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東渡日本傳法,談談鑒真大和尚的困難及其與海盜之間的故事

溫水歷史 發佈 2020-01-15T09:38:33+00:00

「鑒真東渡」的故事,在中國流傳了一千多年,幾乎已經成為中國與日本交流的象徵,在中日兩國都視之為佳話。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到天寶十二年(753年),鑒真大和尚應日本僧人和官方的邀請,先後六次嘗試東渡日本以弘揚佛法,前五次都以失敗告終,最後一次靠著遣唐使的官船才勉強得以成行。

「鑒真東渡」的故事,在中國流傳了一千多年,幾乎已經成為中國與日本交流的象徵,在中日兩國都視之為佳話。

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到天寶十二年(753年),鑒真大和尚應日本僧人和官方的邀請,先後六次嘗試東渡日本以弘揚佛法,前五次都以失敗告終,最後一次靠著遣唐使的官船才勉強得以成行。

前前後後十二年時間,五次失敗、六次嘗試,鑒真大師從五十五歲到六十七歲,雙眼也從明亮變得暗弱,但他對東渡傳法仍然矢志不渝。

而這其中的困難,其實是超出今天你我的想像的。因為千古傳誦的「鑒真東渡」,實際上只是一次地下弘法行動

原來成就這一段佳話並非唐王朝的官方行為,也並未得到唐朝官方的許可。同時,鑒真一行在東渡日本的過程中,還與沿海的那些以海為生的「海盜」、「海賊」,有著不少的接觸和關係。


【一】「鑒真東渡」是違反唐朝法律的行為,客觀上增加了東渡的困難性

① 鑒真東渡不符合唐王朝禁止民間私自出海的規定

唐代實行官辦海外交通和貿易,在官府的統一管理之下,服務於經濟發展和朝貢外交的需要

唐王朝中前期主要開放並鼓勵與阿拉伯、印度、非洲和南亞之間的通商貿易,並在廣州設立市舶司進行統一的管理。

而當時的日本列島剛剛統一不久,尚處在封建經濟和文化正在興起時期,與中原的貿易十分有限,日本並不是唐王朝的貿易對象。在此情況下,唐王朝並不注重東方的海上交通和貿易。

另一方面,由於日本對朝鮮半島的覬覦之心一直存在,即便是唐高宗時期白江口海戰將日本勢力壓制和驅趕,朝鮮半島的政治、軍事形勢仍然存在較大變數。

加之當時東南沿海存在「海賊」「海盜」的侵擾抄掠,唐王朝不得不對民間私自的造船和出海加以禁止,並在法律中明確予以規定。如《唐律疏議》卷八記載的衛禁律中就規定:「諸私度關者,徒一年,越度者,加一等。」

從歷史記載來看,鑒真東渡從來都沒有得到唐朝官方的許可和鼓勵,一直都是日本僧人對鑒真大和尚的私下邀請,渡海就顯然是當時的非法行為。鑒真大和尚在前五次東渡的準備過程中,都只能私下尋找船隻、船工。



② 非法出海面臨的主要困難,來自難以得到合格的船隻和船工

得不到官方允許的航海行為,自然就會面臨很多客觀困難,諸如出海的船隻、操船的船工等基本條件都將面臨窘迫的境地,也就決定了航海行動的屢次失敗。

首先是無法獲得符合航海條件的船隻。由於唐王朝官方集中管理出海事務,也包括造船業務。民間幾乎很難搜集到造船的材料,自己造船出海成為不可能。而購買船隻也難以如願,鑒真在前五次的東渡中,所購的船隻不是淘汰的軍船就是體積過小的民船,都無法抵禦風浪順利航行。

其次是難以招募合格的船工。由於官方的出海禁令,鑒真所招募的船工都是缺乏經驗的水手。濫竽充數的水手,不熟悉海上季節風向和洋流規律,每次出海都選擇在不合適的時間。

沒有合格的出海大船,也沒有熟悉海況的船工操船,鑒真前五次東渡都失敗就不難理解了


【二】鑒真手下弟子牽涉交通「海盜」事件,導致第一次東渡胎死腹中

鑒真大和尚接受日本留學僧人榮睿、普照邀請,準備第一次東渡的時間,正是海盜吳令光在江浙沿海肆掠的時間。根據日本人真人元開所著《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載當時「海賊大動繁多,台州、溫州、明州海邊,並被其害,海塞,公私斷行」。

在出海之前,就發生了一件與海盜相關的事情。在同行的僧人中,有一位如海和尚。鑒真的大弟子道航,認為如海和尚少學晚輩,還沒有資格隨行參加弘法。

被質疑的如海大為不滿,藉機拿海盜橫說事,對道航進行報復。《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載「時,如海大嗔,裹頭入州,上採訪廳告……」。如海跑到州縣採訪使去告狀,說道航勾結海盜、造舟入海,還窩藏海盜準備帶他們入城。採訪使班景倩聞報,立即派人將道航與日本僧人榮睿、普照等人捉拿,「送縣推問」。

後來經過審理,弄清了情況,人釋放、船沒收。而如海則因為誣告之罪,被責令還俗、杖六十,然後送回本籍。

如海雖然被攆走了,但鑒真大和尚的首次東渡,也因此胎死腹中未能成行。

雖然記載說官府認定鑒真等人沒有與海盜勾結,但在當時官方禁止民間私自出海的情況下,準備東渡的鑒真和尚「造舟入海」,很可能不得不與海盜有所接觸


【三】第五次東渡,鑒真一行一路漂流到海南島,接受了當地海盜的奉養和資助

天寶七年(748年),榮睿和普照再次來到揚州崇福寺,與鑒真大和尚商議東渡事宜,準備再次海上之行,希望能夠到達日本。

該年七月,鑒真的小船出發起航了。很不幸的是,他們再次遇到了海上颶風,失去航向。

船隨水流,飄飄蕩蕩十四天之後,鑒真一行來到了振州(今天海南三亞),並由此開始了與當地海盜的交往

當時海南島有兩大海盜,一是振州的陳振武,另一個是萬安州(今天海南萬寧)的馮若芳。但是這兩個海盜有一個特點,專門搶劫外國商船,而不與本地為敵

《太平廣記》記載,「唐振州民陳振武者,家累萬金,為海中大豪。犀、象、玳瑁,倉庫數百。先是西域賈船漂溺至者,因而有焉」。

《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載,「若芳每年常劫取波斯舶二三艘,取物為己貨,掠人為奴婢」。

因此,當地官府與這兩大海盜之間不僅不是敵對關係,反而甚為親近。比如馮若芳就是振州別駕馮崇債的親戚,他也因此與鑒真結緣

鑒真一行在振州登陸之後,受到振州別駕馮崇債的盛情接待。馮崇債派四百人馬列隊迎接護送鑒真一行到達州城,並親率文武官員迎於城外,在官邸設齋供奉。

隨後,馮崇債護送鑒真一行前往萬安州,「州大首領馮若芳請往其家,三日供養」。也就是說身為海盜的「州大首領」馮若芳,將鑒真一行接入家中,好好的供養了三天

此後鑒真等人又前往崖州游奕大使張雲處,接收供養和接待。隨後經廣州由陸路返回揚州。

在這次海南之行中,鑒真一行還接受了馮若芳等人饋贈的大量香料。因為在第六次東渡日本的時候,鑒真就攜帶了六百多斤海南島的香料。

據記載,「若芳會客,常用乳頭香為燈燭,一燒一百餘斤。其宅後,若芳木露積如山,其餘財物,亦稱此焉。」

鑒真大和尚攜帶的香料,必然是來自馮若芳家裡堆積如山的香料。不僅如此,按照馮若芳等人的行事風格,以及對佛教的虔誠,必然會對鑒真東渡日本提供財力支持


因此可以說,「鑒真東渡」得以最終成功,當時活動在海南的海盜也有一份功勞。他們也在無意間推動了唐王朝和日本列島的交流,算是出乎本心、善願吧。

參考文獻:

唐大和上東征傳

《唐律疏議》

《中國海盜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