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城市徒步」跟兒子一起徒步11.26公里,寒假裡再來10次探索

劉曄親子溝通 發佈 2020-01-15T08:22:46+00:00

在兒子沒期末考試前,我就一直思考著到底有什麼方式能讓他更了解我們生活的這個城市。於是,今年寒假,我們準備哪裡也不去,就用腳來行走,用眼睛去看,用筆來記錄,來了解我們所生活的城市。

01 為什麼要城市徒步?

在兒子沒期末考試前,我就一直思考著到底有什麼方式能讓他更了解我們生活的這個城市。

他從小到現在生活在兩個旅遊城市,有很多的景點,因此我們也大多去那些地方遊玩。孩子小的時候,我希望給他的是滿滿的快樂,但是當他更大一些,我希望他能看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總覺得城市對於孩子來說,除了是每天生活,上學和景點遊玩的地方,還應該有更多具體的,生活化的記憶。

於是,今年寒假,我們準備哪裡也不去,就用腳來行走,用眼睛去看,用筆來記錄,來了解我們所生活的城市。

02 邊走邊聊

今天吃完午飯,天氣不錯,我就開啟了我們的第一次徒步計劃:先從家走到海邊。

背瓶水,塞個桔子,裝上兩個小麵包,於是輕裝上陣。

一路上我們一邊走,一邊聊。從給兒子解釋徒步的想法開始,還沒等我說到重點,兒子已經迫不及待地問他一堆的問題:媽媽,為什麼那些孩子上不起學啊?不是有些很富的人給他們捐錢不就行了嗎?

我跟他解釋,捐錢不能解決所有貧困孩子的問題,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國家撥款才更有效。兒子又問:我們國家不是可以印錢嗎?我們多印點不就行了嗎?於是又跟他解釋多印錢會導致通貨膨脹,以及歷史長河中那些可怕的通貨膨脹。

走到市南區法院的時候,兒子問法院是做什麼的?於是又討論了一通公安,法院,監獄他們都有什麼不同的職責。

一路走,一路聊了很多,不知不覺,已經走了一半,兒子說怎麼走的這麼快啊?!

03 邊走邊發現

除了聊天,我希望兒子也能多用眼睛發現。

比如我們看到工人們在路邊掛大紅燈籠,為新年做準備。

走到立交橋的時候,我們從橋底下穿過,兒子第一次注意到立交橋下可以當做停車場。

看到路標指示牌,我問兒子那是什麼意思?兒子猜測是距離吧?我告訴他用「山東路多少號」可以指示一座大樓的位置。

看到公共廁所外有個單獨的一間,我問他為什麼要設立這一間呢?於是帶著他研究圖標,進去看看。

看到五四廣場廣場的雕塑:「五月的風」,我們又一起了解,原來這個青島的地標是鋼質雕塑,它足足有700噸重。這樣一個螺旋上升的風型造型代表了「五四運動」的精神和張揚升騰的民族力量。

在海邊,正好趕上漲潮,我們站的地方沒幾分鐘就被海水淹沒了。這樣的漲潮速度兒子以前從來沒有體會過。我跟他講了我小時候遇到的一次危險的漲潮經歷。

04 用筆記錄

就這樣一邊走,一邊聊,吃吃喝喝,玩玩鬧鬧,回來打開小米運動一看,竟然走了11.26公里。比我們當初預想的5公里要多的多。

回來以後,我說我們用文字來記錄一下今天的發現吧,於是我寫了一篇文章給兒子看,兒子寫了一篇日記給我看:

2020年1月15日 晴天


今天,我跟媽媽在城市裡徒步。

我們一邊走路,一邊聊天,走著走著一不留神就走到了河邊,我們看著工人們把燈籠一個個綁在路燈上,走著走著看見立交橋的底下可以當停車場用。

我們終於走到了「五月的風」面前,媽媽說了阻尼器在大高樓里的故事,所以我覺得在「五月的風」裡面的圓球也是不是阻尼器呢?(請用手機查吧)

我們走了11.26公里,沒想到第一次城市徒步就能走這麼遠!下一次我想去海軍博物館看軍艦和潛艇。

這個寒假,我們準備來10次這樣的城市徒步,去10個我們想去的地方,了解我們城市的人,城市的生活,城市的建築和藝術,城市的歷史和文化。

也許10次不夠,但是沒關係,還有明年,還有後年,還有很多年。

熱愛一個城市,首先要了解她,不是麼?

更重要的是,行走是一次歷練,一次發現,一次心與心的連接。


作者簡介:劉曄

專注兒童教育,分享育兒理念。

喜歡讀書,講書,運動。

在親子溝通領域帶領過數百位父母深度踐行,在寫作領域堅持原創有思想的文章。

歡迎關注,轉發或討論,感恩遇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