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大導齊聚,「長安」導演曹盾批評「用美劇質感誇獎中國劇」

南方都市報 發佈 2020-01-15T12:05:10+00:00

記者蔡麗怡11月14日,《長安十二時辰》導演曹盾、《鶴唳華亭》導演楊文軍、《大明風華》張挺齊聚優酷在京舉辦的媒體沙龍「山河萬朵」,討論電視劇中的文化地理、東方新美學和文化自信問題。

南都訊記者蔡麗怡11月14日,《長安十二時辰》導演曹盾、《鶴唳華亭》導演楊文軍、《大明風華》張挺齊聚優酷在京舉辦的媒體沙龍「山河萬朵」,討論電視劇中的文化地理、東方新美學和文化自信問題。沙龍上,曹盾批評「用美劇質感誇獎一部劇好」的現象,認為這是一種不自信的表達。「值得驕傲嗎?應該值得害臊。」

左起:導演曹盾,優酷劇集中心總經理謝穎,導演楊文軍、張挺

2019年,《長安十二時辰》《鶴唳華亭》《大明風華》三部以唐、宋、明為背景的劇集,相繼登場,從暑期火到歲末,構成了優酷的「劇集大年」,也構建了劇集世界的「文化地理版圖」。曹盾認為,三部劇體現出來的文化自覺,證明中國影視走到了特別好的時代。「不論是張挺導演對明朝『草莽』的理解,還是楊文軍導演對江南文人的理解,我發現大家都在思考的一件事兒,我們中國的劇,怎麼才能有自己的氣質——我們都不自覺地從中國文化的根兒上去尋找東西,然後把它們變成人物、戲劇和衝突。」

創作者的故土烙印與故土書寫

成長環境對創作者產生影響,創作者對故土也產生濃烈的詮釋慾望,三位導演們不約而同帶著深深的家鄉烙印。

楊文軍是江南人,在他的印象中,江南地區重視教育與文化,並且看重待人接物的規矩尺度。而《鶴唳華亭》的「華亭」正是現在上海、無錫之間的松江地區。據楊文軍介紹,劇中主角,尤其是太子的老師盧世瑜等,家鄉都是在江南,在他們身上,蘊藏了了江南文人的理想精神。 「《鶴唳華亭》參照宋,宋代非常重禮儀,不光是禮制、禮教、禮節,還包括整個文化藝術呈現的也是守禮之美,因為守尺寸講規矩呈現出格外的簡約美。」

《大明風華》的導演張挺出生在山東濟南。山東尚武,自古以來出大響馬,張挺說在菏澤讀書的時候,早上出門,「覺得菏澤市人都出來了,都在街上打拳」。「這有一點特別影響我,我在創作中喜歡寫一往無前的人,不大喜歡特別收斂的形象,包括我寫的帝王,也都有響馬一樣的豪邁。」

曹盾則表示,在《長安十二時辰》里,西市、東市、一些坊的名字等,都和記憶中的西安重疊在一起。為了還原盛唐氣象,拍攝時,在有限的空間裡面,劇組儘量把西安能涉及到的景規划進去,「正好選了象山,那個地方南方是山,正對應西安南邊是南山,然後是秦嶺,跟地貌能貼上。我們儘量想找一些題材差異性比較大的作品,重點做的是特色。」

劇集推動新一輪文化自信與國民認同

在致辭環節,優酷劇集中心總經理謝穎認為,劇中考據復原的精美服化道、點茶書法馬球歌舞等中式生活方式,以及張小敬、盧氏瑜、孫若微等中國理想型人格,由表及里地構成了「東方新美學」體系。

楊文軍說:「古裝劇集比較有意思的是美學和器物。但更多的時候,要看器物有沒有跟戲本身、跟故事的精神內涵和人物關係發生關聯。在《鶴唳華亭》中,鬥茶也好,太子自創的字體也好,都代表的是人物關係和人物風骨。太子的字體取材於現實中的瘦金體,非常犀利,非常有力量,是有狠勁在裡面的,骨子裡面爆發出來的有大勇氣。我一個南方人其實最喜歡西北的金戈鐵馬的感覺。器物還是要為人服務。」

曹盾也認為認同這個觀點,他認為, 「包在外面的皮不重要,重要的是,是不是有一顆中國人的心」。

張挺則告訴觀眾,因為明朝跟韓國有特殊的關係,《大明風華》和韓國王牌電視台KBS簽下合同,準備在韓國播出。「原則上他們是只放最好的韓劇。這種內容出海讓我很高興,你還是能從中看到當年老祖宗文化的輻射能力。」張挺說。

謝穎表示,未來優酷將繼續加大對高質量、精品劇的投入,同時深耕年輕化、女性向題材,「劇集是時代的記錄,是碎片時代的一種秩序回歸。我們未來還有這樣一種野心——要從中提煉出屬於中國人的精神偶像、家國理念,創造屬於中國的超級系列IP,給觀眾呈現『一種精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