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里娃"到清華高材生、留美博士後,他用生物技術提高我國玉米產量!

北京科技大學本科招生 發佈 2020-01-15T10:38:14+00:00

去年8月9日,袁隆平院士過完90歲生日,正式成為"90後",與此同時,"90後梗王"上線!他深耕於實驗室,穿梭在田地間,憑藉著玉米"多控不育"技術,一舉摘得國內同領域技術桂冠。

去年8月9日,袁隆平院士過完90歲生日,正式成為"90後",與此同時,"90後梗王"上線!提起袁老爺子,無數"標籤"等待上傳:英語十級、排球王子、不想變胖、90後資深帥哥、拒絕加入老年隊……更重要的是,他的畢生所求,就是讓所有人都吃飽飯。元旦當晚,北京衛視播出的《為你喝彩》節目就帶我們認識了一位跟袁隆平院士有著共同追求的"玉米教授"——萬向元

萬向元北京科技大學特崗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北京市特聘專家,北京中智生物農業國際研究院院長,北京首佳利華公司和生命健康產業園的創始人。他有著近20年的農作物遺傳育種工作經歷,在2019年榮獲了"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人才獎"。他深耕於實驗室,穿梭在田地間,憑藉著玉米"多控不育"技術,一舉摘得國內同領域技術桂冠。

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業作為我國第一產業,支撐著國民經濟的建設和發展。"糧食安全對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來說是壓艙石般的產業,飯碗必須得端在我們自己手裡。"說起萬向元教授,就不得不提到家家常備的粗糧之一——玉米。雖然我國有5.6億畝玉米的種植面積,但是平均畝產量只有400公斤左右,遠遠低於其他國家750公斤的玉米畝產量,由於產能不足,玉米仍需要靠進口來解決,因此,我國隨時面臨著其他國家控制出口帶來的壓力,萬向元教授團隊多年來所做的研究正是致力於解決這一問題。

用生物技術手段提高我國玉米產量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把專利權緊握在我們國家自己手裡,這就是"新農人"萬向元一直在做的事。"多控不育"技術,就是用生物科技手段對玉米的繁殖方式進行干預,使其不能自交,以此來替代農民手工拔除玉米雄穗的過程。這一技術能夠提高培育新品種的效率、降低雜交制種的成本,最直觀可見的是能提高產量,既為農民帶來糧食增收,也為育種家和種業企業帶來品種權的保護。因為玉米"多控不育"技術的應用在我國農業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多年來,萬向元及其團隊在這個領域執著鑽研,獲得了多個國家重點科研專項和資金支持,並且斬獲了30餘項國家發明專利。2019年,萬向元榮獲了"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人才獎"。

除了研究玉米"多控不育"技術,萬向元大部分時間都在忙於籌建一個更高的國際化創新平台——北京中智生物農業國際研究院,這是一個公益性、行業性的新型研發機構。他希望將這個平台做成一個國際引才聚才的重要平台,同時作為生物農業領域的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器。去年12月22日,研究院在北京多家單位聯合指導推動下,由北京科技大學聯合幾家在京生物農業領域裡的優勢單位正式成立。建成後,萬向元可以利用這個平台聚集更多的首都生物農業領域國際高端人才、為科技創新成果應用轉化找到更多更好的模式。

如今的萬向元科研碩果纍纍、成就斐然,然而這位留美博士後小時候並不能算是一個"乖孩子",萬向元出生在大別山區,初中時,他還是個只知道玩的"毛頭小伙子",考試只考七、八分,為了不挨家長揍,就自己偷偷在後面加個零。一次偶然的機會,萬向元偷了家裡的自行車到縣城玩,沒想到卻成了人生的轉折點。城裡的高樓大廈給了萬向元不小的"衝擊",從那一刻起,他開始下定決心奮發學習、走出大山。此後數年,這位清華高材生、留美博士後,作為農業領域的新星,開始嶄露頭角……

如今,這個深埋在實驗室,穿梭在田間地頭,用臂膀逐漸扛起同胞們糧食安全重量的科學家,做著足以引起中國作物育種技術革命的大事。萬向元身上所蘊含的力量,是來自泥土芬芳的淳樸與實在,更是像種子般向陽而生的果敢與堅韌。這是科研工作者們不出成果誓不罷休的堅持,更是大國之舉奮勇向前的實力。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北京科技大學本科招生

註:文章部分素材來自北京科技大學新聞網、平谷組工、北京衛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