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與清聖祖,都是八歲繼位,為何一位成為昏君,一位成為聖主

庭州行者 發佈 2020-01-15T10:47:28+00:00

清朝的康熙皇帝,繼位之時也只有八歲,但這並不妨礙康熙成為一代聖君,平定三藩之亂,擊敗沙俄,掃清台灣明鄭勢力,締造中國古代最後一個盛世。

明宣宗朱瞻基,說實話算是明朝二百七十六年中不錯的皇帝。如果按照能力給明朝十六位皇帝排個名,毫不誇張地說,朱瞻基僅次於朱元璋。然而,這位明朝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好皇帝,只活了三十八歲,他去世之時,皇太子朱祁鎮只有八歲,正處於需要被打磨雕琢之時。缺失了父親的言傳身教,朱祁鎮長期與宦官關係密切,為日後明朝出現專權宦官一代目王振埋下伏筆。

可以說,朱祁鎮成為昏君,朱瞻基英年早逝算得上是比較重要的原因。但這絕非是最重要的原因。清朝的康熙皇帝,繼位之時也只有八歲,但這並不妨礙康熙成為一代聖君,平定三藩之亂,擊敗沙俄,掃清台灣明鄭勢力,締造中國古代最後一個盛世。如果再仔細對比,會發現清聖祖和明英宗繼位之時的相似條件更多。二人繼位之初,都依靠自己的祖母掌控全局,而他們二位的祖母,孝莊皇太后和張太后,都是地位尊崇,能夠識人用人的傑出女性。但這兩位皇帝最終的成就截然不同,必然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對於朱祁鎮而言,他的祖母去世的時間太早。張太后在朱祁鎮十五歲時便去世,年輕的朱祁鎮再無可以依靠的親人,對於一個政治上的菜鳥而言,這無疑是令他手足無措的。但如果將張太后去世得早作為朱祁鎮成為昏君的原因,是在是過於牽強。須知,康熙皇帝在十四歲之時,便親自籌劃了清除權傾朝野的鰲拜的計劃,並取得了成功。在扳倒鰲拜後,少年的康熙皇帝並沒有處死這個囂張跋扈的權臣,而是念及他曾經為清朝江山奠基的功勞,放了他一馬。十四歲康熙的膽識,見識和能力,是十五歲的朱祁鎮難以望其項背的。那麼,造成這種差距的根本原因,在於何處?

明朝皇帝對於皇子的培養,向來不重視,或者說體系不健全。對於皇子的培養方式,明朝並沒有形成定製,如何培養的決定權,在於皇帝本人,具有太大的隨意性。以朱祁鎮為例,史書幾乎沒有記載他年幼之時所受到何種教育。當然,這並不是說朱祁鎮沒有受到任何教育,只不過證明他受到的教育並不深刻。教育是一個人智慧的啟蒙,對於皇位繼承者而言,教育更顯得格外重要。身為人主,在年幼之時便要將一些東西,如明辨是非的能力,膽量,氣魄,處理與大臣關係,控制權力等能力熔鑄到自己的血液之中去,使之成為自己的本能。清朝的培養模式便是如此,對於每一位皇子,從三四歲便開始教授滿文,漢文和蒙古文,儒家經典,並學習騎射,強身健體。康熙皇帝曾經回顧自己的童年,幾乎從日出到日落,都在不停學習,有時甚至累到吐血。

清朝的這種培養,是成制度的。皇子應該學什麼,都是有慣例的,皇帝在這個過程中無法做出過多的干涉。因此,在這種制度之下,清朝皇子得到了德智體美全方位的教育,因此清朝皇帝的個人素質普遍較高。

對於宦官的定位,也是將朱祁鎮塑造成昏君的很重要因素。雖然朱元璋在建國後明令宦官不得干政,但另一方面,對於宦官他依舊賦予了一定權力。比如洪武十七年,設立了司禮監,負有掌印,秉筆,掌管禮儀和刑名等職責。這產生了一個矛盾,既禁止宦官干涉政權,但同時又將宦官置於權力體系之內。後來,宦官的地位日益提高,不僅掌握了參與到行政過程,一定程度上對軍權有所控制。在這種怪異的體系下,宦官在制度上便確立了一定高度的地位。再加上宦官的特殊身份,得以與皇帝過多接觸,使得宦官在協助皇帝處理政務之時又獲得了附加的權力——即皇帝「借給」他們的一部分皇權。

與此同時,當皇帝年幼之時,制度地位較高的太監,如掌印太監,可以藉助履行權力之機會,對小皇帝潛移默化地進行影響,使之得到皇帝的信任,進而獲得更多的附加權力。很不幸,明朝的皇帝普遍短命,這便使得所謂「宦官不得干政」成為一句空話。朱祁鎮正是在王振的影響下,交給了王振過多的權力,造成了明朝歷史上第一次宦官之禍。

清朝鑒於明朝的教訓,對宦官進行了重新定位,那邊是雜役。清朝的制度設計中,絲毫不給宦官接觸權力的機會,宦官的職責便是干粗活,做飯,掃地,刷馬桶等。康熙皇帝時期雖然設置了敬事房作為宦官的權力機構,但其職權範圍僅僅在宦官之中有效。在這種定位下,宦官失去了接觸政治權力的一切可能性。即使皇帝信任太監,太監也無法對皇帝的執政理念產生影響,在制度上太監也很難利用皇帝的信任去胡作非為。

因此,清朝皇帝很少有被宦官影響的。

所以,與其說朱瞻基的早逝造就了昏君朱祁鎮,不如說明朝糟糕的制度設計成為了培養昏君的溫床。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