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272課:細說「逎(遒)」字

談藝錄 發佈 2020-01-15T09:30:59+00:00

《說文解字》的學習是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已經到了近300課,卻仍然在第二部的「辵」部努力,希望大家一定要耐心,堅持。今天我們講「辵」部的一個漢字「逎」,「逎」與「遒」互為異體字,現代漢語多用「遒」字。

先行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遒的本義是「急迫」,在揮斥方遒這個詞語中,「遒」的意思是「強健;有力」。「揮斥方遒」合起來是指熱情奔放,勁頭正足。詳細解釋請見內文。

《說文解字》的學習是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已經到了近300課,卻仍然在第二部(共十四部)的「辵」部努力,希望大家一定要耐心,堅持。今天我們講「辵」部的一個漢字「逎」,「逎」與「遒」互為異體字,現代漢語多用「遒」字。希望大家一併記住這兩個字。

逎(遒)。讀音有兩個:

(一)qiú。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逎,迫也。遒,逎或從酋。」在《說文解字》里,遒就是逎的或體。《廣雅·釋詁一》:「逎,急也。」《集韻·尤韻》:「逎,或從酋。」典籍里有記載的是《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逎侯陸強。」顏師古註:「逎,即古遒字。涿郡之縣。」看來,最早逎是個縣的名字。到了後來,遒就基本代替了逎廣泛使用了。分別看兩個字的發展進程圖:

酉本像酒器之形,古代的「酒」就寫作「酉」。酋則指久釀之酒。上面增加了兩點,一般認為是酒香四溢(因為是老酒)之意。後來的酋長之酋最初意思是年長之人,即由老酒引申而來的「久」生髮而來(酉酋二字到本字時會詳細講)。

逎是形聲字。本義是急迫;迫近。因為遒與逎互為異體字,後世典籍多用遒,比如宋玉(司馬遷說是屈原,未定)《楚辭·招魂》:「分曹並進,遒相迫些。」王逸注稱:「遒,亦迫。」分成兩組齊頭進,緊相逼迫互交手。遒和迫都是逼迫的意思。又比如張衡《思玄賦》:「冀一年之三秀兮,遒白露之為霜。」希望芝草一年開三次花啊,迫於白露凝霜不得開放。

逎(遒)字本義之外,還有很多用法,舉常用的說說:(1)強健;有力。《增韻·尤韻》:「遒,健也……勁也。」比如《三國志·魏志·王粲傳附阮瑀》:「公幹首逸氣,但未遒耳。」指劉楨(與王粲、阮瑀均為建安七子)的詩逸氣縱橫,但還不夠勁健。

又比如毛主席詞《沁園春·長沙》:「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其中的遒,用的也是強健的意思。揮斥方遒這個詞的詳細解釋如下:揮斥,指奔放。出自《莊子·田子方》:「揮斥八極」,郭象註:「揮斥,猶縱放也。」遒,即用此義,強健;有力。方:正。揮斥方遒,是指熱情奔放,勁頭正足。

(2)盡;終。《廣韻·尤韻》:「遒,盡也。」《字彙·辵部》:「遒,終也。」《楚辭·九辯》:「歲忽忽而遒盡兮,恐余壽之弗將。」洪興祖《楚辭補註》:「遒,盡也。」一年歲月匆匆將盡,只怕壽命難久長。蘇軾的《滕達道輓詞二首》之二:「骯髒儀刑在,驚呼歲月遒。」也是用這個意思。

(3)聚集。《增韻·尤韻》:「遒,斂也。」比如《詩·商頌·長發》:「敷政優優,百祿是遒。」《毛傳》稱:「遒,聚也。」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稱:「揂,聚也。《傳》以遒為揂之假借,故訓為聚。」也就是說,在這裡遒通揂的意思:聚集。這句詩的意思即:施行政令很寬和,百祥福祿齊聚集。

(4)堅固。《增韻·尤韻》:「遒,固也。」比如《詩·豳風·破斧》:「周公東征,四國是遒。」《毛傳》稱:「遒,固也。」孔穎達《毛詩註疏》稱:「遒訓為聚,亦堅固之義,故為固也。言使四國之民堅固也。」朱熹又《注》稱:「遒,斂而固之也。」周公東徵到遠方,四國平定又堅牢。

(5)美好。比如劉孝標《廣絕交論》:「遒文麗藻,方駕曹王;英峙俊邁,聯橫許郭。」張銑注稱:「遒,美也。麗藻喻文章之美也。」

(6)用於地名,「逡遒」,古縣名,在今安徽省宣城縣。《集韻·尤韻》:「遒,逡遒,縣名,在淮南。」

此外,遒還是姓,《萬姓統譜》有載。

(二)qiū。這個讀音出自《集韻》有兩個意思:(1)叢生的(樹木)。《爾雅·釋木》:「枹遒木。」郭璞注稱:「謂樹木叢生。」陸德明釋文:「遒,謂叢攢迫而生。」就是密集的樹木。

(2)縣名。有兩個遒縣,一個是漢置,一個是隋置。分別在河北省的淶水縣和定興縣。

逎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遒字的小篆定法如圖:

這一對兒字差別不大,就是「酉」上那兩筆。記住一個,另一個自然就記住了。

(【說文解字】之272,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