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推翻明朝,後來卻支持明朝抗清,他的人生為何如此顛覆?

雲敘古今 發佈 2020-01-15T08:43:39+00:00

歷史上農民起義軍往往會為了推翻朝廷而奮鬥,從陳勝、吳廣一直到李自成,他們都在拚命的推翻一切,壓迫他們的存在。


引言:

歷史上農民起義軍往往會為了推翻朝廷而奮鬥,從陳勝、吳廣一直到李自成,他們都在拚命的推翻一切,壓迫他們的存在。但在明朝末年,有一位農民軍領袖,他眼看著山河破碎,在關鍵時刻選擇輔助他要敵對的明朝,此人就是李定國

他的人生註定了和這個王朝一樣都是一齣悲劇,從最開始的反抗到後來的堅定殉國,明王朝最後的悲劇色彩全部呈現在這個農民起義軍領導身上。


天災人禍,大明王朝搖搖欲墜

崇禎繼位之初,整個大明王朝已經徹底陷入到了分散之中,中央權力君臣之間的不信任,還有大臣之間由於身份認同的那種衝突,使得中樞處在一盤散沙的狀態下。除了中央一團亂麻,底下的老百姓也過的是水深火熱,貪官污吏瘋狂貪污,而中下階層的官員為了拉攏上層的領導,也被迫搜刮百姓,百姓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在當時河南的水患與蝗災使得中原地區的老百姓陷入到絕望,就算是南方經濟相對要好一點的百姓,也因為稅收而被逼破產。如此可怕的壓力,如此驚天動地的末日危機,崇禎皇帝左支右絀無法阻擋,大廈將傾的危機之下,底層的老百姓也是陷入到了絕望之中

老百姓紛紛進行反抗,想要在反抗之中尋求活命的機會,李自成和高迎祥等人紛紛拉起了旗幟,農民起義軍為了一口飯吃,發動了對於明王朝的抗爭,他們的內心沒有正義與邪惡,有的只是生存的慾望。在那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軍之中,李定國也身不由己的登場。

在明實錄記載中,李定國是一個農家子弟,10歲就被張獻忠給擄走,張獻忠覺李定國齊貌不恆,以為己子,期間,張獻忠養四子,孫可望為長,李定國次之,劉文秀,艾雲枝次之。按照粗略的歷史記錄,當年的李定國是被迫成為農民起義軍,但也或許是這一次機緣巧合的遭遇,使得他活不下去的農民生活突然有了新的轉機,雖然日子過得越來越危險,但是他好歹不需要為第2天沒有飯吃而擔憂。並且由於李定國出色的能力,很快就被張獻忠功收為養子,成為未來的心腹。

為了活命只能奮起反抗

可以說就是從這一刻開始,李定國他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他成為了大明王朝的對抗者,這一切的目的非常的單純,只是為了想要活下去,雖然中間有過一些坎坷,他和明王朝沒有深仇大恨,甚至還是明王朝旗幟之下的一個應該被庇護的百姓,但當整個社會一片死寂,而朝廷不再保護百姓的時候,李定國被迫反抗。

隨後他跟隨著農民起義軍征戰了大半個中原,在那刀口舔血的歲月裡面,李定國開始學會了作戰技巧,並且成為了一個很有遠見的指揮官。但隨著他們作戰的越來越順利,他開始考慮自己的人生還有國家的未來。

沒有能力的時候為了生存,所以他會不惜一切代價的去幫助自己的領導去謀求更多的勝利,但當他已經站在了可以與明朝平起平坐的時候,他突然發現自己的人生似乎已經走入到了一個誤區。對於李定國這樣的人來說,這個世界有很多的危險,但是那和自己沒有關係,只要活下去就好了,但當他擁有的能力以後,他就會思考,這個世界遇到的威脅,我是否應該挺身而出。

大明有難是否應該挺身而出

明王朝已經被起義軍打得四分五裂,這使得關外的皇太極給打了進來,還準備在北方建立起清朝政權,他們反對明朝或許有其合理性,但是整個天下似乎即將要淪喪。李定國的內心非常的苦惱,他想要脫離農民起義軍,想要去恢復整個天下,但是李自成早就在一片石戰役被吳三桂打敗,農民起義軍將無力回天。

如果真的按照未來歷史觀點來看,那麼當年的農民起義軍就是一把烈火,燒毀了所有的壓迫,同時也燒毀了所有的秩序。

根據明史記載,李定國曾經通讀通鑑綱目,通過對那裡面的歷史分析,還有明確的辯名分和正綱常的書籍目的,李定國開始要走出不一樣的農民道路。他在所有人還在搖擺不定,準備進行另類嘗試的時候,突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目標,那就是聯合他們要推翻的明朝去對抗外來的清朝。

這一舉動在當時來說是十分震撼的,農民起義軍與明朝政府天然就具有絕對的對峙性,如果農民軍倒向了明朝軍隊,那麼李自成等人付出的犧牲和努力將會變得一文不值,而且還會把他們的功勞全部否認。但李定國就這麼做了,他堅定的倒向了明王朝,農民起義軍在外部危機的威脅之下,終於走向了合作,兩股力量的融合曾經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而李定國也憑藉自身的才能曾經不止一次讓明王朝綻放了新的希望。

當李定國投靠明王朝的時候,周圍的農民起義軍還因為和明朝政府有很大的隔閡,所以雙方都是出工不出力,並且一直在進行提防,只有李定國拼盡全力幫助明王朝,甚至為此不惜一切代價。

結語

這是一個讓人感慨的歲月,明王朝居然和它的反對者合作,而曾經的農民軍領袖李定國居然到後來為了明王朝死難殉國,而這一現象完全體現出了當時的時代特色,明王朝並非是不可救藥,只是他的體質太過於腐敗,以至於它的統治者想要拯救都來不及。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老百姓被壓迫得活不下去,只能站起來反抗,但是老百姓又哪裡真的想要摧毀這個偉大的王朝。因此到最後,他們兩者還是走到了一起,共同對抗強敵,雖然到最後失敗了,但依舊是那個時代最悲情的一幕。

沒有哪個王朝想要拋棄百姓,也沒有哪個百姓要站起來反抗自己的王朝,只是機緣巧合,歷史變遷,一切終究會有一個終點。李定國曾經反抗大明王朝,這是他個人的生存需要,後來又為大明王朝而死,這是他身為明朝遺民的忠誠,明亡清興之際,太多的辛酸與淚水,但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那個曾經為大明王朝而死難的農民,他和這個王朝一樣,都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但卻彪炳千秋。

參考資料:

《曉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