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父親》,韓培印的兒子,像極了我們很多大學生的現狀

初畫扇 發佈 2020-01-16T12:55:54+00:00

每天中午吃的飯,全是素這是兒子在大學中每日中午吃的伙食,我們可以看到都是素的,他早上伙食費一塊錢,中午兩塊,可能是因為2002年的經濟消費水平比較低,在大學的生活水平也低,但在那時這樣的伙食也是比較差的。這是他的青春留下, 留下來的散文詩 ,多年以後我看著淚流不止 ,我的父親已經

紀錄片中《父親》主要講了一位「中國式父親」韓培印為了讓他的兒子安心上大學,出去打工,導演把他打工和他兒子上學的一些情景故事拍成了紀錄片。紀錄片是記錄現實生活的,真實性很高,也反映一些社會現實。《父親》也是這樣的一部作品,從這部作品中我們更多能從中看到「窮」對一個家庭和個人命運的影響,主人公韓培印的兒子身上,更是具有寒門學子的身影。


寒門學子,從窮困人家出身,考入大學成為家裡的第一代大學生和知識分子。這不僅是另一種考上功名的體現,也表明在當今社會中多數想靠知識改變命運的人們和他們的父母。第一代大學生們不僅承擔著爸爸媽媽的期望,也擔著因為家庭情況不好,而自帶的微微自卑感。直接導致他們在大學的生活比較拮据,也不敢去大大方方地追求自己心愛的姑娘。

較高的學費,很差的經濟狀況,父母急切的盼望,都成為了自己在學習路上的動力,因為父母讓自己到這個世上已然是最大的恩賜,還希望從他們身上再獲得一些東西呢?自己的路從來四都是自己走的,父母和他人只是為自己提供了條件和一些必備的條件。


第一代家庭的大學生預兆著這個家庭改變的契機,因為他的命運可能因為知識變得與眾不同。在大學生的團體中也流傳著「讀書無用論」,關於這個觀點從古代辯論到現在,各有各的說法,不過在此贊同的是「讀書有用論」,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知識就是糧食,我們人把糧食磨成麵粉,做成熟食吃進肚子,進一步消化掉。你能說你吃的糧食沒有用?肯定不是的,讀書就像糧食一樣,它經過我們自己的消化,早已經化進我們的血液中,組成我們的骨骼,長成了我們的肉,維持著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讀書無用論」是不會讀書或者死讀書的人,為自己找的一個藉口,還沒體會到讀書的真正用處和樂趣,就自己放棄了自己,進而得出自己的結論:「讀書無用」,不覺得自己有點可笑嗎。而找到讀書的樂趣的人,不僅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讀書中,而且通過自己的內化,自己的氣質,格局,做人做事的方法都因為讀書而改變。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有點思想的大學生絕對不能因為讀書無用論而放棄自己讀書的渴望和動力,放棄了的話,其他人就少了很多競爭對手,自己將自己的遠大前程白白地變成了別人的美好前途。


這是兒子在大學中每日中午吃的伙食,我們可以看到都是素的,他早上伙食費一塊錢,中午兩塊,可能是因為2002年的經濟消費水平比較低,在大學的生活水平也低,但在那時這樣的伙食也是比較差的。對寒門學子來說有吃的就夠了,對伙食的質量和葷素是沒有大多要求的。心中對知識的渴望遠遠超過對伙食的嚮往,因為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當然我們也會在學校周邊做做兼職,來補貼自己的收入。


找兼職這對於我們現在的大學生來說很正常了,在紀錄片中的主人公也是這樣的,但他不是去找兼職,而是撿垃圾,賣垃圾。瞞著父親,在學校中穿自己舍友穿剩下的舊衣服,用的也是別人用過的,放下自己的自尊心,當著自己同學的面撿塑料瓶子,這是經過了怎樣的內心鬥爭,才決定做這件事的。而他的情景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了。


寒門學子的驕傲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寒門,讓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後代不再過寒門的日子,窮,太可怕了,不僅讓人對錢的問題糾結半天,也被迫放棄了很多東西和發展的機會。而我們今天的付出是為了明天的回報,如果沒有明天的回報,今天的努力也是不可能的。

今天的付出是為了明天的回報,修好我們人生的道路,走好自己當前的每一步,可能自己現在不是很富有,但不可能窮一輩子。我們終會改變自己的現狀,人窮志不窮,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是他的青春留下, 留下來的散文詩 ,多年以後我看著淚流不止 ,我的父親已經老得像一個影子 。

父親在筆記本中寫:修好你人生的道路。

關鍵字: