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後瓦剌為何迅速敗亡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發佈 2020-01-15T09:01:06+00:00

由此可見土木堡之變是明朝歷史上的轉折性事件,不過這對作為戰爭另一方的瓦剌同樣是一次轉折性事件,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土木堡之變對瓦剌的影響更大於明朝——土木堡之變儘管使明朝由盛轉衰,卻並沒使明朝迅速崩潰,反而是瓦剌在土取得木堡之變的勝利後走向了分裂。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北征瓦剌的戰鬥中在位於今天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土木堡兵敗並淪為瓦剌人的俘虜,瓦剌部首領也先挾持朱祁鎮作為人質進犯明朝邊塞,一路長驅直入進逼北京城下。危難之際幸虧時任兵部左侍郎于謙以江山社稷為重擁立明代宗朱祁鈺。于謙親率二十二萬大軍列陣北京九門外,于謙指揮的這場北京保衛戰可謂是明代歷史上一場力挽狂瀾的關鍵性戰。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儘管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但已無法改變明王朝整體上江河日下的國運:事實上土木堡之變成為了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事件。洪武、永樂年間執行的是積極出塞的國防政策,明軍在這種國防政策的指導下多次深入漠北草原打擊蒙古部落,到了仁宣時期儘管明朝開始由強力戰略擴張向寬鬆治國、息兵養民轉型,但在與蒙古的邊境戰爭中總體上仍占上風。然而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對於蒙古的政策就開始全面收縮,儘管土木堡之變後明朝也曾戰勝過蒙古勢力,但再也沒像明初一樣執行過積極出塞政策,總體上已完全進入到戰略防禦態勢。由此可見土木堡之變是明朝歷史上的轉折性事件,不過這對作為戰爭另一方的瓦剌同樣是一次轉折性事件,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土木堡之變對瓦剌的影響更大於明朝——土木堡之變儘管使明朝由盛轉衰,卻並沒使明朝迅速崩潰,反而是瓦剌在土取得木堡之變的勝利後走向了分裂。

事實上自稱厄魯特的瓦剌在明代瓦剌能不能算是蒙古人都是存在爭議的——至少東邊的韃靼就不把瓦剌當作蒙古人。事實上遊牧民族和定居民族有一點顯著的不同就是:沒固定的生活地域,各部族之間的互相融合是相當頻繁的事。其實歷史上的匈奴、突厥等族系很可能並非一個單一民族,而是由草原遊牧民族組成的共同體。而我們今天所說的蒙古族是由於成吉思汗的蒙古部統一草原諸部而形成的民族,在成吉思汗統一草原之前蔑兒乞、乃蠻、克烈、汪古等部顯然不會認同自己是蒙古人,只是在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後才形成了蒙古族這一民族共同體。公元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達從蒙元王朝手中收復燕京後蒙元勢力就退回來漠北草原,然而脆弱的遊牧經濟已無法支撐元朝仿照漢制建立的統一帝國,於是蒙古草原迅速恢復到成吉思汗統一之前的諸部割據狀態。蒙古諸部逐漸演化為兩大部落聯盟:位於草原西部的和碩特、綽羅斯、杜爾伯特、土爾扈特諸部所形成的聯盟被稱為瓦剌;位於草原東部的察哈爾、土默特、科爾沁、鄂爾多斯諸部所形成的聯盟自稱蒙古,而明朝則稱其為韃靼。明朝人所謂的蒙古人是同時涵蓋韃靼人和瓦剌人的,然而韃靼卻以蒙古正統自居而將瓦剌視為異族。事實上韃靼才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嫡系後裔,在退回草原之初他們甚至沿襲了「元」這一國號(北元)。瓦剌則起源於葉尼塞河上游地區,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時將他們稱為「林木中人」,成吉思汗以及日後的蒙古大汗通過聯姻來籠絡他們。由此可見瓦剌並非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嫡系後裔,屬於被蒙古征服後所同化的部族。儘管瓦剌被蒙古同化後也冠以蒙古之名,不過在以蒙古正統自居的東部蒙古人眼中瓦剌仍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事實上北元退回草原後就同時面臨兩大強敵:南方的明朝一度執行積極出塞的國防政策,而西部的瓦剌勢力趁機悄然做大。明初在出塞打擊蒙古勢力時為實現分化瓦解的目標就對瓦剌和韃靼進行分別對待:明朝所稱的韃靼人其實就是繼承了成吉思汗黃金家族正統的北元政權,這是明朝必須打擊的大敵,因為只要北元政權仍在延續「元」這一國號就意味著並沒放棄重返中原的意圖。相比之下瓦剌只是草原上一個從無顯赫歷史的籍籍無名的部族,和明朝也沒北元政權那麼大的積怨,因此在相當一段時期內瓦剌屬於明朝爭取拉攏的對象。這一時期瓦剌也有意識將自己與黃金家族進行區分,這樣做一方面是彰顯自身的獨立性,另一方面也是向明朝示好,當然名義上瓦剌還是北元的藩屬。然而隨著瓦剌勢力的日益做大就漸漸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想法了,這點明朝方面也感覺出來了。公元1410年北元政權遭到明成祖朱棣的重創,然而朱棣並沒趁機徹底消滅北元,反而冊封北元太保阿魯台為大明特進光祿大夫、太師、和寧王,這麼做的其實就是為牽制名義上為北元藩屬、實際上獨立存在且依然做大的瓦剌。朱棣的警惕是有道理的,因為瓦剌的崛起確實已呈現出明顯的徵兆。截至14世紀初名義上作為北元藩屬存在的瓦剌實際上已架空了北元的軍政大權。公元1439年(北元岱總汗十五年、明英宗正統四年)瓦剌部首領脫歡去世,其子也先成為瓦剌部的新首領,同時繼續保持著北元朝廷的軍政大權。也先在北元朝廷的正式職務為中書右丞相、太師、淮王、瓦剌部總兵。

明初幾代皇帝積極拉攏瓦剌部本意是想使其成為牽制北元朝廷的力量,然而瓦剌最終卻架空了北元朝廷,從而成為明朝北部邊疆新的大敵。也先掌握北元朝政後先後把蒙古漠南、漠北、漠西以及原為明朝冊封建立的東北兀良哈三衛、女真諸衛統一了起來。也先儘管不是出自成吉思汗嫡系,但他同樣渴望像成吉思汗一樣建立了一個遼闊的帝國。1449年也先率以瓦剌部為主的北元蒙古騎兵大舉攻明,此舉成為了明英宗御駕親征的導火索。儘管土木堡之變後也先在北京城下敗於于謙之手,因此未能實現他入主中原的既定目標,但俘虜明朝皇帝的戰功已使他越發驕橫起來。此時放眼草原諸部再找不出能與也先抗衡的人物,而也先已不再滿足於自己現有的地位。瓦剌部在名義上是北元的藩屬,而也先的正式頭銜也是北元太師,在也先看來這種身份地位與自己的實力是不相匹配的。這時的也先已盤算著「求大元皇帝並一統天下」,也就是說他想要篡奪北元的皇位並南下滅明。當時的北元岱總汗是也先的妹夫,長期以來這位名義上的北元最高統治者對也先都是言聽計從。也先試探性地向岱總汗提出退位的要求,也先並沒直接讓岱總汗讓位給自己,而是讓岱總汗讓位於太子。太子是也先的外甥,同時一個幼君在也先看來也相對更容易控制,完全可以把他作為自己正式上位前的過渡人物。然而一向對也先言聽計從的岱總汗這次卻明確拒絕了也先的要求,而惱羞成怒的也先隨即與岱總汗兵戎相見。戰敗的岱總汗逃到郭爾羅斯部,這個郭爾羅斯部的首領是岱總汗的前岳父。為什麼說是前岳父呢?原來當初岱總汗為巴結也先就娶了也先的妹妹,同時休掉了自己的前妻,對此郭爾羅斯部可是一直懷恨在心,於是岱總汗就被自己的前岳父給殺了。

身為北元正統象徵的岱總汗一死就讓也先感覺到機會來了,於是他在公元1453年(明代宗景泰四年)召集蒙古各部召開忽里勒台大會。這次大會上蒙古各部迫於也先的壓力將其推舉為蒙古大汗、北元皇帝,稱「大元天聖大可汗」,定年號為「添元」。這在北元歷史上是一次極具象徵性意義的大事件:首先這是自成吉思汗以來汗(皇)位首次被非黃金家族的人占據;在此之前北元已由一個中國式王朝向遊牧民族政權轉型,其中一個典型標誌就是取消了元朝仿照中原漢制確立的年號制度,截至也先上位之時北元取消年號已有65年,如今重新確立與中原相同的年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也先的野心。也先的野心就是篡奪北元的皇位並完成一統天下的夙願,如今他已然登上北元的皇位,明朝也已轉為戰略守勢,看起來也先正在向他的既定目標邁進,然而事態的後續發展卻證明他其實是在加速走向覆亡。也先雖是一個有遠達抱負理想的人,但卻是一個缺乏戰略思想的人,他急於求成的篡位之舉恰恰給自己招來了禍端。儘管身為成吉思汗嫡系的黃金家族退出中原已有百年,但草原蒙古人心中他們認識蒙古民族的英雄和圖騰,樸實的蒙古人民還無法接受被非黃金家族的人所統治。儘管岱總汗沒他的祖先那樣的文治武功,但因為擁有正宗的黃金家族血統就被蒙古人民所尊奉,相比之下也先的瓦剌部本來只是草原上一個籍籍無名的部落而已。也先本人過於維護自己和家族小團體的利益,以致於連他自己所屬的瓦剌本部群眾中都有不少他的反對者,更不用說那些身為黃金家族後裔的諸王了。黃金家族諸王儘管此時正處於衰敗期,不過人家手裡還是有兵馬的,儘管他們單獨任何一個人都無法與也先抗衡,可如果他們全部聯合起來可就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意想不到的是率先對也先發起挑戰的並非黃金家族的成員,而是另一位同樣來自於瓦剌部的酋長。瓦剌本身並不是一個統一的部落,而是由蒙古草原西部的和碩特、綽羅斯、杜爾伯特、土爾扈特諸部所形成的部落聯盟。也先只是瓦剌諸部共同的盟主,在瓦剌諸部中他的實力最強,但在瓦剌這一部落聯盟體系之下各部落仍有自己的酋長。公元1455年瓦剌部中另一位強勢人物阿剌率先起兵反對也先,黃金家族諸王聞訊也紛紛起兵討伐也先,也先倉皇逃往永謝布部。虎落平陽的也先仍沒改變他飛揚跋扈的毛病——他不是請求永謝布部出兵幫助他,而是幾乎以下命令的口吻讓永謝布部出兵,結果永謝布部首領一怒之下就把也先給殺了。也先死後他的子孫與黃金家族的後裔們展開了長達20餘年的戰爭。在這一過程中也先的兩個兒子瓜分了也先的部眾,成吉思汗異母弟別勒古台的後裔毛里孩擁立岱總汗之子馬兒古兒吉思為蒙古大汗,將瓦刺驅逐到天山一帶的西部地區。到了明末清初的史籍中一般將瓦剌稱為衛拉特。衛拉特主要由杜爾伯特部、準噶爾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四大部落以及輝特小部落共同構成。後來日益強大起來的準噶爾部將土爾扈特部向西壓迫,迫使土爾扈特部與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的一部被迫遷到了伏爾加河下游地區。準噶爾部又向東壓迫杜爾伯特部,迫使其內附於清朝。準噶爾部還企圖兼并和碩特部併入侵青海。準噶爾部又擊敗哈薩克人,翻過天山征服回部諸察合台汗及伊斯蘭教派白山派與黑山派,此後飛兵拉薩凌攝西藏,終於建立起了強大的準噶爾汗國。全盛時期的準噶爾汗國疆域北接額爾齊斯河、鄂畢河、葉尼塞河上游,南到西藏阿里地區,西包巴爾喀什湖,東至蒙古薩彥嶺及色愣格河流域,達到四百多萬平方公里。準噶爾部的強大也為從康熙到乾隆長達70餘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