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思故鄉的李白,為何一生都沒有回家?近鄉情怯四個字娓娓道來

萬里悲秋 發佈 2020-01-15T11:23:13+00:00

這是我在頭條的第40篇文章導讀:據史料記載,「詩仙」李白比較正式的遊學有兩次,一次是「省內游」,時間約為1年,分別到了成都、峨眉和渝州(現在的重慶市)等地。

導讀:據史料記載,「詩仙」李白比較正式的遊學有兩次,一次是「省內游」,時間約為1年,分別到了成都、峨眉和渝州(現在的重慶市)等地。

第二年,他再次告別家人,帶著一把劍出省遠遊,先後到了會稽、揚州、汝州、安陸)、開封、長安、洛陽等地,並與李邕、孟浩然、王昌齡、裴長史、杜甫等人交了朋友。

在揚州期間,李白病倒了,某一天夜裡忽然看見天上的明月照在床前,於是有了孤獨漂泊之感,十分思念故鄉和親人,於是寫下了那首名傳千古的《靜夜思》。

開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而踏上遠遊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後舟行東下至渝州(今重慶市)。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開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歲。春往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秋,病臥揚州。冬,離揚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至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途經陳州時與李邕相識。結識孟浩然。

李白這一生很傳奇,娶過退休宰相的女兒為妻,得到了玉真公主的青睞,受到了玄宗的賞識供奉翰林,遭讒毀辭官,安史之亂又當了永王的幕僚,慫恿李璘起兵稱帝,兵敗後又鋃鐺入獄,流放夜郎,窮困潦倒之下投奔了做當塗縣令的叔叔李陽冰,最後也病死在當塗。

由此可見,李白自第二次出蜀後就一直沒有回家,那麼寫下了「低頭思故鄉」這麼有名,思鄉情結如此嚴重的李白為何至死都沒有回家呢?


李白一直不回家的原因有三:好面子,離家太遠,物是人非

我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認真篩選,思慮再三後覺得李白不回家的原因有三個

一是好面子。男人大都好面子,李白也不例外。細想一下,才華橫溢的李白出蜀遠遊,是帶著家中親人厚望和期許的,父母長輩應該都希望李白能夠成就一番事業,李白也希望自己能大展宏圖,揚名立萬。

雖說也在唐朝翰林做官,可是這個官與李白自己心中所想差距甚大。在翰林期間,李白主要是陪玄宗作詩吟歌跳舞,後來看不慣朝堂里的黑暗才辭官,但是又不甘心,才慫恿永王稱帝,失敗後入獄。

李白在外面混的不好,沒有衣錦,自然不好意思還鄉。於是一年又一年過去,直到病死也沒有回家和家人團圓。

二是離家遠。李白是個不負責任的浪子,走著走著,玩著玩著,就離家越來越遠。我初步看了下,李白從隴西出來,最遠到過現在的浙江紹興,高速距離大概2000公里,在古代陸路不發達,水路一般般,交通工具也落後缺乏的情況下,這個距離起碼要增加20倍,按平均日行100里簡單換算,李白回家一次花的時間至少要2年2個月以上。

《蜀道難》: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所以說逢年過節的時候,就算李白想回家也很無奈。並且,從他托魏顥寫的《李翰林集序》中我們也可以了解到,李白先後有過4個老婆許氏、劉氏、魯氏和宋氏,生了2個兒子明月奴和頗黎,以及1個女兒無名氏,拖家帶口不方便,他也就熄滅了啟程回家看望父母的心思。

《李翰林集序》:白始娶於許,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於劉,劉訣。次合於魯一婦,生子曰頗黎。終娶於宋。


三是物是人非。為何說物是人非呢?簡單的說,就是家中景物也許依舊,可是人事早已經大有改變,改變到我們都不認識了。

眾所周知,古代人因為飲食、醫療等方面的原因,壽命一般都比較短,所以李白25歲離開父母遠遊後,既渴望又害怕收到家裡的書信或者消息,可是一旦聽到親人離開,心生必定難掩悲涼。

近鄉情切,更是近鄉情怯。以至於後來,李白就算回到了四川境內,呆了很長一段時間,也最終還是沒有選擇回家。


不只是李白有近鄉情怯,還有更多的後來人

近鄉情怯,通俗地說就是離家越近,那種思鄉之情就越忐忑不安。最早出自唐代宋之問的《渡漢江》這首詩中,雖然宋的人品不是很好,但是這首詩可以說是一絕。大意是說詩人逃亡在外離家多年杳無音信,一年又一年過去了,越靠近家鄉,認識的人越多,也越害怕。

《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其實呢,不僅僅是李白有近鄉情怯,還有一位唐朝詩人賀知章也是如此。賀知章也在唐朝做官,離開家都有50多年了,等他80多歲辭官回家的時候,看到家裡的小孩子都不認識,所以有感而發寫下這首《回鄉偶書》,我們不難看出他的情怯。

《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讓我們快進一下,回到近代,不得不提起余光中,這個被李敖罵作「近鄉情怯」的「鄉愁詩人」。余光中一生都在漂泊,從內地到香港,再到台灣,多地輾轉,因此沒有歸屬感,所以一直充滿了濃濃的鄉愁。

《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同樣的,一代大俠金庸,也有著難以忘懷的鄉愁。他出生在浙江海寧,表兄弟叫徐志摩,堂兄叫查良錚(穆旦),姑父是蔣百里,表姐更是錢學森的夫人蔣英,有個表外甥女筆名是瓊瑤,一大家人都了不起。後來定居香港,也是因為故鄉情結,他小說里對於江南的描寫居多,也許都是在寫他的故鄉浙江海寧。

無獨有偶,「流亡者」木心也有過這種「近鄉情怯」的時候,他有過不一樣的經歷,還旅居過海外,後來回到故鄉,寫下了散文《烏鎮》,表達自己對於故鄉那熟悉又陌生的情感。

在習慣的概念中,「故鄉」,就是「最熟識的地方」,而目前我只知地名,對的,方言,沒變,此外,一無是處。夜色初臨,風雪交加,我是決意不尋訪舊親故友的,即使道途相遇,沒有誰能認出我就是傳聞中早已夭亡的某某,這樣,我便等於一個隱身人,享受到那種「己知彼而彼不知己」的優越感。



近鄉情怯表達的更是一種無奈之感和難言之隱

總聽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人在哪裡,家就在哪裡!我深表贊同,卻又感覺不妥。一個人在哪裡,然後成家立業,這個家更多是指工作、家庭和社會關係。但是,我們心裡的家卻往往是一種無法磨滅的記憶,那裡有童年、有同伴、有親人,有我們曾經的單純和美好!

思鄉之情: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現在的我們,大都背井離鄉,在外打拚,每當逢年過節的時候,都可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無法回家與親人團聚,這個時候思鄉之情就顯得更加濃厚。

雖說現在網絡通訊的發達和普及,老家人也會用聊天軟體,想家的時候也可以打電話開視頻。然而遠水難解近渴,隔著螢幕是怎麼也縮短不了漫長的距離,面對面的擁抱和交流才是真情實感的流露。

近鄉之情:又要過年了,返鄉的人已經陸續踏上歸途,只是我覺得越接近家鄉,心中的不安和焦慮,或者說是忐忑就更明顯一些。也許半年,也許一年,也許很多年,你不知道家裡發生了什麼,誰家的老人離開,誰家的小孩子出生,熟悉的人看不到了,陌生的人不認識你。

甚至乎,你剛到家裡,就想要離開,所以鄉愁是矛盾的。而近鄉情怯很多時候帶給我們的是擔憂和害怕,更是一直無奈之感和難言之隱。

怯鄉之情:那些固有的我就不再多言,那麼現代人為何怯鄉如此嚴重呢?我想大概是生活帶來的壓力吧,工作如何,工資高低,有沒有脫單等等,這些看似普通卻又不簡單的問候,不知道會產生多麼大的疼痛。

怪不得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害怕回家過年,只不過更害怕那些尷尬的場面。年齡越大,就越會覺得三樣東西非常重要,一個是鈔票,一個是工作,還有一個是家庭。這些都逐漸演變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有出息的標準答案了,所以很無奈,生活太難了。


結束語:

時代不一樣,身處的環境不同,結果也是迥然的。

李白如果到了現代,也許可能只是一個會寫詩的「渣男」。我們回到古代,也無法取得李白這樣的成就,更達不到他這樣的高度。

為什麼李白一生都不回家?我想這個已經不是很重要了,只是作為我們,依然要活在當下,珍惜眼前,關心和愛護身邊的人。

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所以常回家看看吧!

以上言語如有偏頗以及觀點不當的地方,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