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真跡下落如何?它與李世民有何糾葛?為何希望它在乾陵

古今獵奇 發佈 2020-01-16T11:06:51+00:00

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蘭亭序》是王羲之47歲時的書作,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書聖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的「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蘭亭序》是王羲之47歲時的書作,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後世但凡學習行書之人,都會傾心於蘭亭不能自拔。《蘭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筆法讓後輩習書者望而生嘆,讚嘆於王羲之出神入化的書法技藝,讚嘆於王羲之如水般流暢的文采。

《蘭亭序》真跡下落如何?它與唐太宗李世民有何糾葛?

《蘭亭序》與李世民:

大唐貞觀盛世,文韜武略的李世民對書法情有獨鍾,尤其喜愛「書聖」王羲之的墨寶,他利用帝王之便,在天下廣為搜羅王羲之作品。每每得一真跡,便視若珍寶,餘興來時摹揣度之,體會其筆法興意,領略其天然韻味之後,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卻。不僅如此,他還倡導王羲之的書風,使得學王之風在貞觀年間大為盛行。據載李世民曾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至太宗晚年,喜好王羲之更甚。

雖然所藏墨寶甚豐,但始終沒有找到王羲之的《蘭亭序》真本。一國君主,卻不能得到前朝稀世之珍品,太宗每一念此,便悶悶不樂。

原來,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神助」之作《蘭亭集序》,把它視為傳家之寶,一路傳下,至第7代孫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愛書法,對祖上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極為欽佩,決心將祖傳書法再現風華。他練習書法極為刻苦,在永欣寺時,就曾蓋一座小樓專做練字,誓言「書不成,不下此樓」。就在這座冷冷清清的小樓里,他如痴如醉地運筆揮毫,經三十年之功,智永的書法名氣也越來越大,《真書千字文》系智永的代表書作,歷代評價頗高。智永年百乃終,逝前他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也對書法很有研究,他知道《蘭亭集序》的價值,遂將它珍藏在臥室樑上特意鑿好的一個洞內。

當李世民聞言《蘭亭集序》在辨才和尚處,興奮不已,多次遣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終推說不知真跡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為智取。他派監察御史蕭翼裝扮成書生模樣,與辨才接近,尋機取得《蘭亭集序》。蕭翼對書法也頗有研究,與辨才和尚相談甚歡。待兩人關係密切後,蕭翼故意拿出幾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給辨才和尚欣賞。辨才看後,不以為然地說:「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跡,那才是王羲之真正的傳世之寶。」 蕭翼不動聲色地問是什麼帖子,辨才猶豫再三,才神秘地告訴他是《蘭亭集序》真跡。蕭翼故言不信,說此帖早已軼失,怎麼可能在你這裡呢。辨才見其甚疑,一時起興,就從屋樑洞內取出蘭亭真跡予蕭翼賞鑒。蕭翼仔細察看了一番,果為真跡。只見他臉色一變,迅即將其納入袖中,同時向辨才出示太宗 「詔書」。辨才此時方知上當,但悔之已遲。

夢寐以求的東西終於到手了,李世民高興得不得了。而辨才因受此事的刺激積憂成疾,一年後便撒手人寰了。

李世民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敕令侍奉宮內的拓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真等四人,各拓數本,賞賜給皇太子及諸位王子和近臣。因此當時這種「下真跡一等」的摹本亦「洛陽紙貴」。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臨本傳世。

《蘭亭序》的下落之謎:

傳說唐太宗對《蘭亭序》推崇備至,曾親撰《晉書》中的《王羲之傳論》,推頌為「盡善盡美」。還將臨摹本分賜貴戚近臣,並以真跡殉葬。

長期以來,學界盛行的說法也是《蘭亭序》被對之愛不釋手的唐太宗李世民死後帶進了棺材,作為殉葬品永絕於世。

雖然唐太宗李世民死後,把《蘭亭序》等眾多珍貴的名家書畫真跡作為陪葬品,帶進了昭陵。但是,後來昭陵卻被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盜墓賊溫韜所盜掘。而令人諷刺的是,不通文墨的溫韜在把一批書畫作品帶出昭陵後,看上的卻不是價值連城的書畫作品,而是裝裱在外的華美綢緞。他讓手下將上面的綢緞全部撕下來,而把作品扔了。史學界推測,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從此不再出現,可能就是讓溫韜給撕毀了。但讓人不解的是,在溫韜逐一登記的盜得寶物中,卻無此貼。後世學者抱著一份美好的心愿,希望《蘭亭序》在武則天的乾陵內,果真如此,真乃中華文化之大幸。

中國古代「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有可能被盜墓賊所毀,至今下落成謎。對此,你怎麼看呢?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