業的大發展。雖然在LCA項目開始後,印度航空發展局統籌了100多個本國實驗室、工業組織和學術機構,意欲對關鍵的飛控系統、雷達系統、發動機等做到「國產」。可問題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連基礎的機體設計都無法完成,不得已邀請了法國達索公司加入。

但由於達索公司拿手的是三角翼設計,於是印度的LCA項目自然也就長得像「幻影」家族了。而且因為達索公司的加入,原本印度雄心勃勃吆喝著要國產的「三大系統」,也因為實力不濟而全部用「買買買」解決了。其中「飛控系統」,也因為實在搞不定,轉而採用了達索公司提供的模擬飛控系統——當然,印度未來會採用本國研製的數字飛控來替代它;雷達系統也因為本國研製不順利,而購買了以色列的EL/M-2032多模都卜勒脈衝雷達;發動機原本要使用本國研製的「卡佛里」發動機,但由於該發動機直到2020年還未完成,所以當時只能選用了美國的F-404發動機。

30多年磨一劍究竟為啥?

其實印度從開始LCA項目之初,就已經預計到本國工業實力也科研實力可能不足,於是為LCA項目制定了一個「兩步走」方案:1993年開始第一階段。該階段是在1990年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和法國達索公司「聯合」完成設計初稿的基礎上開始的,主要是驗證設計概念和建造技術驗證機。「TD-1」這架驗證機雖然開始因為及技術故障導致試驗延誤許久,並在之後隨著印度核試驗而被美國禁運發動機,導致更長時間的延誤。但TD-1在之後進行的50小時飛行試驗中,表現尚可,並完成了飛控軟體的集成,並且其自動飛行控制系統也得到了試飛員的稱讚。在該階段完成時,LCA項目也在2001年得到了「光輝」的正式官方命名。

第二階段印度從2001年11月開始。從該階段開始,LCA「光輝」將開始進入原型機製造,但由於技術不成熟,導致製造的PV-1至PV-5等原型機在試驗中並不理想,大量指標達不到設計要求。但即便這樣,印度空軍本著儘快替換老舊的「奪命」米格-21的想法,依舊強行將LCA「光輝」推入了量產階段,並下了40架的「大單」。當然,由於印度本國發動機研製停滯,這40架採用的還是美國F-404發動機。

雖然從2007年至2013年,LCA「光輝」的小批量生產型頭8架完成了各項飛行試驗,標誌著LCA「光輝」戰鬥機項目的研發階段已經完成。可是即便LCA「光輝」拿到了「初始作戰能力」評估,可依舊被外界嘲笑為「三十年磨一劍」,甚至拿與其幾乎同時開始的殲-10作對比,現在殲-10已經發展到了C型,綜合作戰能力已經不是LCA「光輝」可比的了。但是從印度堅持30年研製「光輝」戰機的行為可以看出,整個研發項目雖然因為印度自視過高而導致走了許多彎路,但印度此舉無疑成功促進了本土航空業與軍工體系的發展。

而且一國的航空能力要從理論、技術和工業等方面來全面衡量,一款現代化戰機從立項到量產成熟,本身大概需要20年時間。而印度航空工業起步比較晚,到上世紀80年代才具備一定的仿製一代機和二代機的能力。90年代末期,印度核試驗之後又受到美國制裁與技術封鎖,LCA計劃的許多技術也受到了限制,再加上印度國內的官僚主義和拉幫結派盛行,這才導致LCA「光輝」戰鬥機項目進展不利。當然過高的估計自身科研實力,也是導致LCA「光輝」戰鬥機研製時間過長的重要原因!

尷尬:空軍無奈、海軍不要

在LCA「光輝」戰鬥機開始量產後,出現了大量印度空軍對其不滿的報導,並威脅拒絕接受LCA「光輝」戰鬥機。但其實印度空軍一直是LCA「光輝」戰鬥機項目的支持者,畢竟其現役大量的二代戰鬥機等著被替換,包括「寡婦製造者」米格-21。甚至在LCA「光輝」戰鬥機原型機試飛不順利時,印度空軍就下了40架的量產訂單。可以說,LCA「光輝」戰鬥機之所以能堅持到最後,也是印度空軍這個「剛需」用戶的支持——雖然是印度國防部以行政命令強壓的結果。

後來印度空軍在2016年開始接收LCA「光輝」戰鬥機「初始作戰能力」版後,計劃在8年內新成立8個LCA「光輝」中隊——這比2015年宣布的採購123架規模更大。後來印度空軍先執行了83架量產Mark 1型的採購計劃,總價70億美元。之後,印度空軍希望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能從2020年開始,將生產能力每年能擴大到至少交付一個中隊(16架以上)的規模。如果能達到,那麼印度空軍將總購下單採購324架LCA「光輝」戰鬥機的後續型號。

相較於印度空軍無奈地接受,印度海軍的態度則強硬得多。雖然印度國防部也多次給印度海軍下命令採購「光輝」戰機的艦載版,但是印度海軍一直「抗命不遵」,找來各種藉口予以搪塞。甚至印度海軍在2016年被「逼急」後,以LCA「光輝」戰鬥機艦載版超重為藉口,為尋求適合海軍航母使用的57架新型艦載機,向全世界發起了採購招標。這也使得印度海軍與國防部矛盾進一步加深。

但印度國防部態度強橫,讓LCA「光輝」戰鬥機上艦的意志不可改變,於是印度海軍也沒有辦法,只有向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要將「光輝」艦載版減重和更換雙發動機的要求。2018年印度海軍開始對艦載版原型2號機進行測試,並在同年9月進行了首次空中加油。後來又進行了陸地模擬滑躍甲板起飛測試,直到2020年1月11日進行了首次在「超日王」號航母上的攔阻降落,並在第二天進行了首次航母甲板滑躍起飛。

但這些成績依舊無法使LCA「光輝」成為一款合格的艦載機,畢竟其最大起飛重量只有13噸多,雖然擁有11個外掛點,但只能掛載不到4噸的彈藥!這樣的戰鬥力在當今現役艦載機中,它簡直是個「侏儒」,也難怪印度海軍不想要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