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崩逝——乾隆野史之婚外情

澤邊山 發佈 2020-01-16T10:04:12+00:00

於是,乾隆皇帝不由自主地伸手一橫,原本的用意,是想就此攔住勢不可遏的皇后;但沒成想到,因去勢過猛,而又適逢其會,「啪」地一聲,正好是反手一掌,重重地落在皇后的的臉上。這對於皇后來說,作為後宮之首,乃至於稱之國母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者,皇后何以受過如此的欺凌和羞辱,更不要說是當著那孫

乾隆皇帝此時尤其審慎和敏感,在他看來,皇后如此氣急敗壞、氣勢洶洶地朝著孫佳氏奔去,就是要以皇后的氣勢凌人的身份,以及又作為傅恆之姐姐、孫佳氏之姑子的身份,尤有可能大打出手,欲去歐辱孫佳氏;更在那皇后將要臨近孫佳氏而戟指相指時,乾隆皇帝真切地以為,這恰恰證明了自己瞬間的判斷是不錯的,這還了得。

於是,乾隆皇帝不由自主地伸手一橫,原本的用意,是想就此攔住勢不可遏的皇后;但沒成想到,因去勢過猛,而又適逢其會,「啪」地一聲,正好是反手一掌,重重地落在皇后的的臉上。

這對於皇后來說,作為後宮之首,乃至於稱之國母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者,皇后何以受過如此的欺凌和羞辱,更不要說是當著那孫佳氏的面!

就這一剎那,皇后的臉色變得煞白,白得可怕,眼中更是流露出無可言喻的驚恐和絕望;她用手捂著已被皇帝歐腫的臉,身子不住地發抖,是就要支持不住的樣子。

皇帝和孫佳氏,以及侍立在艙門內外的宮女和太監,都被這眼前的一幕嚇壞了,包括乾隆皇帝本人,都反應出一種突如其來、不知所措的神情。

突然間,只見皇后身子向後一轉,腳步踉蹌地奔向後艙;等皇帝醒悟過來,追了去時,只聽得「撲通」一聲,是重物入水的聲響;緊接著,就聽得周遭有人在一聲接一聲地在喊:「皇后、皇后!」那聲音令人想起半夜三更有人在喊:「火、火!」令人毛骨悚然。

接下來就是一片嘈雜,也有人在急切地大喊:「快救、快救皇后呀!」亂糟糟的聲浪中,又聽見幾聲「撲通」、「撲通」的響聲,十分顯然,是有人先後跳入水中去相救了。

乾隆皇帝這個時候卻反常地冷靜,先是對孫佳氏急切地說:「你趕緊離開這裡!」轉眼又看見上得船來的鐘連,便迎上去向他吩咐道:「你把傅夫人送回去,切忌招搖!」

說完,乾隆皇帝這才轉身坐下,靜待消息。

皇后救是救上來了,但是終因溺水太久,早已經氣絕了。

這一樁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得皇后船上大大小小的太監和宮女們,各個顯得恐懼莫名、噤若寒蟬,行動上也儘量地保持得謹小慎微,生怕又有什麼瞬間的不測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

當然,更沒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說皇后是赴水自盡;只說是失足落水,赴救不及。但就是這樣的說法,亦顯得很不妥當;若有人問,皇后既然落水,周遭伺候的人如何不及時搶救?

所以,皇后的突然崩逝,在正式詔告天下時,是應該有所斟酌的。

這樁大事出得非常之突兀,尤其十分尷尬;親貴重臣,甚至包括皇太后在內,都絕口不提皇后的死因,只是焦慮而倉皇地商量著如何籌辦喪儀。

皇后是一國之母,皇后之死可說是天下巨變,對於這件國家大事的處置,全然由乾隆皇帝宸衷獨辦,第一件事就是敕命莊親王允祿、和親王弘晝先行侍奉太后御舟安然回京。皇帝決定在德州停舟數日,以親自為大行皇后籌辦喪事。

第二件事就是疾命內務府大臣連夜進京,儘快將「梓官」——帝後的棺木,運到德州。因為時序初春,三月里的天氣,已是溫和了;加之皇后的屍身又泡過水,尤其不能久放久耐;所以隨御的御醫建議,應就地徵用窖冰,圍在屍首周身,以免腐爛。

這第三件事,就是要正式詔告天下,宣布皇后的死訊。上諭是經過皇帝親筆核定的,上諭的文字也是經過深思熟濾而做得極為考究的,說是「皇后同朕奉皇太后南巡,諸禮已畢,忽在濟南微感寒疾,將息數天已覺漸愈,誠恐久住勞眾,重廑聖母之念,勸朕迴鑾,朕亦以膚疴已痊,途次亦可將息,因命車架回京。今至德州水程,忽遭變故;言念大行皇后,乃皇考恩命,作配朕躬,二十二年以來,誠敬皇考,孝奉聖母,事朕盡禮,待下極仁,此亦宮中府中所盡知者。今在舟行,值此事故,久失內佐,痛何忍言?」

及至「梓官」運到,及時盛殮;由水路趕運;其時太后的御舟,還正緩緩行進,為的是如果太后在宮,皇后的喪儀,便須奏明母后辦理,諸多不便。綜理皇后喪儀,由履親王允裪領頭,凡是大喪禮儀,必須參考成例;皇帝面諭:應照元後的禮節。而先朝元後崩於皇帝在位之日者,只有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孝誠皇后赫舍哩,因為誕生太子允礽而難產血崩,結果子存母亡。但孝誠皇后崩逝時,正逢聲討三藩,恐怕京外各衙門舉哀,會引起誤會,以為皇上駕崩,搖撼軍心,關係極大,所以各省軍民,皆免治喪。由於相沿,未加改正;皇帝特諭,應比照明朝的會典辦理,所以喪儀之盛,尤過於先朝的皇后。

接著皇帝又頒下一道朱諭;字是御筆,文章卻出自南書房翰林,是典麗堂皇的四六,其文曰:

皇后富察氏,德鍾勛族,教秉各宗,作配朕躬二十二年;正位中宮一十三載,逮事皇考,克盡孝忱;上奉聖母,深蒙恩愛。問安蘭殿,極愉婉以承歡;敷化椒塗,佐憂勤而出治,性符坤順,宮廷肅敬慎之儀;德懋恆真,圖史協賢明之頌。覃寬仁以逮下,崇節儉以褆躬,此宮中府中所悉知;六億人非人所共仰者。茲於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崩逝,腃惟內佐,久籍贊襄;追念懿規,良深痛悼,宜加稱諡,昭茂典於千秋,久著徽芬,播遺芬於奕禩。從來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則知妻者莫如夫,朕昭賦皇后輓詩有「聖慈深憶孝,宮坤盡稱賢」六句,思惟「孝賢」二字之嘉名,實賅皇后一生之淑德,應諡孝賢皇后。

這篇富麗堂皇、極盡歌功頌德之朱諭,與此前之上諭一樣,均巧妙地迴避了皇后的真正死因。

皇帝不僅有朱諭,而且特召親貴大臣至乾清宮,垂涕以道皇后溫良恭儉的盛德;又說,往常與皇后閒話家常時,皇帝問她有何願望,皇后答說,天子萬年,她自然先去,身後若蒙賜諡「孝賢「,則在九泉之下,亦當含笑。所以特為順從皇后的遺志。

皇帝說得聲淚俱下,聲情並茂,幾乎讓人忘卻皇后到底是怎麼崩逝的?

此外還有許多安慰皇后在天之靈的舉動,一件是公開宣諭,痛責已成年的大阿哥「遭此大事,竟茫然無措,於孝道禮儀,未克盡處甚多」,歸咎於師傅教導不善,罰薪一年示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