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牙」讓李冰冰上台拼演技,但好演員春天還沒到

新京報 發佈 2020-01-15T09:20:45+00:00

而談及這個春天何時是最好的時機,李娜思慮後補充道,「我之前看到過一句話,當流量偶像不再成為電視收視和電影票房的制勝法寶,而是轉換到製作的質量和內容。好演員的春天就來了。」新京報記者張赫 劉瑋編輯 佟娜 校對 翟永軍

近日,電視劇《精英律師》收官。藍盈瑩作為女主角,不僅「人形法條機」的演技備受關注,其戲份也與靳東分庭抗禮。從女配到大劇女主,藍盈瑩曾多次在採訪里談及2017年對她的改變——那一年,她拿到《演員的誕生》的亞軍。「觀眾對我的印象大多數還停留在浣碧(《甄嬛傳》的角色)。但通過《演員的誕生》,觀眾看到後都說,『哎,你原來能詮釋不一樣的角色類型。』」

2017年,浙江衛視表演類綜藝《演員的誕生》讓「演技」成為社會話題,藍盈瑩、周一圍、凌瀟肅等演員紛紛「出圈」,被觀眾和資本市場簇擁。隨之而來的是,表演類節目也成為綜藝新標的,《演員的品格》《演員請就位》《演技派》等節目如雨後春筍般湧入市場。表演類綜藝逐漸成為「演員」業務能力的試金石;同樣,它也是資本市場亂象的一面鏡子。

然而,表演綜藝的崛起是否真的能改變「流量至上」的規則?真人秀又能否讓演技高下立見?對此,新京報記者採訪《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下文簡稱《巔峰對決》)總導演吳彤,《演技派》項目總負責人宋秉華,企鵝影視天相工作室總經理、《演員請就位》監製邱越,選角工作室、導演等業內人士。在他們看來,「好演員的春天」並沒有想像中來得迅猛,但正因為這些舞台,它值得被期待。

李冰冰獲得《巔峰對決》冠軍。圖片來自網絡

抱著可能會「砸」的心態製作節目

吳彤最初籌備《演員的誕生》時,支持他的人很少。而催生出《演員的誕生》的2017年,正是資本湧入演藝圈最迅猛之時。視頻網站的崛起,萌發了小成本、低水準的速食網劇;社交網絡同時孕育了「流量」、「粉絲經濟」的戲碼。這種雙重變化反映到影視作品上,便是演技好壞不再是選角標準,「流量至上」成大勢所趨;而觀眾被動接收良莠不齊的內容,逐漸喪失著對好作品、好演技的鑑賞能力。中國影視圈開始陷入「無演技」時期。

這便是為何吳彤抱著可能會「砸」的心態走了這條路,「我想讓大家關注到好的演員。中國有太多很努力的好演員,觀眾沒有看到他們的演技。」最終《演員的誕生》成功「磕」下章子怡、宋丹丹、劉燁擔任導師,集結近50位演藝圈或新生代,或演技成熟的演員,通過短時間準備一個影視改編片段競演。該節目的影響力遠超預料。第一期播出後,「鄭爽笑場」話題熱度居高不下。周一圍、翟天臨、凌瀟肅、藍盈瑩、歐陽娜娜、彭昱暢等人,也被觀眾和資本市場重新評估。《演員的誕生》為演員劃分了分水嶺,讓賞心悅目的演技回歸大眾視野。

作為選角工作者,李娜(化名)便在節目中關注了一眾好演員,新演員、老戲骨的表現都會記錄下來,並把他們的片段推介給導演或資方。資深導演Y也把翟天臨、俞灝明、劉敏濤等演員開始納入重要角色的考慮範疇。據他透露,還有一些過去門庭冷落的演員,如今甚至檔期爆滿,「之前不敢用是因為確實沒話題,而現在演技就是他們的話題。」

秦昊是公認的演技派演員,在《巔峰對決》決賽中,他飾演的自閉症兒童極其形象和感人。圖片來自網絡

從挖掘演員到揭露表演工業

隨著近幾年媒體對「數字小姐」、「天價片酬」曝光,「流量+IP」漸成票房「毒藥」。在這期間,《演員的誕生》《我就是演員》將眾多演員推到觀眾視野,也讓表演類綜藝接踵而至;只是後作不再滿足於發掘好演員,同樣也試圖為大眾揭露原本神秘的表演工業。

《演員請就位》曾針對年輕用戶做了調研,發現觀眾對「演員」無論從表演能力、綜合素質,還是人品價值觀都有極高期待。但與此同時,表演藝術仍具有一定的認知門檻,行業又缺少發現優質演員的有效途徑,因此《演員請就位》邀請知名導演作為最重要的創作者和表達者在節目中發聲,「節目中演員與四位導演的合作和交流,不僅是一次難得的經驗積累,很多年輕演員也受到更多導演和大眾的關注,導演也增加挖掘優秀演員的機會。這是我們想要實現的」,《演員請就位》監製邱越說。

喜劇演員楊迪在《演員請就位》中的表演獲得認可。圖片來自網絡

《演技派》項目總負責人宋秉華則將表演類綜藝的功用進一步提升至「提升觀眾審美」的層面。在他看來,總有人說,女演員到了30歲以後機會就少了;而在好萊塢,很多女星都是30歲之後走紅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部分中國觀眾仍停留在看顏值、看激烈表演的階段。近些年中國觀眾經濟水平提升,文化需求進一步提高,「行業和觀眾之間其實是一種博弈,關鍵在於你提供的內容能否超出觀眾預期。當下受眾對演技的理解以及鑑賞水準還可以有更多提升。」

綜藝能否展現演技?製作難題難突破

48小時極端考驗演員?

拍攝一部影視作品,演員通常需提前至少半個月研究劇本,現場進行大量對戲;電影甚至一個鏡頭就會打磨一整天。然而,大部分綜藝卻為演員提供了最「極端」的環境——48或72小時左右排練出難度極大的影視片段,「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和對手演員排練劇作,也沒有充足的舞台排練時間」,「所有演員都挑戰著不管能不能完成也必須完成的任務。」李冰冰曾在參與《巔峰對決》後發微博談及其難度。

表演是經得住打磨的藝術,而綜藝對效率的追求,是否會限制演技發揮?邱越坦言,時間的確是最大的挑戰,「導演和演員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品拍攝,製作組要在有限時間內爭分奪秒完成置景搭建。時間太緊了。」吳彤也無奈道,綜藝擁有與電影、電視天然不同的屬性,一周一期節目,「快」是沒辦法的事情。

然而利用大家認為不夠的時間,去儘可能地發揮表演經驗,這也正是綜藝為演員設下的規則,「每個人都面對時間不夠的情況,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潛能,看到他們的創作能力、對劇本的把關能力。」吳彤表示。對專業人士而言,台上一分鐘更能看出功底。例如通常演員準備試戲片段的時間為3至5天;時間太緊時,甚至會下午把劇本發過去,晚上就要拍攝完成。

李娜有時一天要看上百條表演視頻,每個演員的表演風格不同,都需要仔細觀看;但有時也只需看一個一兩分鐘的主要片段,便能精準判斷演員的演技,以及與角色的適配性。導演、編劇亦然。「雖然綜藝呈現的準備時間很短,但演技好的演員背後是十幾年的功底,觀眾更看重的是硬實力,必須更加認真地磨練演技或者比別人付出的更多倍的努力。準備時間長短並不會限制演技水準,反而真實的功底會一目了然。」

導演、編劇水平影響演技?

在《巔峰對決》中,佟大為與梁靜挑戰了電影《夏洛特煩惱》片段,然而角色與演員適配性較低,劇本大刀闊斧的改編,讓兩位演員也遭遇質疑。無獨有偶,寧靜在出演《王貴與安娜》片段時,也因改編的角色無法說服她,而與導演、編劇在現場僵持不下。

如果說演技是作品的重要支撐,導演對演員的把控調教、編劇對劇本的嚴謹創作、各工種的時刻就位,便形成激發演員潛力的閉環。其中劇本改編問題,是所有表演類綜藝的隱患之一。製作《演員的誕生》時,吳彤的編劇團隊大多是綜藝編劇。他們改編的理念是將一部電視劇中大部分戲劇衝突,儘量集中在10-15分鐘的片段里。

現在,吳彤改變了一些觀念,除了拼演技,作品好壞也是重要的元素,「一個作品好,觀眾自然就帶進去了,比的就是觀眾能否相信他演的這個人物。」因此《巔峰對決》時,吳彤邀請到成熟的影視編劇,「我們要短時間內讓大家知道故事的前因後果,又能把人物立起來,還能讓觀眾帶入,這個非常考驗能力。」

邱越也坦言,《演員請就位》的大導們也邀請了很多自己的編劇、燈光、攝影等行業前輩前來助力;郭敬明甚至將節目製作片場搬到了自己的電影拍攝現場。

話題大於演技探討?

去年年底,曾「坐鎮」《演員的誕生》《演員的品格》的表演指導老師劉天池發表過這樣的言論:節目的比拼模式並不能展現演技。她說,自己最開始做這類節目會帶著「學院氣」,會較勁,但慢慢發現這是一檔真人秀,「所謂演員的比拼大家不要較真,如果在一檔節目中可以把一些表演知識傳播出去也是一件好事。」

綜藝與影視作品同樣背負收視率枷鎖,不同的是,前者的製作邏輯通常是靠真人秀、綜藝衝突來吸引觀眾。《演員的誕生》中,「鄭爽笑場」、「胡軍為歐陽娜娜爆燈」、「王俊凱與章子怡爭執」等綜藝噱頭,就曾將該節目推上話題浪尖。資深觀眾阿花(化名)也擔憂,真人秀噱頭太重會弱化大家對表演的關注,「像當初可能由於時長,沒有播出黃璐和劉芸的排練,我們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評審說黃璐『戲霸』。而且有時候我們覺得演員演得挺好,但一到發言就好感盡失。」

「觀眾接受一個事物是有成本的,所以要給觀眾一個他喜歡的方式來接受,這樣勢必會有一些綜藝的成分以降低觀眾的初始門檻,比如節目中選手間的競爭等。」宋秉華沒有為《演技派》選擇熟悉的道路,也是擔憂把演技提升和展示變成一場「競技遊戲」。但在他看來,只要是善意、正向的真人秀,實則都是幫助觀眾消化什麼是演技的方式,「我們的核心還是展現演技。」

演員資源枯竭,溝通成本太大?

從《演員的誕生》到《演技派》,六檔表演類綜藝,至少集結了圈中200位或優秀或有話題,涵蓋老戲骨、中生代、新生代各層次的演員。到《巔峰對決》時,李冰冰、張國立、惠英紅、劉曉慶等資深演員也前來競演。

宋秉華坦言,《演技派》位於橫店的錄製現場荒無人煙,連蚊子都很少,要想在這裡做一檔片場生存類真人秀,節目組需要從選手、導師一個個去闡述節目的製作初衷、拍攝流程。

其實這類節目並不缺演員。自《演員的誕生》播出之後,不少經紀公司都向吳彤的團隊遞來橄欖枝,是出於躊躇滿志抑或掠奪流量並不得而知。這也是為何從《我就是演員》開始,節目出現了大量助演。《演員請就位》的邀約反饋也遠超出邱越的預期。如今第二季還未開始籌備,已經有很多青年演員主動表達想要參加的意願。

只是「好演員」在多檔綜藝的消耗下,難免進入青黃不接階段。「表演類綜藝到最後,不僅應該挖掘好的演員,實現的也應該是提升觀眾審美。不好的表演確實能反證,但欣賞好的表演也很重要。只是綜藝越來越多,好的演員卻不一定夠分。」導演Y表達了對該類型未來的擔憂。

綜藝提升的是審美,「跟風」利於行業

國內綜藝市場崇尚「跟風」已是老生常談;表演類綜藝大量湧出後,此論調也不絕於耳。但在業內人士看來,與同質化「綜N代」只是滿足資方要求不同,表演類反而需要「百花齊放」,「因為表演綜藝除了挖掘好演員,更重要的是提升觀眾審美。」

吳彤直言,《演員的誕生》播出之初,觀眾十分在意哪些流量演員上了節目,即便看出他們演得不好,也不知原因為何。但隨著節目播出,以及越來越多同類綜藝出現,彈幕都變成了影評,「觀眾不再一味吐槽演員和劇本,而是知道怎麼評價表演,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這也是為何《我就是演員》做到第三年,吳彤開始由挖掘遺珠,升華至國家級演員「神仙打架」。提高審美層次,讓觀眾為好演技買單,才能從根本帶動影視工業「演技至上」。「這一季我們想做的就是成品,讓觀眾去欣賞表演。」

而《我就是演員》《演員請就位》《演技派》「三國鼎立」的局面,同樣在差異化競爭中,提升更多觀眾對表演多維度的關注。吳彤坦言,這幾檔節目自己都會看,大家看似同類,實則方向不同,「像一些年輕演員在《演員請就位》會有很大的成長,但在我的節目就會有些吃力。而任素汐、韓雪肯定更適合《我就是演員》。其實我也會從那兩檔節目中去汲取一些好內容。」

宋秉華也認為,所有主流綜藝類型都會經歷一個擁擠的時段,這並非絕對的壞事,優質內容會為整個產業生態帶來增量。「這兩年,我們還來不及等一個年輕人有了演技,就把他推出去了。演技綜藝就是要告訴觀眾,什麼樣的是好演員,這類節目多了,客觀上起到了促進大家更重視演技的作用。」

好演技的春天還遠,市場未因節目洗牌

在《我就是演員》中,導師徐崢曾說出金句:「好演員的春天來了。」表演綜藝的火熱不置可否,然而春天是否到來的如此迅猛?業內人士並不這樣認為。歸根結底,綜藝仍是大眾娛樂產品,正如《演員的誕生》曾刷屏微博熱搜,但除卻歐陽娜娜、鄭爽等人的表現至今仍被談及,兩年過去,那些脫穎而出的好演員卻依舊遊離於觀眾視野之外。與此同時,資本對影視行業的介入、劇本良莠不齊、流量當道仍屢見不鮮,市場並未因一檔節目重新洗牌。

在《演技派》還沒有錄完時,宋秉華便遇到導演、製片人來劇組選擇演員,但很多人選擇的竟是一些還需要時間磨練的演員,在節目中表現很好的演員反倒可能沒有角色。在他看來,表演類綜藝能夠提升觀眾審美,促進行業對好演員的尊重,提升編劇等各個環節工業化水平,「但市場也還需要成長。未來市場會進入冷靜期,或許對演員的要求也會不一樣。」

李娜在選角領域也未感覺到顛覆性變化。資方會考慮演員的流量、演技、知名度、費用、平台認可度;而演員會考慮角色、劇本、導演、對手演員及一點點好運氣。在他看來,「好演員的春天」,有太多市場因素推動,很難短期靠幾檔節目便輕易實現。

而談及這個春天何時是最好的時機,李娜思慮後補充道,「我之前看到過一句話,當流量偶像不再成為電視收視和電影票房的制勝法寶,而是轉換到製作的質量和內容。好演員的春天就來了。」

新京報記者 張赫 劉瑋

編輯 佟娜 校對 翟永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