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窄了,就一定會得腦梗麼?

當代名醫大家 發佈 2020-01-15T10:31:19+00:00

在我國無症狀的人群中,經顱都卜勒篩查發現6.9%-12.6%的患者存在顱內動脈狹窄。腦血管超聲、CT血管造影、核磁血管造影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等檢查均可以評價側枝循環,其中DSA檢查是金標準,但是由於其為有創檢查及價格相對昂貴,臨床上更常使用前三種無創檢查對側枝血管進行評價。


在我國無症狀的人群中,經顱都卜勒篩查發現6.9%-12.6%的患者存在顱內動脈狹窄。在糖尿病人群中,顱內動脈狹窄的發生率高達20.6%。那是否這些存在顱內動脈狹窄的患者一定會得腦梗呢?其實,並不完全如此。研究發現在60-69歲的人群中,43%存在嚴重顱內動脈狹窄,而這個比例在70-79歲人群中約為65%,在超過89歲的人群中約為80%。然而,據估計,全球每10萬人中約有20-40人出現過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的缺血性事件。由此可見,並不是出現了血管狹窄就一定會發生腦梗。

那麼,哪些患者容易出現腦梗,而哪些患腦梗的風險相對低呢?

近些年來,人們發現良好的側枝循環在預防腦梗及其復發風險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側枝循環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發生腦梗後的梗死體積及後期的功能恢復。腦側枝循環是指當正常的腦血流由於主幹血管嚴重狹窄或閉塞而受限時,作為輔助的血管分支代償局部缺血區域腦血流的血管結構。舉個簡單的例子,您開車從A地到B地,當主要道路出現嚴重的交通堵塞,您可以選擇其他的小路,只要這些小路足夠順暢和完善,並不會影響您的到達。血管也同樣如此,如果側枝循環建立的足夠好,能夠代償局部缺血腦組織的血液供應,那麼,發生腦梗的風險就會相對減低。

我們如何評價側枝循環?

腦血管超聲、CT血管造影(CTA)、核磁血管造影(MRA)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等檢查均可以評價側枝循環,其中DSA檢查是金標準,但是由於其為有創檢查及價格相對昂貴,臨床上更常使用前三種無創檢查對側枝血管進行評價。以上檢查評估的是血管結構,如果想對其功能進行評價,則通常需要進行PET、SPECT及血管儲備功能的檢查。

如何促進側枝循環建立?

1.控制相關危險因素:高血壓、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腦梗相關危險因素同樣會影響側枝血管的建立;

2. 他汀類藥物:有研究顯示,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大動脈閉塞患者中,卒中前他汀類藥物使用者的側支循環優於非他汀類藥物使用者。

3. 缺血適應訓練:缺血適應訓練可以通過促進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合成、改善血管內皮功能等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新生血管形成。

總而言之,有效的控制腦梗相關危險因素,同時也有利於促進側枝循環的建立,希望各位患者朋友都能有個好的側枝循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