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臨終前才宣布傳位雍正,原來康熙也有苦衷

雍親王府 發佈 2020-01-15T10:48:04+00:00

雍正皇帝,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最富有神秘感,同時也是最富有爭議的帝王,特別是與他密切相關的「雍正登基之謎」,依舊是學界熱議的焦點,至今人們仍圍繞著雍正到底是「遵詔繼位」、「矯詔篡位」以及「無詔奪位」而爭論不休。

雍正皇帝,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最富有神秘感,同時也是最富有爭議的帝王,特別是與他密切相關的「雍正登基之謎」,依舊是學界熱議的焦點,至今人們仍圍繞著雍正到底是「遵詔繼位」、「矯詔篡位」以及「無詔奪位」而爭論不休。

之所以會有如此的局面,康熙皇帝本人要承擔著很大的責任,其原因就在於歷史上的康熙皇帝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沒有將傳位的事宜安排妥當,最終使得雍正的登基充滿了種種謎團,再加上雍正此後對待兄弟們的殘忍與決絕,更讓人們對於歷史的真相進行了各種猜測,最終導致了「雍正登基」成為了一樁懸而未決的歷史謎案。

關於這一點,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也給予了充分的體現。

彌留之際的康熙皇帝,拖著病體向雍正交代著身後的事情,同時也是在其臨終前用盡最後的力氣,才向眾位皇子宣布將由雍正繼承皇位。

而康熙皇帝之所以如此,除了是要保證自己選定的繼位人——雍正的絕對安全外,更加體現的是康熙作為一代帝王,同時更是一位父親的良苦用心與內心中的萬般無奈。


「九子奪嫡」的慘烈,讓康熙已然是身心俱疲。

在整個「九子奪嫡」的過程中,有三件事情的發生可以說是讓康熙有了一種觸目驚心、痛心疾首的感覺。

第一件事情,是三阿哥胤祉檢舉大阿哥胤禔用「魘鎮」太子胤礽,而在此之前胤禔更是多次表達了要康熙直接將胤礽處死的想法,甚至提出由自己動手以「除去慶父之憂」。

第二件事情,是太子胤礽在他與任伯安企圖利用《百官行述》挾制朝中官員的事情被康熙所察覺,進而想要造反奪權,進而上演一出「玄武門之變」的戲碼,自己提前登基。

第三件事情,就是在康熙的壽宴之上,十四阿哥胤禵原本敬獻的一件帶有「壽」字的隕石,竟然被替換成為了一隻死鷹,於是送給康熙的祝福,也就此變為了對於康熙本人深深的詛咒。

兄弟鬩牆,骨肉相殘,讓康熙對於自己的這些兒子們是倍感失望,同時也讓其陷入了深深的傷感之中。然而,更加令康熙感到痛苦的是,此時的他對此已經是愈發的無可奈何。

畢竟,在經歷了「斃鷹事件」後,康熙無論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都遭受了巨大的打擊,自知命不久矣的他既無力改變當前的危局,同時更是擔心一旦事情處理不當,進而引發新的動盪。

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康熙選擇了「隱忍」,同時也開始著手準備,以便讓雍正能夠順利登基。

首先,就是康熙對於「斃鷹事件」的一言不發。

這無疑就是在釋放一個巨大的「煙霧彈」,目的就是讓所有人轉移關注的焦點與目標,特別是對於「八爺黨」的一眾皇子,從內部將其進行離間和瓦解,讓其誤認為十四阿哥胤禵才是最終的人選,從而達到保護雍正的目的。

其次,就是將雍正、胤禩、張廷玉、馬齊等人的職務全部罷免。

按照後來鄔思道的解讀,這是康熙為了保護張廷玉、馬齊等能員幹吏,進而使其能夠在政權交迭的過程中發揮作用。與此同時,康熙如此做也是為了繼續迷惑眾人的情況下,從權力合法性的層面削弱胤禩等人的實力與當前對於朝局的控制力。

再次,就是康熙恩威並施拿下了了隆科多。

這是康熙在很早的時候就布局好的一枚棋子,而他此舉也要起到的是「一石二鳥」的效果,即在對八阿哥胤禩等人進行牽制的同時,暗中為雍正增加支持力量,從而確保其能夠順利登基。

除此之外,康熙為了將「煙霧彈」的效果充分發揮,甚至沒有將關在宗人府的十三阿哥胤祥放出來幫助雍正,也沒有貿然改變對局勢有著重要影響力的豐臺大營的控制權,這些都是在隱藏康熙想要傳位給雍正的想法。

當然,康熙之所以如此謹慎,可以說也是當時的形勢所迫,「九子奪嫡」的殘酷讓康熙都不得不對其有著極度的後怕,他迫切的希望能夠將皇位安穩的傳給雍正他,而這一切的前提就是雍正的絕對安全。

而這雖然體現出的是康熙作為一代帝王的用心良苦,但是其中更加昭顯的是他作為一位君主父親,在面對自己的皇子們為了皇位已經到了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以及無君無父的境地時,心中的那份無奈。

歷史上的康熙,也是在最後一刻才最終安排了雍正繼位。

《清太宗實錄》中,對於康熙人生的最後時刻所發生的事情,做了這樣的記載。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日戊子,上不豫,自南苑回駐暢春園。十三日甲午丑刻,上疾大漸,命趨召皇四子於南郊齋所。寅刻,召皇三子誠親王胤祉、皇七子淳郡王胤祐、皇八子貝勒胤禩、皇九子貝子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䄉、皇十二子貝子胤裪、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聞召馳至,巳刻,趨進寢宮,是日戌刻,上崩。」

在這段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中與《雍正王朝》的演繹有著諸多不同之處。

其一,康熙去世的時候,雍正並不在康熙身邊。

其二,守在康熙身邊的除了康熙的一眾皇子外,並沒有張廷玉、馬齊等人,唯一一位不是康熙皇子的朝臣,就是隆科多。

其三,實際上,包括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以及二十四阿哥胤祕等人,並不是守在康熙的病榻之旁,而是跪在門外,聽候旨意安排。

而除了沒有到場的雍正,還有四位成年的康熙皇帝沒有在場,他們分別是已經被康熙下令圈禁終身的大阿哥胤禔和廢太子胤礽,此時正在祭祀孝陵的五阿哥胤祺,以及遠在西北帶兵的十四阿哥胤禵。

康熙去世的時候,雍正竟不在場,那麼雍正是去哪裡了呢?答案是,此時的雍正正在天壇祭天。

就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初十,也就是距離康熙去世還有三天的時候,康熙指派雍正前往天壇,讓其代自己主持祭天儀式。

而事實上,這並不是康熙第一次安排雍正主持如此重要的祭祀活動,康熙六十年(1721年)正月,康熙安排雍正率十二阿哥胤裪等人前往奉天祭祀永陵、福陵和昭陵。在此之前,康熙都是安排當時還是皇太子的胤礽代表自己,主持祭天以及祭祖的禮儀活動,可見,康熙這樣的安排已經是將自己準備傳位給雍正的想法做出了巨大的暗示。

這一點在雍正朝時期也得到了體現。雍正登基後,馬上通過「秘密立儲」制度確立了弘曆的接班人身份,然而這卻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因為雍正登基之後,眾多的祭祀活動,特別是祭拜天壇以及祭拜康熙景陵的儀式,雍正都是安排弘曆代其前往主持,而並沒有安排其他皇子,這就充分說明了雍正想要立弘曆為自己接班人的本意。

在「君權神授」、「天人合一」的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位帝王斷然是不會和天地以及宗廟社稷開玩笑,所以單從康熙安排雍正主持祭天儀式這一點來看,雍正的繼位確實應該是康熙本人的意願。

可即便是如此,康熙仍是始終沒有就雍正繼位的事情做出任何的安排,究其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來,眾位皇子的工作尚未做通。

其實在當時,康熙的眾位參與「九子奪嫡」的皇子對於雍正採取的是非常「鄙視」的態度,這一點與雍正在「一廢皇太子」期間的表現密切相關。

在康熙「一廢皇太子」的過程中,雍正雖然口頭上附和胤禩等人,但卻從不付諸行動,並且在察覺到康熙的想要復立胤礽的想法後,果斷予以了支持,而在康熙對胤禩等人進行懲治的時候,又幫助其進行辯解,進而以此贏得了康熙的好感。

可這種近乎於兩面三刀的行為卻引得康熙皇子們的極度排斥,以至於直到康熙去世之後,這些康熙皇子對於雍正的態度仍為改變,繼續對已經登基的雍正採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這也直接導致了這些人的悲慘結局。

二來,此時的康熙仍在對雍正進行著考察和觀察。

根據《清聖祖實錄》的記載,康熙在其臨終前,非常頻繁的召見了雍正。

「皇四子胤禛聞召馳至。巳刻,趨進寢宮。上告以病勢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進見問安。」

而這也恰恰說明了康熙的擔憂。

一方面,康熙擔憂的是雍正能夠肩負的起整個國家的重擔,另一方面,就是在擔憂他能夠應對當前如此複雜的政治局面,而同時,康熙更是希望藉由頻繁而又密切的接觸,對雍正進行著最後的考察,甚至可以說,這就是一場最終的考核。

當然,有人會說,歷史都是勝利者撰寫的,畢竟雍正從康熙去世到其來到暢春園,中間憑空「消失」了十多個小時,這期間隆科多關閉九門並在京城實施戒嚴,而在雍正登基之後,隆科多又成為了《清聖祖實錄》的總裁官,這些描述的真實性是有待商榷的。

但是,從康熙臨終前安排雍正前往天壇祭天這一舉動,還是多少可以反應出康熙真實想法的。只不過由於「九子奪嫡」的慘烈讓康熙充滿了無盡的擔憂,所以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沒有將所有的事情安排妥當,而這也就為雍正的登基鋪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最終使得雍正登基,成為了一樁至今尚未破解的清宮謎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